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创新与发展建议
2022-07-06季雅岚涂德宝奚业文蒋军郜文杰郭永生吴文革
季雅岚 涂德宝 奚业文 蒋军 郜文杰 郭永生 吴文革
摘要 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结合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促进水稻生产减肥减药、绿色增效,同时获得安全水产品(虾、鱼、鳖),提高了稻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回顾了安徽江淮稻鱼类综合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重点分析了霍邱县三流生态综合模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建议因地制宜、因水优化布局安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优选三流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稻渔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综合种养;稻田养虾;技术模式;创新;霍邱三流生态种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S 9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2-006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2.01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Rice-Fishery Integrated Breeding in Jianghuai
JI Ya-lan1, TU De-bao1, XI Ye-wen2 et al
(1.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2. Anhui Provincial Fisheries Station, Hefei, Anhui 230001)
Abstract The paddy field comprehensive planting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mode is the combination of rice planting and fish farming, 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symbiosis and mutual benefit, reducing weight and reducing medicine, gree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The output of aquatic products ( shrimp, fish, turtle ) is safe, and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paddy field and water resources is improved, which is conducive to food security, food safe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ndustrial status of rice-fish in Anhui Jianghuai, and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three-tier ecological comprehensive model in Huoqiu County. It was suggested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Anhui rice and fishery comprehensive breeding industry belt and three streams ecology comprehensive breeding mode,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breeding;Paddy farming shrimp;Technical model;Innovation;Huoqiu third-tier ecological farming model
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小龙虾、甲鱼、泥鳅、螃蟹、鲫鱼、黄鳝、青虾、澳龙等或其他水生生物)养殖有机结合,在水稻种植過程中(或产前、产后)投放一定数量的鱼类。稻田浅水环境为鱼类生长提供栖息地、食物来源,并通过鱼类在稻田不断游走、觅食而达到耘田除草甚至防病、控虫的效果,同时鱼类排泄粪肥,促进水稻生长和化肥减施[1-4]。可见,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典型的立体生态复合种植系统,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流动,有利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稻渔共赢、稳粮增收、绿色增效,提高品质、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等多重目标,提高稻田资源的利用效率[5-8];并有利稻田化学性肥料和农药的减控使用(减肥控药),改善稻田生环境。因此,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模式。笔者回顾了安徽江淮稻鱼类综合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重点分析了霍邱县三流生态综合模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并对安徽稻田种养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 安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省开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在沿江、环湖、沿淮一些地区发展较快,到80年代末,全省面积超过6.67万hm2,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到了90年代初,因非粮化等原因逐年下滑,逐年减少到2.00万hm2左右。1994年12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稻田养鱼,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意见》,安徽省稻田养殖又开始恢复,将稻田养殖作为实施渔业致富工程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和考评手段加快安徽省稻田养殖的发展[9]。1995年后基本上以每年新增0.67万hm2的速度发展,到1999年全省稻田养殖面积恢复到4.33万hm2,产量2.4万t,产值9.2亿元。2006年安徽开始实施龙虾进稻田工程,大力发展稻虾轮作和稻虾共作,促进了新一轮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和产业的发展。2016年,安徽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实现“亩产千斤粮,亩增千元钱”[10]。安徽新一轮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益。
“十三五”期间,受政府大力推动、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旺盛等关键因素影响,安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和产量逐年扩大。从表1可以看出,2016年水产品产量超过10万t,2018年种养面积达15.07万hm2,到2020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7.89万hm2,比2015年(5.49万hm2)增加了4.1倍;生产各类水产品41.59万t,比2015年增加33.28万t,增加4.0倍;在全国的占比也从“十二五”末的5.33%提高到12.80%。
2 安徽江淮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依据市场带动、强化技术引领、加强政策推动,实施“双千”工程,促进稻田综合种养稳定发展,不仅种养面积、区域逐渐扩大,种养规模提高、技术与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2.1 产区进一步集中、优化快速发展,规模扩大
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主要分布于沿江、环巢湖和沿淮地区,“十三五”期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从中心地区全面扩散至全省水稻主产区,目前,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覆盖了全省13个水稻主产市,向北扩展至怀远、五河、颍上、阜南,向南拓展至太平、休宁、旌德、绩溪等。2018年六安、滁州、合肥、安庆、宣城、马鞍山6个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0.67万hm2以上;霍邱、全椒、定远、长丰、宿松、颍上、宣州、郎溪、当涂、无为10县达0.33万hm2以上;2020年六安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百万亩(6.67万hm2),达7.00万hm2;沿淮的蚌埠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0.73万hm2;皖南的宣州区面积突破1.07万hm2;全省种养面积2.00万hm2以上的县2个,1.33万hm2以上的县3个,0.67万hm2以上的县9个,形成了沿江、环巢湖和沿淮稻渔综合种养三大优势区。
2.2 技术及模式不断创新,根据市场优化产业结构,虾稻模式主体地位突出
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示范,全省已形成以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为主导,稻虾连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稻鳖共作、稻鱼共作等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研究完善了种养茬口高效衔接技术、适宜模式的优质水稻品种及配套的绿色栽培技术(减肥控药)、水产品养殖关键技术、水质生态调控技术、配套田间工程技术以及适时增效降耗保鲜捕捞技术等,形成相应的系列技术规程。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有全椒“稻虾轮作”、庐江“稻虾共作”、无为“稻鳖共作”、淮南市“稻鳅共生”等新模式,南陵县将军湾“稻鳖共作”获得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金奖,霍邱“三流生态养殖”得到全国同行的高度认可。
2021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进一步扩大到34.80万hm2,各类水产品总产量达51.88万t,其中稻虾综合种养的面积和水产品产量分别为33.69万hm2、50.50万t,占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和水产品产量的96.81%、97.34%。可见虾稻综合种养是安徽稻田综合种养的特色,其次为稻鱼、稻鳖模式(表2)。
2.3 稻渔产业聚集发展加速,呈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安徽稻渔综合种养形成了以融合“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生产为载体,带动加工销售、冷链物流、休闲农业和外贸出口的发展;经营模式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企业为主,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组织模式,建立了资金、土地、劳务入股的合作方式,推动全省稻漁综合种养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皖西的六安市充分利用沿淮水网优势,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产业,实施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加强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培训及投入品监管,培育和壮大新型水产养殖经营主体,稻渔(虾)综合种养面积呈爆发式增长。2015—2020年该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分别为0.19万、0.53万、1.15万、2.79万、5.67万和7.00万hm2,成为全省首个突破百万亩(6.67万hm2)的市,2021年总面积达到7.67万hm2。目前,六安已经建成稻虾种养万亩示范区8个、千亩示范片42个、百亩示范点550多个,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3个,建成龙虾苗种繁育示范基地24个、产地集散市场50多个、小龙虾加工企业6家。
宣城市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种养面积突破1.07万hm2,其中稻虾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00万hm2,稻鱼虾400.00 hm2,稻鳖200.00 hm2,稻虾蟹133.33 hm2。水稻主要种植丰两优一号、南粳46和桃优香占等优质品种,水稻产量7 500 kg/hm2;水产品产量2 250 kg/hm2,其中小龙虾产量1 950 kg/hm2,总产值约10亿元。稻渔稻米产量突破8万t,各类水产品产量2万t以上,产值突破16亿元。稻渔种养产业已成为宣州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创新模式之一,在培育农村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渔)业增效和农(渔)民增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4 稻渔综合种养促进了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安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优质稻米和水产品(重点是小龙虾)品牌建设,带动农业增效和产业发展。目前,全省已注册的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大米品牌超过200个,主要虾稻米区域品牌有“霍邱虾稻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长丰虾稻米”正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知名商标;主要的企业品牌有全椒县银花家庭农场“百子银花牌”、定远海群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初心牌”、宣城市念念稻虾轮作专业合作社“南漪湖牌”、怀宁安徽农家宜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农家宜”、马鞍山农腾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野风港”等。巢湖市注册了“渔知稻”“爬行名将”“巽风湖”“稻虾村”等品牌。
同时创建了一批优质小龙虾生产加工企业和品牌。2018年,全省稻鱼合作经营组织就有1 678个,规模以上合作经营组织535个;创建了芜湖盛典、全椒赤镇、庐江放马滩、合肥润枝、巢湖高瑞、全椒银花、宣州念念等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省级示范区近30个,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有巢湖三珍、寿县华祥、明光永言、金寨兴合、寿县如金、巢湖大鑫等。如庐江县放马滩合作社带动周边32个家庭农场、100多个农户,经营面积达800.00 hm2。全省小龙虾品牌近30个,区域品牌有合肥龙虾、全椒龙虾、南漪湖龙虾、下塘龙虾、赤镇龙虾等,企业品牌有农家宜龙虾、皖金江龙虾等,其中合肥龙虾、全椒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授权。
在加工方面,安徽省已有小龙虾加工企业33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有15家,较大的有安徽华祥食品有限公司、巢湖大鑫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富煌三珍食品集团等,加工产品分为整肢虾、虾仁、虾尾三大系列,年加工总量约5万t。各地涌现出一批带动性好、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提高了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
3 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模式及其技术特点
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注重引领,加强技术攻关和模式本土化集成创新,目前主要模式有稻虾连作、稻虾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四大典型模式,东北的稻蟹模式和东南推广的稻鱼模式因养殖习惯和市场原因安徽省相对较少。
3.1 稻虾连作模式
所谓稻虾连作是指在中稻田里种一季中稻后,接着养一季小龙虾的一种种养模式[10-11]。具体的说就是每年的8—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翌年的4月中旬—6月上旬收获成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4—6月收获小龙虾,一般可产小龙虾1 125~1 500 kg/hm2、水稻 7 500 kg/hm2,利润30 000元/hm2。安徽省发展初期以该模式为主,代表地区有全椒赤镇。
3.2 稻虾共作模式
在稻虾连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升级版的稻虾共作模式,即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共同生长,改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延长了小龙虾在稻田的生长期,提高了小龙虾的产量和效益。每年6—8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10月、11月中晚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翌年4月上旬—5月下旬收获成虾,视情况补投放幼虾。6月整田、插秧,8月、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种一季稻,收两季虾,循环轮替。稻虾共作模式一般产小龙虾2 250 kg/hm2、水稻7 500 kg/hm2,产值82 500元/hm2,利润45 000元/hm2。稻虾共作更能体现稻渔互利共生的优势,小龙虾产量高,效益好,是农民最为欢迎的一种养殖模式,也是当前的主流技术模式。
3.3 稻鳖共作模式
稻鳖共作是指在水稻田放养中华鳖,中华鳖能摄食水稻害虫,鳖的活动可抑制杂草的生长,水稻又能将鳖的残饵和排泄物作为肥料利用,不仅使水稻病虫害减少,提高了水稻产量,还改良了养殖环境,产出高品质的商品鳖,起到了养鳖稳粮增收的作用[12-14]。一般5月、6月投放0.4~0.5 kg/只的甲鱼750~1 500只/hm2,可产水稻 7 500 kg/hm2左右、商品鳖750~1 500 kg/hm2,效益 90 000元/hm2以上。代表地区和企业有芜湖将军湾、安庆地区。
3.4 稻鳅共作模式
在稻田养殖泥鳅。泥鳅主要摄食各种浮游动植物及腐殖质、植物碎片、植物种子、水蚯蚓等,辅以人工投饵。稻鳅共作一般产泥鳅4 500~6 000 kg/hm2、稻谷7 500 kg/hm2,利润90 000元/hm2以上。代表地区和企业有潘集阅然家庭农场、怀远淮西农业示范区等。
总体上,稻虾模式投入少、技术简单易学、劳动强度不大,特别是小龙虾市场稳定、效益高、发展迅猛,占全省稻渔占种养面积的90%以上。相比于虾稻模式,稻鳖、稻鳅投入大、鳖和泥鳅市场价格长期低迷,管理强度大,虽然每公顷利润也很高,但发展相对缓慢。另外,从稻田综合种养的田间工程建设来看,在基础设施相近(加高田埂,建设防逃、保水设备以及进排水系统),工程改造、投入不大的情況下[15],种养户可以根据市场来调整稻田的水产养殖的品种和结构。
4 霍邱三流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技术优势
4.1 三流模式的产生
目前稻渔综合种养大多需要增加田间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加高田埂、建设防逃以及建设进排水系统和增加保水设备,同时,为了增加养殖面积和蓄养需要,开挖养殖沟。虽然相关行业标准规定养殖沟面积控制在10%以内,但实际操作上面积超标时有发生;最严重的是田间开挖养殖沟,不仅影响农机行走和作业,而且破坏田块的耕作层以及农田完整性,甚至改变农田小环境和微生态[16-17]。
霍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湖泊众多,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稻田综合种养。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县水产、农技部门针对田间工程投入大、破坏农田结构的弊端,以三流乡为核心试验示范区,利用当地自然、水利条件,开展技术创新,创建了霍邱三流生态种养模式:整片规划建设综合种养区,大区(一般2.00~3.33 hm2)利用原有的灌排沟因势设养殖沟(一个片区留有或建宽、深各1 m、长度随片区的小型沟,作为晒田和水稻收割时小龙虾生存场所;小田块不开挖沟,需每年投放一次虾苗);每年在水稻收获后立即复水,沟中的龙虾(或投放的虾苗)回游到田间生长,进行龙虾饲养管理,这样一年收获一茬水稻、2次龙虾。这种模式田块尽量不挖沟或少挖沟,构建了“一稻两虾”绿色协调发展的稻虾共生系统,不仅大大减少田间工程的工作量和投入,而且减少农田开挖和破坏,确保稻田面积和完整性而稳定水稻生产和产量。因该技术模式发源于霍邱县三流乡,所以简称“三流生态种养模式”[18]。
4.2 三流模式技术特点与优势
三流模式是利用水稻和小龙虾的需求互补原理,龙虾吃食水稻秸秆、水草、浮游生物、虫卵等材料,小龙虾脱的壳、产生的排泄物和剩余残饵为水稻生产提供天热生物有机肥料,水稻收割后秸秆返田,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龙虾提供了最佳饲料,构建生态循环利用,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获得绿色稻米和优质龙虾[19-24]。
该模式中稻田围沟和筑围埂易建设,虾苗通过多年种植可以达到自给,显著降低了投入成本。在水稻收割后提前秋季放虾苗(初次养殖的田投放虾苗60 000~75 000尾/hm2、养过虾的田可自繁自育并适当补充),使小龙虾提前20 d以上上市,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9月底至翌年5月初气温低,水质稳定,小龙虾病害少。在保证水稻生产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只开挖小型沟或不开沟,同时稻田杂草是虾的天然食料,虾还能通过爬行把埋在稻泥中的杂草幼芽或种子翻出,或使其暴露悬浮于水中,加快其腐烂死亡速度,从而大大降低稻田土壤杂草种子的密度,减少了翌年杂草的发生基数[24],可有效降低病虫草害防治,水肥管理不受小龙虾限制,水稻易获得高产。稻田不施用化肥、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就可以达到安全、优质生产的目,可以培肥土壤和提高稻米品质[22-23]。投放每只10 g左右的亲虾210 kg/hm2,需增加虾苗成本3 000~4 500元/hm2。
4.3 模式的推廣应用
“三流模式”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总结为适合千家万户进行稻虾综合种养的“精品模式”,三流乡已成为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最大的乡镇。目前该模式扩展到霍邱的三流、孟集、王截流、临淮岗、城西湖等乡镇,以及沿淮和沿湖周边县区。霍邱县获得中国水产协会授予的“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的美誉,发展为全省最大稻田种养县,建有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1个、省级万亩示范区3个、千亩示范片14个,基地200多个;2019年“霍邱龙虾”已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知名商标,“霍邱虾田米”具有外形整洁饱满、组织细密、腹白较小或无腹白、胶稠度高的特点,2020年5月“霍邱虾田米”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颁发证书。截至2020年全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00 hm2以上,其中接近50%采用“三流模式”,年产稻田小龙虾6万t以上,年产虾田稻谷30万t,加工的“霍邱虾田米”近20万t;市场销售价格6~10元/kg,是普通大米价格的1~2倍,年产值达8亿元以上;虾、稻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5 安徽稻田种养发展对策建议
安徽省是水稻、水产大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近年安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已有较好基础,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技术内涵与水平、产业规模特别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有待提升。应坚持因地制宜、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强化技术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培育建设、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稻渔结合、稳粮增效,构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5.1 科学规划,依据地域、地理和产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
以沿江、沿淮及环巢湖地区为重点,针对安徽江淮中南部地区低湖田、冬闲田多,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以“四化”(稻田规模化、田块园林化、工程标准化和生产管理智能化)为导向,引导、支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群);确立“1+N”模式体系,即以“水稻-小龙虾”模式为主体,因地制宜配套、优化稻虾、稻蟹、稻鸭等其他模式和产业,把“虾稻”产业在国内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化布局稻鸭、产业带;在“虾稻”模式中优先发展三流生态种养模式,推动农业内部生物平衡,生态优化,绿色发展[9,25]。通过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场、示范基地、辐射区“三级示范”带动,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着力建设一批技术先进成熟、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推进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化发展。
5.2 加强技术攻关与新模式集成创新,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稻田综合种养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前提下通过优质稻谷和养殖副产品的增收来提高收益,这一配套环节需要联合(稻、水产)种业、种植(养殖)业、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机与智慧农业、产品与营销等多专业的协同合作攻关,在适宜种养新品种、机械化健康栽培养殖新技术、种养茬口衔接技术、减肥控药绿色技术、水质生态调控技术、适时捕捞技术、智能化精准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26-27]。加强优质稻米和龙虾保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提升产业化水平[26-27]。在总结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优化集成新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验证,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持。
5.3 加强品牌培育与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稻田综合种养是高产、高效、高质的农业生产模式,也是目前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7],是促进稳粮增收的有效手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有效链接和延伸相关服务体系,建成“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建立专业化种养、产业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多元共赢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机制,坚持产业联动,加强具有安徽特色的稻田综合种养稻米及水产品品牌建设,打造“稻虾米”“稻鱼米”及“稻蟹米”等农产品品牌,大力挖掘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品牌价值,鼓励稻米产品加工业、餐饮业发展,竭力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稻米和特色水产品,充分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28];同时,还可以大力发展稻渔产品电子商务,拓展产品营销网络,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举办宣传活动,拉动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29]。最终实现科学优化区域布局,创建工程标准化、稻田规模化、生产智能化、育繁一体化、生态循环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参考文献
[1] LU J B,LI X.Review of rice-fish-farming systems in China-One of the Globally Important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J].Aquaculture,2006,260(1/2/3/4):106-113.
[2] XIE J,HU L L,TANG J J,et al.Ec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108(50):E1381-E1387.
[3] FREI M,BECKER K.A greenhouse experiment on growth and yield effects in integrated rice-fish culture[J].Aquaculture,2005,244(1/2/3/4):119-128.
[4] HUANG S W,WANG L,LIU L M,et al.Nonchemical pest control in China rice:A review[J].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4,34(2):275-291.
[5]
应晓成,朱奕雯,蒋铭伟,等.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南粳46水稻生长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6):38-39,103.
[6] 王贵明.资源化利用新模式——稻田养鸭[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34(2):80,63.
[7] 王志明.几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生产应用情况的调查和对比分析[J].当代水产,2019,44(2):88-91.
[8] LI X K,WU L,GENG X,et al.Decipher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rice quality for different rice cultivated areas[J].Rice,2018,11(1):1-10.
[9] 李享.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实践与发展[J].现代农业,2019(11):52-54.
[10] 关故章,孙继成,何家海,等.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特点及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265-266.
[11] 杨大庆.桐城市“稻虾兼养”模式[J].基层农技推广,2017,5(2):61.
[12] CAVALETT O,DE QUEIROZ J F,ORTEGA E.Emergy assessment of integrated production systems of grains,pig and fish in small farms in the South Brazil[J].Ecological modelling,2006,193(3/4):205-224.
[13] 李岩,王武,马旭洲,等.稻蟹共作对稻田水体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7):838-843.
[14] 刘才高,周爱珠,徐刚勇.稻鳖共生效益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7):157,159.
[15] 吴雪,谢坚,陈欣,等.稻鱼系统中不同沟型边际弥补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5):995-999.
[16] 丁姣龙,陈璐,陈灿,等.稻田生态种养在日本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启示[J].作物研究,2019,33(5):487-489.
[17] 刘家仪,杨为芳,李明灌,等.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39(21):131-133.
[18] 蒋军,吴敏,刘传涛,等.霍邱县三流乡原生态“稻虾轮作”模式[J].科学养鱼,2021(8):32-33.
[19] 何玉明,张天虎.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学养鱼,2011(3):1-2.
[20] 程慧俊.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生态学的初步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4.
[21] 陈小忠,韩勇,李连松,等.稻虾轮作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295,298.
[22] 佀国涵,彭成林,徐祥玉,等.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61-68.
[23] 王强盛,黄丕生,甄若宏,等.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639-645.
[24] BUHLER D D,HARTZLER R G,FORCELLA F.Implications of weed seedbank dynamics to weed management[J].Weed science,1997,45(3):329-336.
[25]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0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0-03-19)[2021-07-22].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11250941.html.
[26] 董星宇.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思考和探析[J].河北漁业,2020(11):51-54,62.
[27] 肖经鸿,姜婷.新化县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4):17-19.
[28] 孟顺龙,胡庚东,李丹丹,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146-152.
[29] 卓富彦,黄其维.稻田综合种养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赤镇龙虾经济专业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