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2-07-06潘晓亮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潘晓亮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旨在于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纵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些许问题,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小学生的道德修养也难以获得有效的提升与发展。因此,笔者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时间,学生也不例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把学生的课堂当成自己的一言堂,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满堂灌,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安静,便于维持班级纪律,很少采用课堂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了无生趣。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程具有实践性、活动性等特点,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成熟的规律,尽量选择有助于增加学生切身体验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一课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表扬和批评,没有创设校园里冲突的情景,深入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之中,没有学会化解冲突的方法,只是得到了简单的批评与表扬,一节课索然无味,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二)欠缺学科素养,脱离生活实际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少。大部分学校基本上是兼任,兼任教师来自不同岗位,课程设置多是根据教师的工作强度、课时多少来确定,而不顾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授课能力,从而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不确定性,更缺少学科素养,无法更好实现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笔者作为亳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经常深入一线课堂听课,发现许多老师欠缺学科素养,教学目标不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矛盾的一面,城里的一些孩子每天要挤公共汽车上学、放学,有些公交车在上下班高峰特别拥挤,如果再自觉地遵守规则,极有可能回不了家,农村的孩子很多只能由爷爷奶奶骑电瓶三轮车接送,而这种车辆又大部分都是“三无”车辆,孩子上学放学又必须需要乘坐。在教学中,学生仅仅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来回答,孩子的真实现状和想法并没有表达出来,致使学生课堂学的与实际做的相背离。

(三)忽略主体地位,学生知行分离

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一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完全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我长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研讨活动,发现教师在评课时,更愿意去探讨授课者和听课者的感受,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去思考学生的感受。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教学研究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成长需要多种营养,饮食不挑剔,营养才均衡,成长才健康。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各种方法来灌输这一教学目标,学生被动接收这一思想。作为学生来说,课上是这样说的,实际在吃饭用餐时,还是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分离,忽略了德育教育和结果的真实。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灵活运用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德育还停留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上,能够顺应课程改革做出合理调整的教师并不占大多数,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常以说教为主,学生对德育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我们可以尝试创新德育教学模式,将德育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以及其他课程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促进德育生活化,创新教学模式,使德育工作更加“接地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利用“三八妇女节”,从生活出发开展“感动·感谢·感恩”的主题德育活动,课前让学生记录妈妈一天的活动,在课上播放有关母爱的公益片,让学生做好情感准备,再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录内容,课后让学生亲手制作礼物,写一封信,帮助妈妈做家务,在父母下班后给父母倒一杯水……指导学生体会家长的辛苦,表达对妈妈的爱,完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配合。总之,灵活的教学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大大优化了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反响颇佳。

(二)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学科素养

首先要进行专业型的培训活动。教师业务培训活动中,可以适当引入道德法治教育类的培训素材,并要对培训结果认真进行考核,将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结果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支精明能干、专业素养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保障。我们要不断加深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渠道并举促使教师专业化,从而助力促进学生道德思维的培养。教师更要加深对新课标的认识,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引导教师立足学生实际生活,选用来自现实生活的教学材料,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虽然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材料都是从生活中选取的,但这些材料不能涵盖每位学生的生活背景,如果教师能甄别材料,看看哪些材料适合本班学生,哪些材料需要调整,活用教材,再構文本,将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素养。教师要精选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选取自己家乡的大众所熟知的,具有家乡地域特色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比如亳州市“花戏楼”的名字、“曹操运兵道”的故事等,由于选取的材料来自学生的身边的真实生活,学生不会感到陌生,个个兴致高涨,同时,学生也在这种情景氛围中获得真切体验,也增强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DBD5324D-343E-460F-8FEF-EE2D0E285685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会让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融洽。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选举产生班委会》一课时,在组织教学过程后,出现很多异样的声音和意见,有的说:“班干部都是老师指定的,还要选什么!”有的说:“班干部也得听老师的,我们做不了主!”还有的说:“我从来都没有选举过班干部,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一言我一语,很显然,这节课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了怀疑,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教学,也没有达到教学目的。鉴于这种情况,我及时组织学生开展“选举班干”德育实践活动,发动学生讨论并制定班干部的选举方法和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开展选举活动,选举产生班委会成员后,大家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同时把班级的很多事务交给学生协商解决,放手让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以最大的民主权利,从而创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当然,教师也不能高枕无忧,要监督好引导好,牵好线,确保班集体向良性发展。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开展,打消了学生的疑虑,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有的放矢的教育无疑对于学生获取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众多困难,遇到诸多挑战。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小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加精彩的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在丰富的课堂生活中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社会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结合,提升小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飞.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5.

[2]许小辉.浅谈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学周刊,2015(26):224.

[3]李少校.让德育之花在生活中绽放—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探索[J].才智,2017,11(2):138139.

[4]罗斌.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薄弱点及优化对策[J].新课程,2018(35):137.

[5]史淑超.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学园,2017(36):4546.

[6]单安花.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探索[J].考试周刊,2019(33):136.

[7]程晓林.闫宏福.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教育(周刊),2019(5):72.

[8]劉常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与教学,2020(5):5051.

责任编辑:黄大灿DBD5324D-343E-460F-8FEF-EE2D0E285685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中国德育》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