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2022-07-06孙林鑫
孙林鑫
摘 要:2021年中央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其中,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是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收入分配情况发现我国城乡、地区和行业间收入差距以仍在扩大的态势值得重视。初次分配制度不健全,政府再分配职能发挥仍不充分,第三次分配作用不显著等制度性因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针对我国收费分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合理推动收入分配改革的路径,加快推动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实现构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收入分配;共同富裕;机制改革
一、引言
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研究共同富裕对促进社会主义中国、消除两极分化有重大意义。收入分配改革是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收入分配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内需求,收入分配失衡造成需求不足必然使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矛盾,并且导致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拉大,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进入新时代,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共同富裕被赋予新的要求,在新时代下,怎样实行收入分配改革,从而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目前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实现路径。从初次分配的角度看,杨小冬和贺善侃以及于国安认为科学合理新的收入分配体制中应以劳动报酬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标准。而在再分配领域,王在全认为国有企业是当前再分配中最关键的力量,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社会保障中的资金保障功能,要提高政府收入分配公平和效率。而韩文龙和祝顺莲以及田晓慧认为政府要推进并完善税制改革,更好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但Ay?拶e AylinBayar和?魻ner Gün?揶avdI综合分析了2002-2013年土耳其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的根源,他们认为,低利率、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的汇率、高经济增长率及与高增长有关的健全宏观经济政策是这种不平等改善的主要原因。Orlando J.Sotomayor发现,最低工资在提高后的短期内会对贫困和收入不平等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故提高最低工资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Castelluccio Marco以意大利为例,指出降低低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Siraj G与 Bawa,Nam T. Vu[viii]指出企业减税在短期内会显著增加收入不平等,但最终将增加工人的福利和收入。部分外国学者,如Maciej Jagielski、Kordian Czyzewski、Ryszard Kutner、H. EugeneStanley,认为财富不平等不仅高于收入不平等,而且还比收入不平等更难改变,从而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还需要征收高额财产税。
二、中国收入分配基本情况
(一)人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根据相关研究报告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波浪形前进,经历了收入差距增打—减少—再增大—再减少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3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7倍;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51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686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2倍,收入差距有所减少;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3.33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4140元,收入差距之大达到了应该新的峰值;2013年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03倍,城镇居民可人均收入为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889元,收入差距再次减少,随后几年里差距之后持续减少,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2.5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42834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713元。
2.地区收入差距明显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显著,这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导致的。我国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具体的体现在: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都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地区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本身有较好的地缘优势,因此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对东部地区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倾斜,各方面资源助力东部地区的发展,使东部地区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可观的资本,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东北居民收入水平相比较于中西部地区有了明显提高。虽然总体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西中三大地区的收入水平都呈现持续上涨趋势,但是依旧是东部地区收入增长势头最为迅猛,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随着国家振兴西部戰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显著提升,甚至西部部分地区增速超过了东部地区,但是由于长时间落后,差距太大难以弥补,所以到目前为止,东、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依旧明显。
3.行业收入差距突出
行业间收入差距大主要体现在部分行业部门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另一些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而造成这种行业收入差距是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各种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这些新兴产业往往凭借着其垄断地位赚取巨额垄断市场利润获取巨大的收益,使该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而对于某些传统行业部门,如农林牧渔行业,由于其有着承担着国计民生责任和使命,有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特殊性质,很难在市场交换中获得过多的利润,使该部门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2E25F8EA-EBA3-4388-A91C-923CF3862009
1.初次分配制度不完善,要素分配的机制不健全
初次分配即指国民总收入中直接与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分配方式。初次分配是调节收入的第一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如果处理不好,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环环相扣,就会出现持续混乱的连锁反应。如今政府、企业和居民分配关系不合理。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问题的不满,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分配秩序不规范、不公平,如垄断资源、寻租腐败、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等非法和隐性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垄断性行业仍存在过高收入,导致分配结果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扩大。
2.政府再分配职能发挥仍不充分
当前,我国税收制度中还存在逆向调节现象,工薪劳动者个税起征点偏低、总体税负偏高的呼声仍很强烈。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存在累进性偏高,平均有效税率低的特点,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机制在再分配领域发挥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较弱。在我国税收结构中,还存在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所占比重偏低,增值税等间接税所占比重偏高的现象,缺少对财产( 如房产、遗产) 的税制设计,高收入人群缴税与其税负责任不匹配。一些发达国家初次分配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但经过再分配调节基尼系数下降到0.3左右,相比而言我国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相对有限。
3.第三次分配机制不健全,改善收入分配差距成效差
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第三次分配的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达则兼济天下”的慈善文化在收入分配领域还未得到应有的体现。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富人群体通过慈善、公益和捐赠活动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积极性不高。富豪和高收入群体参与慈善事业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氛围还不够高涨、群众基础还不强;没有完事的制度给予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济困扶弱活动应有的保障和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仍不健全,政府、社会和企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定位不清晰,部分领域环节还存在监管缺位越位现象。慈善公益组织专业性、公信力和规范化程度不够,社会公众对捐赠、慈善行为仍有质疑。
三、收入分配改革的路径
(一)运用财政税收入手段,遏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一方面,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度,向过高的收入征收所得税,缩小高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与普通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那些社会上因各种原因失去了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以及科学的制定政策,运用好转移支付等各种补贴手段,补助那些条件艰苦的岗位、部门以及劳动者,使他们在市场机制以外获得补充性的收入。这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期要做的工作。与此同时,还要运用法律手段,通过贯彻落实《劳动法》、《最低工资法》等法律、法令,保证现有条件的劳动者能够切实得到其应得的工资和其他劳动收入。通过以上措施首先形成比较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框架。
(二)对现有收入分配方式进行改造和规范
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限制市场经济运动的自发性,使之按照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方式运行。因为在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有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在纯粹的市场化的条件下,出劳动之外的其他要素的所有者群体与管理者群体会逐渐主导剩余价值分配,而纯粹的劳动力要素所有者群体尤其是底层普通劳动者群体则会成为剩余价值分配中的弱势力量,从而导致这两种群体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进一步导致力量的不对等。所以为了抑制市场经济内在的强资本、弱劳动的趋向,需要强化工会等代表劳动者利益的组织机构,通过这些组织机构建立雇主与雇员之间工资收入协商机制,使劳动者的收入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有所增长。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将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联系绑定起来,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劳动者在收入分配当中的弱势地位,而且也会因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提高劳动者的地位,实现企业与劳动者利益一体化
经过长期改革,使得在直接生产、经营领域的生产关系发生部分乃至全部的质变,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这一改革应首先在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中进行,通过公有制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改革。直接生产领域生产关系的变化,将会给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来变化,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嵌入以人为本的因素,开拓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特有形式。直接生产领域的改革还需要企业外部分配环境的改革相配套,没有企业外部负担的减少,企业就无力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要降低企业的负担,需要有行政机构的支出节俭进而减轻企业的负担。因此,再分配领域的改革始终伴随直接生产领域改革的配套性改革。在这方面,需要规范各种收入形式,减少乃至杜绝各种黑灰色收入。收入分配的改革是一场直接触及各个社会集团的利益大调整,不可能完全是我们希望的“双赢”,其间,会遇到来自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因此,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必须充分认识这一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直接可操作的环节做起,逐步深入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层。
四、结语
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此期间,收入分配改革目标应定位于健全缩小收入差距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机制,初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基尼系数要下降到0.45以下。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届时,我国的人均收入将稳定在高收入国家水平,更加公平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我国成为世界各国基尼系数较低的国家之一,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成为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显著标志。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在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前提下,以“提低、扩中、限高”为基本思路,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杨小冬,贺善侃.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与路径选择[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28(03):5-11.
[2]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于国安等, 2008
[3]王在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收入分配探析[J].观察与思考,2016(03):62-68.
[4]韩文龙,祝顺莲.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5):31-37.
[5]田曉慧. 健全和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路径探析[D].苏州大学,2011.
[6]Bayar Ay?拶e Aylin,Gün?揶avdI ?觟ner. Economic reform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urkey[J]. Economic Systems,2021(prepublish):
[7]Orlando J. Sotomayor. Can the minimum wage reduce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Evidence from Brazil[J]. World Development,2021,138:
[8] Siraj G. Bawa,Nam T. Vu. International effects of corporate tax cuts on income distribution[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20,28(5):
[9]Maciej Jagielski,Kordian Czyzewski,Ryszard Kutner,H. Eugene Stanley. Income and wealth distribution of the richest Norwegian individuals: An inequality analysi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7,474:2E25F8EA-EBA3-4388-A91C-923CF38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