APP下载

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经济与社会结构

2022-07-06苏海洋

农业考古 2022年3期
关键词:狩猎墓葬大地

苏海洋

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8200—74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陇西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会地带的渭河上游和嘉陵江上游,目前发现的遗址有秦安大地湾、天水西山坪、武山西旱J和麦积区关桃源以及上游嘉陵江上游的礼县黑土崖和徽县景家坪,其中以大地湾遗址最为重要。该文化不仅对探索农业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西北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虽然对该文化经济结构的特点已经有一定认识,但尚待深入,对其社会结构特点则至今未见有人涉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经济结构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社会结构特点和形成机制,以就教于大家。

一、大地湾一期文化经济结构特点

(一)农业处于初始阶段,采集经济较发达

1980年在大地湾一期遗存H398中,发现了少量人工培养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的种籽,因此,有人认为当时已经进入农业社会,这是一种误解。考古表明,当时狩猎、采集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而谷物种植和家庭畜养处于补充地位。西山坪遗址大地湾一期、师赵村一至二期文化层中,禾本科花粉的含量较少,推测可能是由于当时农耕活动不甚发达或远离居住地的原因。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送检碳屑样品中只检测出8粒黍的米粒,而二期、四期分别检测出黍粒达500粒和700余粒。大地湾一期8粒样品中未胀裂的米粒约长1.44、宽1.21、厚1.01mm,宽厚比为1比0.83,与现代籽粒有差距;二期未胀裂的米粒约长1.32—1.68、宽1.21、厚1.01mm,宽厚比为1∶0.73—0.74,与现代籽粒相近。据此推断大地湾一期时期的黍尚处于半驯化半野生状态,原始农业活动规模不大。不过,对人骨胶原蛋白分析结果显示,这时人类可能全年食用C4类植物(可能大部分为谷类植物),这暗示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栽培、收割和储存这类植物。

与农业活动规模不大,尚处于初始阶段比较,采集经济可能比较发达。孢粉分析发现,大地湾一期文化期间,渭河支流葫芦河流域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比今天优越。当时山坡和山地中生长着胡桃、桦、冷杉、云杉、松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气候比今天温暖湿润,河流水量充沛,在河谷湿地、浅水或牛轭湖边有喜暖湿的水龙骨、卷柏、中华里白、紫萁等草本状蕨类植物生长。渭河支流藉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比今天优越:从师赵村与西山坪孢粉综合分析发现,当时“地面分布着以蒿、藜、菊科、禾本科为主的草原,而略高的山地有松、杉等针叶树生长,在坡地上分布着栎、榆、桦、桤、椴等落叶阔叶树。在孢粉组合中含有水生植物香蒲花粉和淡水水藻类,反映住处附近也有低凹的水泽地,如香蒲等都生活在积水处,有这种水生植物花粉的存在说明当时气候比现在可能略湿”。因此,新石器时代甘肃东部地区的原始经济中必然包含着采集经济,采集的对象可能为野果、树籽、草实和块根植物的根茎等。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H12中发现一件磨盘,用片麻岩凿磨而成,残长18.8、残宽16.2、厚3.8cm,靠近中部为圆周运动形成的同心圆擦痕,边缘为长轴方向的条状擦痕,正中中央有小坑,推测同心圆擦痕和条状擦痕为磋磨黍、树籽和草实留下的痕迹;小坑为敲砸坚果果壳留下的痕迹。

(二)狩猎处于优势地位,家庭养殖规模不大

大地湾遗址出土本期陶质生产工具27件,主要为纺轮,约占生产工具的70%;另外有少量的弹丸、陶模、网坠和陶刀,其中收割用的陶刀只有1件。出土石制工具47件,其中取食、狩猎工具石刀11件、敲砸器15件、刮削器6件、石弹丸2件,占石制工具的72.3%,没发现功能明确的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狩猎占据绝对优势。

动物考古也证明狩猎在肉食获取中的重要性地位。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文化层出土14种动物骨骼,包括中华鼢鼠、狗、豺、貉、棕熊、苏门犀、家猪、野猪、麝、獐、狍、梅花鹿、马鹿、黄牛等,可鉴定的标本数748件,即使除去156块野猪与家猪的骨骼,其他野生动物的标本也占总数比重的79%。156件野猪和家猪骨骼中可判定年龄的有19件,0—6个月的占5.3%;7—12个月的占5.3%;13—18个月的占36.8%;19—24个月的占42.1%。年龄越轻,所占比重越小,反之比重越大,说明被饲养猪的宰杀比例很小,也就是说家猪饲养还不是很普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养动物在食谱中不占优势,而狩猎是肉食的最主要的来源。在西山坪遗址相当于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灰层和窖穴中,保存了较多的动物遗骸,包括马鹿、麝、猪、黑熊、竹鼠、鼠、狗、鸡等8种动物(经鉴定过的仅140件),这些动物绝大部分为野生动物,相对而言,家畜遗骸数目远不如晚期堆积那样多。蚌器、网坠和鸟骨的发现,还证明当时先民在牛轭湖里或者河流边捕捞鱼蚌作为肉食的补充。以上考古资料表明家庭畜养尚未充分发展起来,人们的肉食来源仍较多地依靠狩猎,仰求于自然的赐予。

(三)定居生活不稳定

由于狩猎和采集流动性大,而且严重依赖动植物的丰度,所以定居生活不是很稳定。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出土陶器268件,完整或可复原的共214件,以夹砂陶或泥质陶为主,陶器烧制火候不匀。除了陶器烧制技术落后的因素之外,定居能力不强,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是导致器物显得比较粗糙、原始的主要原因。完整或可复原的214件陶器绝大部分出土于灰坑之中,可能反映了先民过着季节性迁徙的生活。也就是说,每当冬季来临,动植物资源减少时,先民就离开这里,到南方温暖湿润、食物丰富的地方去;每当夏季来临,动植物资源增加时,先民又返回这里,种植少量的黍作为食物的补充,同时大量从事采集、狩猎活动。这些完整的陶器,就是为再次返回而储备的。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发掘的4座房屋,均没有发现永久性的灶址,也似乎说明他们在这里无需过寒冷的冬季。

二、大地湾一期文化社会结构特点

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小,社会经济结构以采集和狩猎经济为主,人口规模小,剩余产品有限,因此,当时社会不平等现象主要基于性别、年龄、个人魅力与威望、家庭地位、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还没有出现建立在自利性、欲望的膨胀和生产过剩等基础上的社会性的不平等关系。

(一)基于自然属性的不平等

对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文化(前6200—前5400)研究表明,前仰韶文化时期,甘肃东部的渭河上游社会出现了最原始的贫富分化。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遗存呈带状分布于清水河南岸二级阶地上,面积仅8000平方米。台地东半部仅发现4座半地穴式建筑,均面向河岸。房址大小仅有6—7平方米,内多出土陶器与石器。墓葬共15座,根据头向不同分为甲、乙两组。甲组12座,头朝西北;乙组共3座,头朝东北。各墓葬内无葬具,随葬品多寡不一,多的达9件,少的空无一物。从墓葬随葬品看,甲、乙两组和甲组内部存在着初级阶段的贫富分化。甲组随葬品多的达9件,最少则0件,平均3.91件;乙组最多3件,最少2件,平均2.33件。甲乙两组人群的财富分化可能与双方生产能力有关:甲组不仅发现了数量不少的生活用陶器,还发现了生产工具石斧、石刀、石铲和猪下颚骨;乙组除发现生活用陶和木材加工工具石凿之外,无其他生产工具和猪下颚骨陪葬。说明两组人群对待财富的态度不同或甲组更擅长于生产,因而造成了二者随葬品数量的差异。甲组内部的随葬品差异似乎与性别和年龄有关:该组12座墓葬中,能辨明性别或年龄的墓葬有5座,分别是M15、M208、M225、M228和M317,均为男性,年龄在30—38岁之间2座,年龄在50—60岁之间3座。前者随葬品平均1件,后者平均5.7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30—38岁之间的男性的子女未成年,经济能力有限或无经济能力,因而无随葬品或随葬品很少;而50—60岁之间的男子的子女已经成年,且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因而有较多的随葬品,或者男性在狩猎和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而女性采集食物的效率或收获不高,因而相比之下男性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总之,决定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的人和人之间社会地位差异的是人口的劳动素养、性别与年龄等自然属性,与经济因素、宗教因素和军事因素无关。M14、M15、M208出土猪下颚骨,它们占墓葬总数的25%。这些出土猪下颚骨的墓葬随葬品有多有少,说明与墓主的特殊身份无关,可能只反映了当时习俗或墓主的某种特殊技能。另外,大地湾一期出土了一些高度没有超过10cm的明器,如M225中出土一件壶,高5.8cm;M15出土2件杯高4cm,M308出土2件杯残高8cm,M15出土1件杯高仅4cm。正如有的专家所言:“使用明器,显然是为了降低随葬成本,同时又表现其实用属性。同时,这一时期的墓葬精美随葬品少见,随葬也以实用性为主。这些现象都说明,这一时期随葬器物的用途局限于自然属性,是服务于逝者在冥世的生活,而不是标志其社会地位。因此,时人不会随葬过分耗费人力物力的物品,甚至有时实用器也会用代价更低的明器替代。不排除有少数的精美器物随葬,但即使有,也是装饰性的,而不是标志性的。”

(二)原始的跨越血缘的村落社会

墓葬、灰坑、房址的空间结构是透视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根据空间关系及墓葬习俗,笔者将大地湾遗址一期文化遗存分为四组:第一组在台地西北部,由M13、M14、M15、M211、M207和H10、H11、H12组成;第二组位于台地北边缘中部,由M205、M212和H254组成;第三组在第二组正南,由M208、M209、M225、M227、M228和H279组成;第四组位于台地东南部,以M307、M308为核心。房址、灰坑(绝大部分可能是没有柱洞的地穴式房屋或柱洞遭到破坏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呈圈层状由东北向西南分布:第一圈层为H363(晚段)、H396(晚段);第二圈层为H359(早段)、H397(早段)和F372(早段);第三圈层为H3114(晚段)、F378(早段)、H370(早段)、H3115(早段)、H382(晚段)、H3116(晚段)、M317(早段)、H3107(晚段)、H391(早段)和H398(晚段);第四圈层房为F342(早段)、F371(早段)。

四组墓葬与房屋、灰坑组合形成的单位可能反映了该聚落由四群人组成。

第一组墓葬,头均向西北,说明其代表的人群具有相同的信仰和宗教习俗。根据墓葬空间关系、墓葬角度,分为M13、M14、M15和M211、M207两小组。第一小组M14、M13分别虽然分属早晚两段,但距离上相互靠近,墓葬角度相差很小,故划入同一组,可能是同一个家庭的墓地;M15属于早段,与M14、M13保持一段距离,划归另一个小组,属于另一个家庭墓地;M211(306°)、M207(276°)属于一期晚段,墓葬尽管均朝向西北,但角度相差较大,应划归入不同小组,是分属于同一家族、不同家庭的墓地。推测该组社会结构为家庭、家族二级。墓地南面零星分布的H10、H11、H12估计为该聚落单位废弃的房屋遗迹。H10口径2.1m,出土21件遗物(包括陶器与生产工具);H11口径1.7m,出土陶弹丸和石刀各1件;H12口径1.5m,出土磨盘和圈足碗。“灰坑”规格大小与出土物多少相适应,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聚落单位内的不平等现象。因此,并不存在传统认为的绝对的平等。

第二组位于台地北部边缘中部,为M212和M205和H254,分属早、晚两段,M205、M212墓葬向均头朝东北,它们代表的是信仰不同的另一群类人。M205(16度)和M212(32度)尽管墓葬向头均朝东北,但墓葬角度相差较大,可能与年代早晚不同或分属于不同家族有关。该组代表的人群,如前面所说,可能更擅长采集与渔猎。H254出土33件随葬品,除了陶器外,还出土基础生产工具(砍砸器2件)、制陶工具(陶饼1件)、纺织生产工具(陶纺轮1件)、木材加工工具(石凿1件)、渔猎与取食生产工具(石刀1件)及装饰品(笄、蚌环各1件),没有出土与农业生产关系更为密切的石斧、石铲、石锛等,这进一步反映了第二组墓葬代表的人群可能不擅长农业。

第三组M208、M209、M225和H279同属于一期早段,M227和M228属于一期晚段。早段M208和M209位置靠近,划分为同一小组,可能属于同一家庭的墓地,但同时段的M225距前者较远,划入另一小组,属于另外一家庭墓地;M227和M228时段相同且空间上靠近,划入同一小组,属于晚段某一家族的墓地。据早段墓葬空间结构推测,该组依然由家庭、家族二级组成。

第四组M307头朝东北,M308头朝西北,显然分属于不同的群体,但时间上属于同一时期,且空间相互靠近。以M307、M308为核心,早段从西北向东南依次排列着H359、H397和F372组成的,由F378、H370、H3115、M317、H391(早段)组成的,由F342和F371组成的3个圈层。晚段从西北向东南有由H363、H396组成的,由H3114、H382、H3116、H3107和H398组成的2个圈层。

笔者认为,大地湾一期聚落是一个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结合起来的由家庭、家族和跨血缘的群体组成的最原始的村落社会,并非传统认为的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氏族。

三、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联系

经济结构特点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社会结构反映经济结构特征。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虽然农业已经出现,但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无法提供稳定充足的食物来源,更无法存储更多的粮食作为财富。因此,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不是建立在社会财富差异的基础上,而是根据自然属性,即性别、年龄、生活技能和组织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属于最简单的不平等社会。

狩猎和采集经济严重依赖于动植物的丰度。全新世大暖期期间,气候较今温暖湿润,生态环境较今优越,为定居采集和狩猎创造了有利条件,定居为黍的人工种植和狗、猪、鸡等的驯化创造了条件。不过,当时天然植被属于暖温带森林草原,与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地区相比,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有限,先民无法通过采集和狩猎活动获得足以维持长期定居所需的所有食物,因此,每当人口数量达到或接近狩猎、采集范围内最大环境容量,并且少量种植的谷物与养殖的数量有限的动物无法弥补食物的匮乏时,就需要通过迁徙来突破生态环境的制约。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出土了较多野生动物的骨骼和狩猎、采食肉食的工具;相反,植物性遗存和加工工具发现比较少。推测当时先民食物结构中肉食比例较大,而植物性食物比例不高。在动物性食物中,野猪和家猪、梅花鹿和马鹿、鹿科等食草和杂食动物所占比例很高,它们分别占同期标本的38.2%、22.5%和18.1%,而食肉动物豺、棕熊、虎、豹、猫豹只占同期标本总数的0.15%,说明聚落附近居住地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和草原景观,动植物种类和覆盖度有限,采集效率低于狩猎效率,因而采集经济不如狩猎经济发达。这种获取食物的方式不仅使得人群流动性比较大,而且限制了人口和家庭规模,难以在一个地方形成稳定的社会组织,所以,社会结构更可能是以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联姻需求为基础形成的原始的地缘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类似于新进化论者所说的原始游群和部落社会的过渡形态。

新进化论认为:所谓游团,指最简单的平等社会,其唯一的“组成部分”是家庭或相关家庭的群体,以血缘或婚姻的家庭纽带以及共同的地域来进行维持。首领是非正式与临时的;劳动分工是按年龄或性别进行的;领土、世系或家系已有微弱的发展。大多重要的仪式是专门性的,只要有足够的人聚集起来及有足够的资源可利用即可举行。

新进化论还认为:所谓部落,是一种更大的平等社会,其组成部分是家庭群体,由共同的世系或由在不同的血缘基础上的群体中的成员地位来联系。有一些亲属群体的潜在的功能是作为土地或财产拥有的单位。祖先通常受人尊敬,一般认为他们在死后仍参与家系的活动;由于与游团一样,部落的首领是很微弱及临时的,他们的进一步融合是通过复杂的祭祀与仪式来进行。其中有一些是由表面上的“兄弟关系”或“兄弟般的秩序”来实现的。部落通常有固定安排的祭祀,在每年的同一时间举行。这些祭祀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环境,阻止群体间的攻击,“摆平”任何可能威胁到社会平等结构的财富上的区别。

从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文化墓葬空间分布看,虽然与居住区混杂,但头向相同的墓葬空间上互相靠近,成组、成群分布,不仅反映了当时家庭、家庭群的存在,而且反映了祖先已经受到尊重,说明具备了部落社会的某些特征。但从不同墓葬陪葬品差异看,人和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低按年龄、性别等自然属性区别,依然是基于自然属性的不平等社会,又是原始游群的典型特征。

有专家认为,这种社会是规模如此之小,以至于冲突仅限于亲属之间,这种冲突完全可以由一个双方共同的年长者或受尊敬的亲戚来处理掉。超出家庭层次上的冲突,由于缺乏一个能负责的实体与一个权威,因此规模不会很大,往往表现为一种血亲复仇。亲属之间往往以一种互惠的交换来扩展或强化相互之间的联系,其表现形式是婚姻和交换物品。由于社会的政治扩展是通过这种个人的非政府组织的手段如物品与婚姻的互惠交易来进行的,因此政治组织的范围不是特别清晰的。同时,这种原始的政治实体的模糊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领导地位的临时性特征和不同的政治问题被直接地和权宜地解决的事实造成的,当问题解决以后,系统又进入到了无政府状态。

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墓葬中,以年龄在50—60岁的男性死者平均陪葬品的数量最多,除了他们有较多成年子女和他们在狩猎、农业生产中有丰富的经验外,与他们在冲突调节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无关系。由于聚落中没有发现核心建筑或高等级墓葬,推测社会中尚未形成稳定的管理政治实体或组织。

四、小结

大地湾一期文化是认识西北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起点。该文化农业经济虽然已经出现,但尚处于初始阶段,狩猎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并非传统认为的已经处于发达的农业社会。受经济基础的影响,社会结构处于原始游团和部落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一个以资源利用和婚姻关系为纽带的由不同血缘群体组成的最原始的村落社会,人和人之间是最原始的不平等关系,即根据自然属性即性别、年龄、生活技能和组织能力的大小,来确定社会地位的高低,既不是传统认为的平等社会,也不是氏族社会。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印纹陶

猜你喜欢

狩猎墓葬大地
大地之歌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辽宁凌源两处石羊石虎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裂开的大地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