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2-07-06陈丽芳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6期
关键词:自理小班动作

陈丽芳

摘要:“会生活,能自理”是独立生存、学习和创造的基础和前提。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技能,抓住3~6岁这个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开展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独立性、责任心和自信心,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文章阐述如何有效帮助小班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以引起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从而挖掘幼儿生活自理活动的教育价值,促进对生活活动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洗手、漱口、进餐、如厕、喝水、穿脱衣服和整理是学前儿童生活自理的主要内容。小班阶段是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敏感期。

一、现状描述

案例1:午餐时间,小二班的丽丽坐在餐桌前,她瞄了一眼桌上的饭菜,慢吞吞拿起小勺舀了一口米饭想往嘴里送,却洒了一桌子饭粒,她紧张地看着老师,再没有动手。邻桌的东东望着饭菜愁眉苦脸,东张西望找老师。老师提醒他:“动手吃饭呀!”他竟然哭了起来:“我饿,你喂我,你喂我。”……

案例2:离园前,小二班的张老师正在帮助孩子们整理仪容。张老师明显感觉到王宁躲躲闪闪,神情有些异样。定睛一看,才发现地上有一摊水渍,王宁尿裤了。他没有带备用的裤子。张老师不禁担心起来,穿着尿湿的裤子回家,王宁妈妈会责怪的……

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初次离开亲人较长时间,脱离家长照顾,尝试独立生活,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大跨越。他们被好玩的滑梯、色彩鲜艳的玩具所吸引的同时也为不会用勺子吃饭、不会穿脱衣服、不愿意单独午睡、不会蹲厕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所困扰,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剧了入园焦虑,所以长时间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四二一”家庭模式的形成以及以祖辈为主的教养局面的形成,都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幼儿对自理自立的渴望。幼儿穿衣、喂饭、喝水,甚至连走路都被包办代替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些错误的做法既影响了幼儿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孩子依赖、胆小、自理能力差等不良后果。

二、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小班幼儿提高生活自理技能

(一)练习法,促进幼儿自理动作的完善与熟练

充分练习是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在反复练习操作中,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不断提高。小班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伸够、抓握、使用工具等)、双手协调发展能力还不完善,需要通过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并逐渐形成习惯。

1.在生活区中练习:在班级创设生活区,生活区就是幼儿日常生活环境的缩影,投放的材料是幼儿最熟悉的。幼儿可以在生活区进行抓、串、夹、拧等各种精细动作的练习。小班幼儿虽然对自己独立进餐的方式很感兴趣,但由于精细动作还不熟练,常常出现洒饭粒、碰翻碗筷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其通过“喂娃娃”提高手腕的灵活性,通过“给小鱼喂食”提高拇指与食指的配合度以及手眼的协调性,让幼儿在看似无意的随意摆弄中,逐渐掌握熟练、精细的动作技能,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独立进餐能力奠定基础。

2.在生活情境中练习:例如,每日入园时将自带的小书包摆放在相应的格子里;入睡前、起床后,在成人幫助下穿脱外套和鞋袜;利用餐桌上有把手的小水壶给自己或同伴倒水、倒牛奶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要善于观察,给幼儿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和时间。幼儿在进行自理自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疑惑和困难,教师应当允许幼儿犯错,积极启发幼儿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其大胆动手尝试,切忌因为幼儿做得慢或担心幼儿做得不好而不让幼儿动手,不给予幼儿尝试、练习的机会和时间。

(二)示范法,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自理技能

示范法,就是教师通过有目的地示范技能,刺激幼儿通过模仿掌握必要的技能。虽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成人正确的生活自理动作,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幼儿却因无法掌握最重要的动作特点而无法完成。

小班幼儿具有思维具体形象、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模仿的特点。教师可将生活自理动作进行分解,一边将动作慢慢地示范给幼儿看,一边用简单、一致、富有童趣的语言进行讲解。最常用的方法是示范时让孩子跟着教师的步骤做或将复杂的指导与动作示范过程,编成易理解的儿歌。将儿歌直观地演示给孩子看,并结合儿歌通过简单的语言提示进行讲解。这样做不仅动作指向性强,而且儿歌朗朗上口,幼儿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图示法,巩固强化幼儿自理行为与方法

图示标识法,也是最常用和最受幼儿喜欢的方法之一。图示法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示呈现生活自理动作要领和过程,给幼儿提供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自理中的记忆问题,不断促进生活自理习惯的养成。生动直观的图示能够引起幼儿注意,而且孩子们一看就能明白,避免了教师的枯燥说教。例如,在饮水机前的地面上贴上一排小脚印,幼儿喝水时自然而然就踩着小脚印排队,避免拥挤。在盥洗室洗手池上方粘贴“七步洗手流程图”、在寝室门口粘贴“我要睡觉啦”入寝室准备图。将抽象的生活规则、自理动作等直观化、操作化的流程图标记符号,在幼儿最需要的场所恰当地呈现,可给幼儿提供行为上的暗示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自理中的记忆问题,将生活活动规范落到了实处,促进了自理习惯的养成。

(四)赏识鼓励法,增强幼儿自理的兴趣与信心

陈鹤琴先生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自理能力弱,但他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欲望、荣誉感逐渐发展。成人应满足幼儿自立自主的愿望,积极创设宽松包容的环境,一个表示接纳的微笑,一个特定的眼神、手势,一句“别着急,再来一次”“你行的”,都会使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获得积极的体验,成为激励其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大动力。但当幼儿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应在必要时协助幼儿共同完成任务。当幼儿做不好或力不从心时,例如小班幼儿常常洗手不干净、倒牛奶洒到桌面上……教师要进行正面教育,耐心细致地指导,不要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必要时还要协助幼儿共同完成。

(五)家园共育法,促进幼儿自理习惯的养成与强化

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提供大量练习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幼儿:在幼儿园里很能干,是老师的小帮手,在家里却连上下楼都需要爷爷奶奶抱。当老师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孩子说在家里这些事情都是妈妈做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做好家长工作。如果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就能切实落实家园一致性原则,统一要求,形成家园合力,共同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重视家园配合,遵循一致性。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班级工作群、家庭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指导和帮助家长解决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介绍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内容、要求和方法,请家长配合,遵循一致性原则,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2.倡导家长多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家长在家里也同样需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要相信孩子,要勤观察、多引导,激励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学着为他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纯.重视一日活动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探微[J].成才之路,2018(9).

[2]王淑会.幼儿园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J].学周刊,2020(26).

[3]刘佳芸.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新一代(理论版),2019(12).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自理小班动作
再去小班看看
下一个动作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我会“自理”啦
基于实践平台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教育与思考
“喵星人”占领名画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粗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