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2-07-06吕雪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混合式课程教学传统文化

[摘 要] 近年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很多学科选择的教学模式。高职高专“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有机整合,结合“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在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教学,并通过积极地开展课外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文化知识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混合式;研究;实践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高职高专‘传统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GJX2021D760)

[作者简介] 吕雪平(1982—),女,吉林白城人,硕士,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美容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149-04 [收稿日期] 2022-01-1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恒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持久力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实力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承和发展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如何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就亟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组织落实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任务。

“传统文化”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课程,对于丰富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以课堂“灌输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互动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发挥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互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一、混合式教学的特点

混合式教学将互联网在线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灵活教学与针对性教学的融合,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及文化知识传递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由浅到深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1]。

混合式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信息化等特点。第一,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灵活。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与线下的简单叠加,是二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过程,将教学活动延伸到线上,构建线上线下互融的、灵活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进行。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新知识的预习,课后通过在线答题以检验学习的成效,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学习。第二,混合式教学针对性强。混合式教学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线上教学为补充,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信息互通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反馈的情况,对学情有基本的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2]。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第三,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互联网对混合式教学的支持。线上学习资源的整合、教学视频的录制、师生的在线沟通及在线练习题测试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这就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课程教学能力,还要有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具备互联网教学资源挖掘、筛选、整合等能力,能够满足在线教学的要求。

二、高职高专“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单一

在传统的高职高专“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实践教学开展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教材是開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但只依靠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多以教材为主开展教学活动,但教材本身的内容是有限的,再加上文化知识涉及的内容繁杂,包括语言、艺术、民俗、文学等内容,教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文化知识进行全面介绍,并且可能教材中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而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内容教材中介绍很少或没有介绍。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的供给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不匹配,教学资源的供需失衡让学生没有“学”的兴趣,让教师缺乏“教”的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太好[3]。

(二)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

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开展的,这也是大班授课模式下比较合理的一种授课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知识讲授,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依然是开展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采用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让很多学生不适应,尤其是对基础知识差、接受能力不足的高职高专大学生来说,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加上“传统文化”课程多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存在,很多高职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该课程,也就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课程学习中[4]。

(三)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文化”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教师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慢慢进行消化。基于这种教学理念,“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不足,课堂上及课外时间都很少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只能是停留在书本上,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即便是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的机会,时间一长也会忘记知识点,难以在心里留下文化的印记,学生也领略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不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

三、混合式教学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整合好教学资源不仅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学资源的整合还是以教材为主,同时要合理地挖掘互联网资源作为补充,尤其是教学视频的制作、知识点的总结等都要有明确的教学重点[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丰富,涵盖很多方面,如果教学没有侧重点,那么庞杂的传统文化内容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目标,尤其是互联网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源很多,盲目地进行学习,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挖掘互联网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有选择性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此外,适当扩展一些课外文化知识,让课外文化知识成为课内知识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可以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知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以探索将吉林省的红色文化、特色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文化知识融合到教材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了解区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局部到整体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系统、全面地获取文化知识,掌握文化知识[6]。

(二)课前教学准备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将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预习。教师要按照不同的知识点,录制不同时长的教学视频,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教学视频中要结合知识点,多采用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乐于学。

教学视频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录制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哪些是重点和难点,主要的学习精力应该放在哪些知识点的学习上。同时,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可以将自己不理解或难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通过在线平台反馈给教师。而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在线时间是多长,再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能掌握的学生,要查看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仅掌握了教学视频中的内容,还是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对于没有掌握教学视频内容的学生,要查看其哪些内容掌握不好。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更好。

(三)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是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将知识点进行讲授,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7]。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并结合案例教学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配以一些文化活动的展示,介绍文化形成的过程及一些文化表现形式等,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案例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适当地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但教师不要自问自答,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解答。有的教师为了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发问,甚至是追问学生,让学生无暇思考,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只要有思維交流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师也没有必要为了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形式化的互动课堂。教师进行知识点的系统讲授之后,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学习的过程,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差,通过相互讨论,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要分配好课堂时间,把控好小组讨论的进度,设置好讨论的主题,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讨论,否则容易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其实讨论的重点并未体现出来,反而容易让课堂教学失去其严肃性。在讨论结束后,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让学生对文化知识有更深的认识。

(四)课后知识巩固环节

课堂上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后,为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知,课后需要进行相应的习题练习以更好地巩固知识。教师需要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练习题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在线测验。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设计必做题目和选做题目,并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必做题,鼓励学生尝试稍有难度的选做题[8]。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在线习题的练习,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知识点,但是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要根据做习题的情况,查看自己是对相关概念掌握不准确,还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在线请教同学或教师,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同时,学生还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将错题记录下来,分析做错的原因,经常进行回顾性总结,促进自己不断进步。教师要及时查看学生习题的完成情况,整体分析学生习题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地进行在线辅导,对于多数学生都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集中讲解。

(五)加强教学实践,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内化,这不仅是“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也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线上习题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突破重点内容[9]。

课外的文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比如,在校园内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演讲、诗词大会、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知识,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另外,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馆等,通过文化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了解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六)提高教師的综合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综合能力对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开展“传统文化”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教学能力,还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学校要多开展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学习关于课程视频制作、教学资源整合、课外知识融入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生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逐步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结合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对每一章节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10]。反思教学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存在哪些问题,是教学设计不当还是教学方法选择不合理;反思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如何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有哪些亮点与不足,应该通过哪些措施改进,等等,并做好教学日志记录。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并定期进行回顾,可以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综合能力,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利用混合式教学,发挥了课堂主阵地的教学作用,利用互联网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在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阶段,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要提高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视频制作及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铁铭.基于微课程的高职基础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3):60-62.

[2]谢畅.线上线下混合式《文化资源学》课程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8):123-124.

[3]卢蕙娟,彭超越,林剑.后疫情时期在线教学实践与反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0,39(4):6-11.

[4]田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起源和课程设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7):55-56.

[5]庞明启,王侠.“互联网+”语境下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1):119-124.

[6]郑倩倩.融媒体语境下高校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9):33-34.

[7]俞晨秀.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高专混合式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9(12):89-91+95.

[8]李洁.混合式教学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应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5):66-68.

[9]郑竣文,文铭婕.浅析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现存不足与实施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2):134-135.

[10]胡春阳.基于SPOC的O2O混合式教育模式研究:平台分析与模型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5):101-10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Mixed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LYU Xue-ping

(Medical Beauty Academy, Baicheng Medical College, Baicheng, Jilin 137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has become a teaching mode of many disciplines.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better inherit and sprea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use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can organically integrat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eachers’ targeted teaching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By actively carrying out extracurricular cultural practice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flexibly apply the learned cultural knowledge to the real life and strengthen their 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猜你喜欢

混合式课程教学传统文化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浅议“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