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如何从娃娃抓起

2022-07-05胡蝶

妇女生活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玫瑰花浮力杯子

胡蝶

主持人语:如果问家长是否在家庭教育中重视科普,估计很多人都会摇头。其实对孩子进行科普很有必要,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就曾提出,“科普要从娃娃抓起,家庭是第一课堂”。

那些从小被家长有意识地进行科普的孩子都长成了什么模样?

一天,我带儿子灿灿到邻居豪豪家玩。豪豪妈热情地给我泡了一杯玫瑰花茶。灿灿看到干玫瑰花在玻璃杯中漂浮、绽放,惊奇地喊:“水里开花了!”过了一会儿他又发现,玫瑰花沉到了水底,就问我:“妈妈,为什么刚才玫瑰花漂在上面,现在却沉下去了呢?”

豪豪抢先答道:“我知道,是因为水有浮力。刚开始玫瑰花是干的,很轻,水的浮力大,能把花托起来浮在水面上;后来玫瑰花吸了很多水变重了,超过了水的浮力,就沉到水底了。”

豪豪才4岁,就懂这么多,我很吃惊,夸赞道:“可以啊你,这么小就知道水的浮力,还解释得这么明白。”豪豪妈谦虚地说:“前两天我们刚玩过水的浮力小实验。”豪豪一听来了兴趣,要再做一次实验让灿灿看。

豪豪找来一个盆子接了些水,又拿来一个塑料杯递给灿灿,问灿灿是不是很轻,然后把杯子放到了水里:“你看,水有浮力,能托住这个很轻的杯子,杯子就会浮在水面上。”说完,他开始往杯子里加水,边加边说:“看好了啊。”灿灿瞪大眼睛看着。随着杯子里水越来越多,杯子一点点往下沉。等到杯子快要沉下去的时候,豪豪故作神秘地说:“奇迹就要发生啦!”然后又加了一点水,杯子便沉到了水里。豪豪讲解道:“加满水的杯子变重了,水的浮力托不动这么重的东西,它就沉下去了。不信你掂掂装满水的杯子,是不是很重?”說着,他从水盆里捞起杯子,盛满水递给灿灿。灿灿点头:“比空杯子重好多。”接着便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水的浮力啊,好神奇!”

平时我就觉得豪豪很聪明,在同龄孩子中显得见多识广。我向豪豪妈取经,问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豪豪妈说,她从豪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他进行科普:“豪豪才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就给他看一些科普图画书。后来他能听懂故事了,我就给他讲图文结合的科普书,像《探索·科学百科》等。反正科普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关人体构造的、植物生长的,还有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总之,豪豪对科学的兴趣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激发出来了。日积月累,他就显得比同龄小朋友知道得更多一些……”

豪豪妈的这番话,让我似乎也被科普了。说实话,我和身边的不少家长一样,也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总是给孩子报这班报那班,但就是没想过自己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我不禁感慨,有时只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却看不到人家背后做了多少功课。

记得前段时间豪豪妈发的一条朋友圈,配图是豪豪在草地上架着高倍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还有豪豪拍的超级月亮——当时郑州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超级月亮。那条朋友圈的配文是:借着超级月亮,我和儿子又温习了一遍月球的相关知识。

而我当时也发了朋友圈,却只是一张好看的月亮照片。我根本没想到让灿灿观察一下超级月亮,更没想到向灿灿科普一下月球的相关知识。这,就是家长之间的差距!

不得不说,家长是否重视科普,对孩子的影响十分明显:早早接受科学启蒙的孩子,往往都是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没有不爱科学的孩子,只有没有科普意识的家长

自从在豪豪家受到触动后,我也开始留意灿灿感兴趣的事物,借机对他进行科普。比如我发现灿灿特别喜欢看蚂蚁搬家,就在网上买了一套生态蚁巢,让灿灿观察蚂蚁。通过观察,灿灿知道了蚂蚁是如何筑巢的、怎么进食的,还留意蚂蚁晚上会不会睡觉,发现了一天之中哪个时段蚂蚁最活跃。

同时,我们还上网搜索了更多有关蚂蚁的知识,对蚂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再比如,有次灿灿喝水,我给他加了一勺白糖,他搅拌后糖溶化了。后来他嫌不甜,又加了两勺糖,结果搅了半天发现仍有一些糖不溶化,就问我是怎么回事。

我就和他一起做了一次水溶解糖的实验,让他懂得了溶解、饱和等相关知识。

由此我认识到,如果家长想对孩子进行科普,自己要先有科普意识,能主动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现在我给灿灿买玩具,会有意选购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随意购买。比如前两天我刚给他买了一个磁悬浮球玩具。他在玩这个玩具的过程中,对磁悬浮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

我发现,灿灿现在对各种科学现象很感兴趣,好奇心很强,观察事物很专注。每当他对一个科学现象背后的知识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他会感到兴奋、自豪,觉得自己知识渊博,自信心明显提升。

灿灿的变化充分说明:没有不爱科学的孩子,只有没有科普意识的家长。只要家长有意识地引导,为孩子创造更多条件,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小小探索家。

科普应从娃娃抓起,具体该怎么抓?

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儿童科普工作。我与同事做儿童科普,采取的最主要方式是到幼儿园或图书馆做科普讲座。在这些活动中我发现,孩子普遍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科学知识非常感兴趣。只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科学启蒙,就像军事理论家和评论家张召忠教授说的,在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碎片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多传递科学思维。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科普呢?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避免用“无效回答”敷衍了事

学龄前儿童处于求知敏感期,见到不懂的事物总喜欢问为什么。很多时候家长的回答是无效的。比如打雷了,孩子问为什么会打雷啊?好害怕!有的家长只是敷衍地回答:“没事,别怕。”至于为什么会打雷,被忽略了。

那如何回答才算有效呢?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的经历。陈佳洱说,他小时候有一次遇到打雷,奶奶告诉他那是雷公要劈死不孝子。他听了更加害怕,便去向爸爸求证。他爸爸陈伯吹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爸爸告诉他,奶奶说得不对。为了解释清楚打雷是怎么回事,爸爸特意给他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块玻璃板架在两摞书上,又用一块绸布包住一块积木放在玻璃板上,然后剪了几个小纸人放在玻璃板下面。准备就绪,爸爸开始用绸布摩擦玻璃,玻璃就带电了,把纸人吸了上来。停止用绸布摩擦玻璃后,不一会儿纸人就掉了下去。但只要不停地用绸布摩擦玻璃,纸人就一直在玻璃板下面上下跳动。借此爸爸向他科普了摩擦生电、磁感应发电以及电的用处等很多科学知识。

看,陈伯吹的回答就是有效回答。

后来,为了让陈佳洱了解更多科学知识,陈伯吹还带他看《发明大王爱迪生》《居里夫人传》等电影,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这使得陈佳洱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一名科学院院士。

充分借助各种现代多媒体手段

现在网络发达,你想知道什么知识都能在网上搜索到。所以,家长要学会借助各种现代多媒体向孩子科普。比如: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问家长,如果家长也不懂,不妨和孩子一起上网搜索相关视频来看;也可以带孩子参观科技馆,那里几乎涵盖所有的前沿科技项目,保证让孩子大开眼界;还可以给孩子购买科普书籍,或者带孩子一起看科普电影和科教类电视节目。

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及时充电,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不然,孩子的问题你总是回答不了,时间长了,孩子就不再问你问题了。

充分利用各种日常生活用具

家长对孩子进行科普,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利用。比如我就经常利用家中一些坏掉的电器、玩具等对女儿进行科普。我们通过拆解、研究各种废旧电器、玩具等,观察齿轮、电机的构造,再上网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可以说,生活本来就是丰富的科学大讲堂,万事万物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现象和道理。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修养自己的宽容心

我有个大学同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我经常见她在朋友圈发她女儿做实验的照片。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只是孩子随手做着玩的,比如把各种东西混合在一起,像洗洁精、香油、颜料、面粉等,搅和成一杯五颜六色的液体,就是一项“实验成果”。

在很多家长看来这纯粹是搞破坏,但我那个同学总是夸她女儿实验做得很棒。同时,有时孩子因做实验把洗手台弄得一团糟,或者把厨具弄得找不到,她也不会批评,而是宽容对待。这就极大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得孩子更愿意去探索。

只要家长支持、陪伴、尊重和肯定孩子,孩子就会更大胆、更专注地投入各种实验与探索,科普教育就能在每个家庭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玫瑰花浮力杯子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杯子里有什么
玫瑰花
杯子
粘在一起的杯子
玫瑰花盛开
神奇的杯子
神奇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