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古诗整合教学路径初探*
——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教学为例

2022-07-06张秀金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6期
关键词:咏柳村居古诗

张秀金

(邳州市明德实验小学 江苏徐州 221353)

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国人的精神价值和追求。部编版语文教材与以往使用的语文教材相比,增加了古诗教学篇目,凸显了“传承文化”这一主题。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古诗学习,依托古诗教学实现“传承文化”这一目的。纵观小学古诗课堂教学,教师们采用传统的单篇教学方式,读读背背、理解诗意就结束了,更有甚者,将低年级的古诗课教成了识字课。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古诗作为文化载体这一重要特性,导致古诗教学孤立化和浅层次化,也使古诗课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那么,怎样教才能让古诗彰显出文化魅力呢?

一、梳理文化元素,整合教学设计

吕叔湘教授说过,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少慢差费”,究其原因,是单篇逐字逐句式教学方式和条分缕析式讲解浪费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要改变这一现状,改变这种单篇讲解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方法,加强对比阅读,再依据古诗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补充和丰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依据文化元素,笔者对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古诗进行整理,梳理如下:第1课的《村居》《咏柳》、第15课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园地一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园地六的《悯农(一)(春种一粒粟)》、园地八的《舟夜书所见》。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分别为喜爱春天、热爱自然、顽强品质、同情弱者等。

通过梳理发现,在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所选的古诗中,诗人主要是借“四时之景”来抒发情感的。于是,笔者首先尝试将本册的古诗进行整合教学设计,以“四时之景”为主题组成一个大单元集中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任务一,寻找生活中的“四时之景”。

1.走进大自然(公园、农田),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春天的景色之美。

2.结合过去的生活经验,体会夏、秋、冬三个季节的美丽景色。

任务二,寻找古诗里的“四时之景”。

1.走进古诗《村居》《咏柳》《绝句》《草》,从诗句中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感悟草的顽强品质,教学《村居》《绝句》时体会其中的动静之美;

2.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体会荷花在炎炎夏日尽情绽放时的形态和色彩之美;

3.走进秋天,结合生活中农民的丰收之乐,感受《悯农》中农民之疾苦,同情农民,体会现代生活的幸福;

4.学习《舟夜书所见》,感受作者细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认识到美在心中、在眼中,只要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5.课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继续寻找古诗中的“冬天之美”,积累背诵。

任务三,多元展示古诗中的“四时之景”。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给古诗配画,用画笔绘出四季之景;把古诗变成歌词,动嘴唱出四季之景;配上音乐,动情朗诵出“四季之景”;编成舞蹈或情景剧,表演出“四季之景”。

以上设计,能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充分感悟古诗中的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并且勾连了课堂内外,能让古诗教学化零为整,使学生充分走进古诗,浸润其中,感受古诗文化的魅力。把古诗作为大单元进行整合设计,实施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后续具体环节的处理,教学的成功体现在对细节的安排上。对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来说,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应该构建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接下来,笔者结合“任务二”谈谈高效古诗课堂教学模式。

二、构建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一)活动体验,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初学古诗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从这一学情出发,教师在学期初安排了“任务一”,让学生走进公园和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景色之美和生机勃勃,要求在活动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去看、听、闻、尝。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与学生多交流,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这些感受与体验,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就会减少陌生感,对学习任务充满兴趣。

(二)渗透方法,扶放结合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可把古诗作为一个大单元进行教学,先学习其中的古诗,渗透学习方法,如“四读法”:一读读通、二读读懂、三读想画面、四读悟情感。其次渗透朗读的方法,注意重音、停顿、语速、节奏等,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把古诗读好。最后趁热打铁进行迁移,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学习园地一中的古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聚焦文化,丰厚课堂

上面已经提到,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任务。学习古诗,要聚焦文化,理解文化,这样才能让课堂厚重丰盈,充满文化气息。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体现了小草顽强的品质,聚焦“精神文化”,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读读古诗《竹石》《梅花》,体会其中的“精神品质”;古诗《咏柳》《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由鲜明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明丽的画面,聚焦这种“语言文化”,课堂上让学生读读诗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等诗句;《村居》《咏柳》《绝句》中都出现了“柳”,聚焦“意象文化”,让学生读读“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句,体会“柳”更多的寓意;学习古诗《村居》,了解了春天放风筝的习俗,还可以聚焦这种“习俗文化”,读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传统水墨画配图,诗画一体,可以聚焦“插图文化”,欣赏题画诗。

(四)多元展示,实践活动

在“任务二”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给各小组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各小组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可以通过画一画、唱一唱、朗诵、表演等形式进行古诗单元的学习汇报。此环节是对“任务二”的有效补充,是将古诗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保证活动效果的法宝,要建立评价机制,依据评价标准对古诗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促进有效学习。

三、统筹规划诵读,提升文化素养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统筹规划古诗诵读有助于学生积累古诗,提升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制订出详细的古诗“文化月”“文化周”计划,布置好每天晨诵午读的相关内容,以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在学期末还要对学生的古诗积累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家长、语文教师和学校,根据学生古诗积累的数量和背诵的熟练程度给予他们不同的星级评价。

以上是笔者从“整合教学设计”“构建教学模式”“统筹规划诵读”等方面对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教学进行的有效尝试。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整体化,能够彰显文化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咏柳村居古诗
村居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咏柳
劳劳亭
村居
村居
咏柳等
许瀚文??《村居》
咏柳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