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精准扶贫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2-07-05杨晓钦
杨晓钦
本文以河南省下属贫困县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对其精准扶贫效果进行科学衡量,并走访当地相关人员和贫困居民,从多角度研究计量结果,建立起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新型扶贫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河南省下属贫困县村扶贫成果进行精准测度,并且在动态维度的选取和问题诊断的同时,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河南省有针对性的扶贫实践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精准扶贫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評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精准扶贫质量衡量指标体系的选择筛选过程如下:
首先,参考现有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部分指标进行筛选,并通过实地调查,在河南省扶贫村访谈精准扶贫相关人员,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和建议,进一步选择39条措施。
其次,通过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结合相关从业人员的建议,考虑到部分数据的可得性,对指标进行筛选、减分、再增,剔除了一些难以获得的指标。
最后,将多维贫困理论与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指标相结合,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33项,包括精准识别与退出、精准帮扶、经济效应、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精神文化、群众认可度,确立指标是在决胜阶段形成精准扶贫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准确的识别和准确的退出是准确支持的前提和基础;精确的援助意味着各种扶贫措施的精确实施,精确的援助意味着各种扶贫措施的实施。群众的认可程度,考察群众对定向扶贫工作的认可程度;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精神文化等反映了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改善程度反映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和扶贫工作的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说明
1.精准识别与退出。主要考虑贫困人口的识别准确和退出准确率。
2.精确帮扶。定向帮扶主要包括产业的建设和指导、扶贫政策的宣传和落地、有效和精准的就业培训和小额贷款获得率等金融支持。
3.经济效应。包括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人均产业收入增长率、带动农林牧渔增加值增长率和产业扶贫带动城乡收入差距降低率。它衡量了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反映精准扶贫效果最直接的指标。
4.社会保障。主要从贫困地区居民用电、通讯、用水、住房、电器、医保和养老保险保障及有效覆盖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
5.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改善是贫困村改善的主要内容,通过走访调查收集信息,从贫困地区的道路硬化程度,义务教育、医疗条件、卫生环境和文化设施方面的改善程度方面进行指标评价。
6.生态保护。主要从生活垃圾、污水的科学处理、厕所、绿化和噪声等方面进行考虑,主要衡量了精准扶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精准扶贫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7.精神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精神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文化层级的要素之一,这一指标体现了精准扶贫对填充文化产业、提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主要考虑文化站、图书馆、文化从业人员以及文艺活动次数或人数。
8.群众认可度。主要包括考核群众是否认可精准扶贫人员、精准扶贫对象是否实际享受了扶贫政策、村里是否批准了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精准扶贫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构建判断矩阵
采用专家评判法,对精准扶贫质量的影响因素(这里暂且调查了33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估,得到各判断矩阵A-C,C1-C1j,C2-C2j,C3-C3j,C4-C4j,C5-C5j,C6-C6j,C7-C7j,C8-C8j,然后根据方根法求的权数,其中WCij表示Ci的权值,WCij表示Cij相对于Ci的权值,总共分为5组对技术创新能力平价指标进行评判,经过统计分析,各评判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0,因此可以认定各评价指标的权数分配是合理的。
子指标权值确定
根据已经求出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数分配,可以按照公式Wij=WCi*WCij得到所有指标的权属(如表所示):
评价体系准则层重要性排序
攻坚阶段精准扶贫的质量评价是系统性的复杂问题,根据上面章节的计算,可以得出影响脱贫攻坚阶段精准扶贫质量的关键要素重要性排序为:
C4(社会保障)> C3(经济效应)> C5(基础设施)> C2(精准帮扶)> C1(精准识别与退出)> C6(生态保护)> C7(精神文化)> C8(群众认可度)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得出来,社会保障程度的权重最高,经济效应的权重其次,当然这样的评价指标受被调查者个体差异的影响过大,而且不排除有经验科学者和印象科学者,但是不能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准扶贫工作对地方的经济拉动效应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脱贫质量的影响。而且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样的结论证明贫困人员对保障性要素以及直观的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较高,也是精准扶贫所要追求的显著目的。
河南省精准扶贫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针对河南省脱贫攻坚阶段所暴露出来的重点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1.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产业和相关企业包括社会组织对扶贫地区开展帮扶活动。解决用水、交通、用电等保障设施的完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完善农村的安全用水工程以及增强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推进贫困地区基础公路的建设。推行生活垃圾现代化处理。引入卫生厕所和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宣传,将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媒体全面覆盖到贫困地区。
2.促进“三保障”政策推行
落实补助政策,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进行危房扶贫性的改造。加大对乡村卫生保障设施的财力支持,推进贫困地区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优秀医务人员参与到贫困地区健康服务的队伍中。整合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平衡医疗资源的分布。完善学校的技术制度,改善学习条件,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学生营养计划等。大力引进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教学名师,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均衡配置各地区教育资源。
3.强化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
加强脱贫方法、意识和信念的教育。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形式,通过党员宣传、干部座谈、主题报告等宣传相关政策,广泛开展有关道德和法制法规的教育,向贫困人群传递乐观向上,富有正能量信息。推行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引进文体设施,改善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质量。加大对各类技工学校招生和培训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
4.完善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政府的实际情况,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等特殊群体纳入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提升贫困人口的保险意识,引导贫困人口参保、用保。开发适合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产品。鼓励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以及互助养老三方结合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的各种力量,引导地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医疗和养老保障的城乡均衡化。
5.确保贫困地区土地政策稳定
稳定农民承包权,放开土地经营权,确保农村承包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贫困户在土地流转中增收,使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要用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要用好农村宅基地。充分发挥不同地区耕地资源综合整治的优势,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力度。
6.优化农村闲置资源利用
加快农村闲置资源和优势资源的资产转化,通过政策和相关优惠制度的帮扶,引导贫困地区人口进入合作组织参加基本工作。鼓励农民参与资本改革,共同参与合作社的收益分红。抓住市场规律,将现有的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依托新形势下的发展形态,培养新的增长点,打造新产业和新业态。
7.大力强化产业扶贫力度
现有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筛选优质的农业项目,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利润。将财政資金和相关的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推力。吸引更多的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产业经营,增强整体竞争力。挖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打造产销一条龙式的优势产业链。利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的优势,积极推进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产业转化。
8.培育多方联动扶贫机理
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到扶贫攻坚的工作中,完善社会扶贫的相关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将有效的资源纳入到扶贫工作中。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将企业利益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高度联系,鼓励地方政府向社会单位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寻求支持。鼓励贫困人口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自发的参与项目决策和监督工作。
结 语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技术技能五个方面构建了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指标体系,并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计算精准扶贫效果的指标权重。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从业人员和贫困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帮助相关部门及时调整扶贫战略、完善和推动河南省扶贫开发和改善。
[本文系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12400410115)的研究成果。]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强,韩芸.连片特困地区的医疗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9(8): 19-23.
[2]郑珍远,刘婧,李悦.基于熵值法的东海区海洋产业综合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9(3):97-102.
[3]黄承伟.论中国新时代扶贫理论实践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4]张琼娜. 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研究——以地方扶贫审计项目为例[D]. 浙江工商大学.
[5]胡靖, 何田静, 杜海国,等. 湖北秭归县精准扶贫帮扶对象健康生存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1年32卷6期, 115-118页, ISTIC, 2021.
[6]周海文, 周海川, 王志刚. 连片特困地区合作社产业精准扶贫服务质量IPA满意度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