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传承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2022-07-06周虹叶
周虹叶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传承就是指这两种财富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的过程。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二)总目标中明确指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课中如何以文化传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呢?
一、挖掘课文内涵,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教材中的课文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要在语文课中通过文化传承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就要我们深入挖掘课文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的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的课文更是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课本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学好汉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年级上册《天地人》和《金木水火土》这两篇课文是识字单元的开篇,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营造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课文内容丰富,渗透了韵语识字、看图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走进语文,乐于识字。
《天地人》一课,内容简单,含义丰富,从古到今,由他及我。课文插图以国画为背景,人立于天地之间,场景辽阔,使学生感受时空的浩瀚,以及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性。课文编排了“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并以三字一行的形式排列成两组,也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天地人”三才之道(天道:阴和阳;地道:柔和刚;人道:仁和义)在我国经历几千年而流传不衰,对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教材把《天地人》放在识字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希望学生能从这些简单的汉字中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金木水火土》也是一篇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课文向我们揭示了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观念,即自然界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为“五行”,五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在天地间繁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图中和生活中找一找有关的事物,了解生活中和它们有关的事物。课上,我利用小朋友正在植树的一幅插图展开教学,男生拿着金属制成的铲子在挖土,女生在给旁边的小树浇水。通过插图,学生明白了:水能使树木茁壮成长,木头点燃后又能生火。当用火不当时会发生火灾,发生火灾后我们可以用水灭火,火又能生土等一系列相互运动变化,体会这五种物质之间相生相克,以及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见,这几个汉字不仅代表了其字面的含义,也包含了深远的民族文化。
(二)精读文本,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侵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国家的和平是革命英雄浴血奋战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课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批批革命英雄人物,有黄继光、小英雄雨来,还有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方志敏、刘胡兰等同志。
如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其中,编排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和《清贫》三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体会先辈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中《军神》一课,写了刘伯承的眼睛受了重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他为了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剧痛接受了手术的故事。课文塑造了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以及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品质。在教学“手术中”这一部分时,我先抓住重点语句“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一句进行品读。学生通过对刘伯承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品味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们有的说:“我不小心摔一跤,脚上磕破点皮就会疼得掉眼泪。”有的说:“我生病最怕打针吃药了,刘伯承面对这么大的手术,竟然拒绝使用麻醉剂,真令我难以想象。”还有的说:“我们要以刘伯承为榜样,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学到这里,课文中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刘伯承这一军神形象也深深地烙在了学生心底,带给学生强大的精神冲击和心灵震撼。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以“革命文化”题材为抓手,激发了学生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心,增进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读写结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现代文化,对丰富精神世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选编的四篇课文都与自然、科技有关。这些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发展。其中《千年圆梦在今朝》一文,向学生展现了中华民族追寻“飞离地球、遨游太空”飞天梦想的历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自豪感。“千年圆梦在今朝”,这一次次举世瞩目的成绩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团结协作、自主创新。因此,在这堂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两处拓展读写练习,帮助学生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涵。第一处,鼓励学生选择把“神州六号——神州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相继发射成功填补在课文合适的地方。通过这样读写结合,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最新成就,而且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处,请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尝试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等,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协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二、诵读经典诗文,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中华经典诗文源远流长,是历史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中华经典诗文内容广泛,思想深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诗文,有助于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的第一至第四学段里分别有诵读短小的古诗、短小的古诗词、优秀诗文,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诗文等要求,可见诵读和积累的重要性。
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对今》和《人之初》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人之初》精选了《三字经》的两个片段,分别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古代蒙学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它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朗读,如摇头晃脑慢慢读、打着节拍用心读、和同桌拍着手互读。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其中《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课文节选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教学目标其中一点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分层朗读训练:播放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自由朗读,培养语感;齐读课文,体会语言气势磅礴的特点;品读课文,感受爱国情感;背诵课文,明确责任心和使命感。學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层层递进,中国少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激发了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开展课外活动,增加传统文化积累
中华历史长河五千载,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扩大教学范围,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开阔视野,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节假日是最好的教育契机,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很多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不深,他们只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对于端午节的其他活动没有什么认识,比如佩香囊、划龙舟等等。在学完《端午粽》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做香囊,或是组织大家观看划龙舟比赛,在趣味活动中提升学生对端午节的认知,感受同舟共济、奋勇向前的龙舟精神。
开展爱国主义题材小故事演讲活动。学了四年级下册中《小英雄雨来》后组织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中的英雄小故事进行演讲,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学生通过阅读儿童团团长海娃、小萝卜头、王二小等小英雄的英勇事迹,进一步增强了的爱国情感。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特色餐饮等,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既是学科的传播者,又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重要引领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