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及发展建议

2022-07-05魏志萍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标准管护农田

魏志萍

近年,河南省稳步提高粮食产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

一、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

河南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已有20余年的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60.67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168.67万hm2。

2019年,河南省超额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完成40.12萬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超额完成0.79万hm2。2020年,河南省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推广区3.6万hm2,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4万hm2。2021年,河南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0万hm2。2022年,河南省设定新建高标准农田目标任务为50.4万hm2。根据相关规划,2025年河南省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面积将达到583.93万hm2,改造提升总面积达到66.67万hm2,保障粮食产能稳定在650亿kg以上。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经验

河南省通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田,部分农村地区由靠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2018 — 2021 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650亿kg以上。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682.58亿kg,粮食产量首次跨越675亿kg台阶,创历史新高。在此过程中,河南省积累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经验。

(一)完善体制机制,明确目标任务

河南省在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从机构设置、体制建设、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突破,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管理系统,并从上到下不折不扣完成年度任务清单、贯通资金渠道、理顺管理体系。首先,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建立切实可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项目执行计划和考核监督体系,同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保证年度目标任务和建设资金及时下达到市、县、乡,确保项目建设有计划,项目落实有措施,项目验收有监督,项目考评有结果。其次,河南省还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发布了《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创建指南》。在以上标准和建设指南的指导下,河南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过程中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乡推进的原则,严格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立项、招标投标、施工、验收到后期管理等全过程进行监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二)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投入

河南省将全省基本农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任务,持续不懈抓实抓细。为推动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河南省根据项目特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科学划分为一般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同时规定一般项目每667 m2投资不低于1500元,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每667 m2投资不低于1600元,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每667 m2投资不低于3000元。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河南省为保证建设资金到位,按照省、市、县三级6:2:2的分担比例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在此过程中,省级财政部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年度财政资金支付重点,保障项目资金拨付落实到位;各地市、县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积极谋划配套资金来源,拓展投融资渠道,引进社会资本,整合部门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足额投入。2019年河南省财政厅足额下拨省级配套资金18.87亿元,2020年河南省财政厅足额下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配套资金23亿元,并做好下拨资金的监督考核工作,确保专款专用,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此外,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还积极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融资渠道,争取各方资金支持。例如,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市、县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政策性贷款;河南省财政厅统一整合各部门资金,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挥资金聚合效应。河南省各地市也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例如,2019 年信阳市、平顶山市等已先后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14.8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三)坚持建管并重,注重项目管护

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由于项目后期管护不到位,造成高标准农田项目效益发挥打折扣。针对此,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牵头制定了《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和《河南省理顺农田灌溉用电设施建管体制实施方案》等地方性法规和工作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管护利用标准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河南省创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护模式,先后在全省推广以村组集体为责任主体的集中管护的“共管模式”、以委托种粮大户为管护责任主体及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责任主体的“托管模式”、以农民用水协会为管理责任主体的“自管模式”,并由电力部门负责对高标准农田项目高压用电进行负责建设和运行维护,电力配套设施随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到田间地头,彻底解决项目用电难、用电贵、管护难的问题。

河南省还设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专班,对全省已建项目的配电、道路、灌溉三类重点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大普查、大整改、大提升。建立整改台账,分类、分区逐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因地制宜,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灵活的管护手段。强化政府部门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基础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管护组织、协会、保险公司的优势。

此外,河南省还建立了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构建项目建后管护组织体系,做到项目管护有主体、项目维护有人员、管护资金有保障、管护工作有标准、政府主管部门重监管的良好局面,确保项目长久发挥效益。

(四)开展评价考核,激励先进惩罚落后

河南省制定了《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试行)》,广泛开展自评和考评工作,在各市、县、乡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由省级牵头组建专项考核组,根据重点考核指标,对各地市县的项目,建设进展状况及年度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监测、监督和考评。2019年,河南省根据评价考核结果,对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的周口市、平顶山市、开封市、信阳市、永城市、济源示范区新增安排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方式给予激励。

(五)加强宣传引导,动员群众参与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题宣传活动,将宣传活动纳入省、市、县、乡工作大局中通盘考虑,把宣传引导作为扩大理论覆盖、确保宣传成效的重要抓手,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确保宣传活动一开局就有影响、有声势,引导群众充分了解、广泛关注、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

各级政府部门同频共振,形成合力,由农村农业部门牵头,水利、国土资源、林业、财政等各部门积极配合,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三、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

各地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因环境条件、产业发展等不同,没有既定模式可以遵循。所以,河南省各地市应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情况,从分析不同区域主要栽培作物对生长发育条件的差异化需求入手,因地制宜提出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措施,探索出适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设模式。

(二)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河南省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实施一批科技计划专项,鼓励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技术和产品研发。针对水资源不足和土壤肥力偏低问题,河南省应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建设农田林网、修建农田水渠、农田机井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支架式喷灌、微喷、滴喷、覆膜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从技术层面解決全省农业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应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提升土壤肥力。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因此,一方面河南省相关部门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并留住高水平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涵盖工程建设、工程管护等各环节且专业能力强的高水平技术人才队伍,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四)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

加强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意义、整合途径、建设模式、先进典型的宣传与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和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关政策,激发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尚千涵)

猜你喜欢

高标准管护农田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农田创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