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析

2022-07-06赵明明

时代汽车 2022年14期
关键词:行车轨道交通思政

赵明明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急需一大批具备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无论是行车调度还是车站值班员,都需要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技能,为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课程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是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兼具理论实践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与生产实际联系最紧密、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方面起支撑作用的课程。

该课程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根据学生主要就业岗位需要的行车技能进行教学内容整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类行车设备,规范完成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作业,掌握行车指挥和调度工作的方法,及时妥善地处理行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具备行车调度员、车站行车值班员和信号楼值班员的基本工作能力。

2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下,适当增加思政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光荣使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德育资源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的正能量,培养学科精神。

知识目标:了解行车组织工作要求与特点;熟悉调车作业的基本要求;掌握轨道交通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的基本方法;掌握行车指挥和调度工作的方法,会编制列车运行图。

技能目标:具备各行车工作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及时妥善行车过程中的事故处理工作;能进行各种情况下的调车、行车指挥和调度;能排列进路,办理接发车作业;能够进行各项施工计划的组织;能熟练使用各类行车设备,规范完成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作业;能根据已知资料编制列车运行图(手工绘制列车运行图和电脑生成列车运行图)

素养目标: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敏锐的问题识别及处理能力。

2.2 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首先,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结合职业岗位定位对知识点进行重构整合,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确定了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段递进式思政主线。

例如在学习行车设备时,让学生了解设备制造工艺,利用中国城轨发展史,中国城轨设备国际地位,多项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比如在讲解行车事故案例时,可以从2011 年上海地铁十号线的列车相撞事故等真实案例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在行车调度指挥的章节中,嵌入优秀的行车调度员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2.3 重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知识能力评价基础上增加思政评价,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全过程的数据化信息采集,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企业导师评价,建立一个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方位立体评价体系。具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如下:一是形成性考核,占总分比例为30%,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出勤和表现、学习态度等作为考核内容,由教师进行评价;二是过程性考核,总占比为40%,将学生的实训过程、在小组项目中的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由学生互评和企业导师进行评价;三是终结性考核,总占比为30%,将学生的最终卷面成绩和大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以润物细无声为思政融入原则,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元素点自然带入,既不会打破课程本身的教学思路,也不会让学生感到突兀难以接受。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选择的思政点的融合度要高,学生没有被说教的感觉,能够自然而然地吸收和理解。

本课程通过案例法和情境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实现育人目的。课程的整体思政教学设计如表1 所示。

表1 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方案

在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三段式授课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课中引学和课后拓学三个环节。课前结合课程内容以了解行业内的模范事迹作为思政导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查阅资料和在线测试等方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游戏通关、角色扮演和仿真训练等情境教学中,贯穿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课后拓展学生的认知面,开拓眼界,通过一线企业导师的讲解,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

下面以“电话闭塞法”为例,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课前感思政,教师通过课程平台,下发课前学习任务单,了解电话闭塞法的基本内容,嵌入优秀的调度员和值班员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引发学生对于专业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职业理想。

课中教师点评学生的线上预习情况,并进行总结,随后通过一段动画,引入知识点电话闭塞法,通过真实事故案例,引起学生对于行车安全性的重视,引发学生对于事故原因和如何避免事故发生进行讨论。随后结合导入部分的真实案例,课堂上采用游戏通关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梳理出电话闭塞法的程序,最后结合学生的游戏通关情况,教师展示电话闭塞法的作业程序。电话闭塞法会涉及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站务员和司机等岗位,为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由各小组演示电话闭塞法的作业过程。小组间互相拍摄视频、记录,对比总结相互评比。学生通过以上课堂体验式学习环节,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

课后拓思政,为深化认知,学生在此阶段需要反思回味模拟演练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通过去地铁运营公司参观实习,亲临现场,与企业导师进行交流,切身体会电话闭塞法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过程。通过以上活动环节,学生与学生、教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形成了紧密的沟通渠道,在交流中不断加深思政育人的效果。

4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

为配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实施,应根据教学任务的需求对资源内容进行开发。对于理论课程,应结合课程知识点所涉及的岗位、行业、国内和国际等角度。

挖掘视频、图片、动画、案例等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深度,拓宽认知广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实践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以过程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感受思政元素的内涵。

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中,依据国家高职城轨运营专业的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规范,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围绕讲好身边榜样的故事,讲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以视频、动画和案例等载体形式,融入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优秀行业者的模范事迹、行业真实案例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工作现场的流程和规范,体会轨道交通行业者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锤炼劳模、工匠品质,德技双修。

5 结语

课堂思政对专业课教学是一种新的体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递,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而思政相当于是教师、学生和专业知识三者之间的融合,教师的智慧、爱心和耐心是课程思政得以实现的根本。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课程思政的探索道路还有很长,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做同向同行的榜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行车轨道交通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地铁折返站微机联锁故障时的行车组织路径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地铁运营非正常行车组织及要点相关阐述
一件难忘的事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