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为什么能
2022-07-06程勇
程勇
【编者按】
2021年以来,安徽省先后两批大规模选派干部赴沪苏浙跟班学习,到关键岗位和平台上接受历练。同时,各地也派出多批干部到发达地区跟班学习。这种沉浸式地学习,让干部们感悟颇深、收获满满。本刊将连续编发干部跟班学习归来后的感悟,以飨读者。
2021年8月,我赴杭州利用3个月时间,体悟最新理念、广交企业朋友、招引新兴产业。此次赴杭州体悟实训,改变了以往“跟班学习”“挂职锻炼”等模式,将更多精力、更多时间用于对接各类企业、结交各位专家,在广泛的接触中体悟适合本地发展的理念。
归来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借助杭州的先进经验,破解我们的发展难题?
杭州理念为什么“新”
在杭州三个月,走得最多、看得最多的莫过于企业。这其中,有杭州新天地集团、杭州文投集团等国有控股或参股的企业,有浙江蓝城集团公司、广宇安诺实业公司、杭州时空影视文化传播公司、浙江乡立方商业运营管理公司等民营企业。同时,参加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决赛”、拱墅区“十大文旅新势力总决赛”等活动,参观阿里巴巴总部、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产业平台。
浙江企业带给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较高的产业专业素养。不论是会上会下,还是饭前饭后,聊得最多的就是产业发展。在相互交流中,及时捕捉政策信息,及时了解商业讯息,并将其融入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之中。产业仿佛就如基因一般植入他们的骨髓、融入他们的血液,不断汲取外界的营养,这也是他们理念常“新”不衰的根本所在。正因为如此,他们工作总能快我们一招、发展先我们一步。
在参观浙商博物馆后,更深刻地体悟到浙江企业的工作理念,尤其对其“四千精神”感受颇深,这不仅是浙商的工作理念,更是他们的精神力量。从“走遍千山万水”看到浙商走南闯北的实干精神,从“讲尽千言万语”看到浙商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从“想尽千方百计”看到浙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从“历经千辛万苦”看到浙商不辞辛劳的吃苦精神。
杭州发展为什么“快”
借着体悟实训契机,先后拜访浙江工商大学、长三角产业院等单位的专家,尤其是走访了浙江长三角清华研究院杭州分院,了解项目招引、感受资本力量、探寻运作模式。力求在与专家的交流中,找到杭州产业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为什么快的原因。
一是立于“产业基础”。杭州数字经济发展起步于2000年,正值杭州制造业发展成果显著,纺织服装等消费品行业已成规模之时。杭州抓住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和“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审时度势提出实施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着力建设“天堂硅谷”,把发展信息产业和电商经济作为重点突破方向。由此可见,杭州数字经济从赋能制造业和消费品业开始,逐步壮大成数字经济产业。
二是源于“持之以恒”。杭州市發展数字经济的决心非常坚定,从2000年开始,围绕历次重大决策、紧扣当时产业环境和政策风口,“一张蓝图绘到底”。2014年,紧扣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提出在即契机,提出新的“一号工程”——“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杭州市提出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2018年,当杭州市数字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即将突破1万亿元时,又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行动。正因为杭州市审时度势、持之以恒地推进,杭州数字经济产业才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
三是成于“人才至上”。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杭州始终坚持“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的发展路子,不断加码政策。2015年1月出台“人才新政27条”,2016年出台人才“若干意见22条”,2017年出台“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2019年和2020年相继出台“人才生态37条”及其补充意见,从世界顶尖人才、国家和省市的高端人才甚至是“偏才”“专才”,都能享受到优惠政策。正如2021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所述,“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浙江乡村为什么“好”
体悟实训期间,我先后到杭州龙坞茶镇的上城埭村、富阳的坑西村、临安的太湖源镇和红叶指南村、湖州安吉的余村等地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没法学的,那就是杭州市政府雄厚财力的投入,动辄数十亿、百亿,这是目前我们难以企及的方面;另一个是可以借鉴的,就是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
以龙坞茶镇为例。隶属西湖区的龙坞茶镇,是全国第一个以茶文化、茶产业为主的浙江省特色小镇,总面积3.2平方公里,区域内有茶园1.4万亩,是西湖龙井茶最大产区。通过走访和座谈,发现杭州人对产业想得前、做得细、抓得紧。
一是超前的要素准备。进龙坞首先映入眼帘就是“九街”。几年间,引进蓝城集团开发了各种地产和茶街,还有农夫山泉的“养身堂”等,整个“九街”很快雏形初现。临行之前,送我们的村干部说,明年再来又是一番大变化,地铁开通、博物馆落地……一个郊区小镇哪来这么多土地指标?之江经管集团祝总解释说,指标早就根据规划储备好了,不足的也在几年前向周边地区买来了!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等要素保障,没有超前准备,即使到了“火候”,也只能望洋兴叹。
二是精准的发展思路。外桐坞村曾经是一个以茶叶收入为主的农业村。自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院区落户以来,因其村外茶园环绕、村内遍摘石榴,不仅成为美院师生写生之处,也吸引了一些老艺术家入住。外桐坞村以此为契机,将这个“包租婆”行当做到极致,一下子成了声名鹊起的“艺术小镇”,有着“画外桐坞”的美名。他们的成功,就在于结合实际精准定位,将艺术家集聚优势和茶村特有景观相融合,并对整个村进行有效的拆除规整和规划改造。如今的租客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集聚了包括闵家璨在内的众多国际国内知名画家。
产业发展需要天时地利, 更需要群策群力,做“创新人”。
三是强烈的基层意识。产业发展离不开基层基础,对一个镇、一个村同样如此,尤其是“领头人”。在参观过程中,外桐坞村村委会老主任自始至终陪同,从他滔滔不绝的讲解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自信,而且感受到他的综合素质,据说他还是浙江大学的客座教授。此外,现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正在浙大进行MBA教育。由此可见,他们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走在前,与高度重视基层人才尤其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教育培养、优化基层干部的政策待遇是分不开的。
杭州产业为什么“精”
相比资源禀赋,杭州不如徽州,尤其是乡村资源,黄山市拥有众多的物华天宝,但大多仍然“藏在深山”,存在“创新不够、宣传不多,规模小而散”等问题,守着“金山”却不知所措。而杭州人对为数不多的资源利用确是“吃干榨尽”,对产业发展更是“精耕细作”。
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将“辣酱”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打造,值得借鉴。借助杭州火石品牌策划公司市场化的包装重塑,以“酱产业品牌+酱观光工坊+网红直播”的融合方式,迅速打响品牌、拉动全民参与、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百姓致富,成为乡镇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示范。新的“威酱坊”品牌年产值超千万元,助力当地村民增收300余万元,一年3万人打卡购买,成为中央党校乡村人才振兴经典案例和浙江民宿最佳伴手礼之一。
威坪镇和杭州火石公司合作对当地酱产业进行深度挖掘、品牌提升和市场运作,关键在于有效发挥“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和火石公司”的四方作用,找准了一条符合乡村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成功在于火石公司通过品牌文创盘活乡村产业,实现了“农创品、农创客、农创游”三个带动,创新形成一个帮助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的产业。这说明产业发展需要天时地利,更需要群策群力,做创新人。
(作者为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D5884F7A-3ECD-480A-BF14-6643936E3E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