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2-07-05侯莉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设施蔬菜生产

侯莉

河南省的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从生产结构上看,2021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22.67万hm2,约占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的13%;产量约1500万t,约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20%。设施蔬菜生产占比较小,造成河南省冬春蔬菜自给率偏低、精细菜供应紧缺。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天气频发影响,蔬菜生产不确定性增加。面对全省1亿人口的蔬菜需求,尤其是冬春“双节”期间蔬菜需求激增,发展高质量设施蔬菜是保障老百姓“菜篮子”稳定供给和花样丰富的根本解决办法。

一、为何要高质量发展设施蔬菜

(一)提高冬春蔬菜供给能力

2021年河南省第一季度蔬菜产量1 000万t左右,比其他季度减少1/2,整体供应量偏少。其中,番茄、黄瓜等精细菜产量占比不超过20%。据测算,全省冬春季蔬菜自给率约50%,对外依赖度较高,即所谓“冬春淡季”。充分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提高太阳光热和土地等资源利用率,延长蔬菜生长周期,丰富种植茬口,能够有效缓解冬春淡季供需矛盾,提高自给能力。

(二)增加农民收入

设施蔬菜投入产出比可达1:3,设施蔬菜每667 m2产值是露地蔬菜的3倍以上。据调度分析,大棚蔬菜平均每667 m2产值30 000元、每667 m2效益15 000元,温室蔬菜平均每667 m2产值47 000元、每667 m2效益26 000元。在产业扶贫中,设施蔬菜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绿色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要求

当下,人工、农资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同时消费者更加追求高品质的餐桌产品,这就要求蔬菜产业向机械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设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调控更加精准,标准化生产更易落实,能助力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设施蔬菜面临的挑战

(一)耕地政策收紧

继“非农化”“非粮化”“大棚房”专项整治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化了对土地用途的管控,要求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目前,全省多数地方90%以上都是永久基本农田,基本上没有一般耕地,少数县区甚至全部为永久基本农田。另外,设施蔬菜园区建设看护房及其他田间预冷等配套设施都要按照“进出平衡”要求,从其他耕地中调整落实。自然资源部门苦于无地可调,已基本对新建设施农业用地不再审批,甚至部分前期已建成的设施蔬菜园区也没有入库备案。另外,还有部分占用高标准农田发展的设施蔬菜按照新政也面临被拆风险,设施农业发展用地保障成为瓶颈性问题。

(二)抗灾水平较低

设施蔬菜经常面临大风、雨、雪、低温寡照、高温等自然灾害侵袭,尤其是2021年“7·20”特大洪涝灾害,对河南省棚室设施及棚内作物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与伤害,严重影响蔬菜生产稳定和菜农收益。在河南省设施蔬菜生产中,一方面,老旧设施占比较大,使用时间久、建设标准较低,安全水平和抗灾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一些设施蔬菜园区规划设计不科学或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地区设施结构类型,没有考虑地形地势或缺乏排水防火设计等,导致新建设施安全生产系数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

(三)生产成本走高

近年,随着人工成本、农资成本不断增加,设施蔬菜生产成本也随之走高。一方面,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率较低,只有20%左右,仍是人工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测算,用工成本占到整个生产成本的50%左右。另一方面,农资尤其是能源价格较高。如冬季蔬菜生产加温所用天然气按工业价格收费,平均到每株蔬菜成本加价达0.1元。

三、如何高质量发展设施蔬菜

(一)多措并举,合规扩增面积

1.深挖土地潜力。在不与粮食生产争地的基本原则下,充分利用荒山、荒溝、荒丘、荒滩“四荒”资源,开发整治盐碱地、沙地、废弃地、空闲地,规划非农退地、空心村退地,因地制宜增加设施蔬菜生产面积。

2.优化种植结构。原有菜田可以进行设施生产的,根据统一规划,充分发挥生产综合优势,积极引导露地种植调整发展为设施生产。

3.加快发展工厂化蔬菜。在大中城市周边,支持建设芽苗菜、无土栽培工厂化蔬菜生产企业,提高蔬菜供给能力。

(二)循因施策,提高设施产能

1.完善经营体系。通过分析现有设施蔬菜生产园区经营不善情况,找出制约因素,不断优化经营体系,提高园区运转效益。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市场)+生产主体(基地)”模式下的真正利益联合体。由龙头企业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通过发挥各主体优势,组建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探索与其他业态融合,如引导经营主体利用加工流通带动,发展中央厨房等业态。三是强化关联产业,改善一些蔬菜主产区“中间强、两端弱”情况,发展产前、产后以及关联配套产业。

2.提升设施装备水平。一方面,对老旧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加固棚室结构、更新覆盖材料,配套水肥一体化、机械卷帘等必要装备,全面提高其使用性能和抗灾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新建温室大棚,重点是引导发展大跨度(18 m以上)外保温大棚、新型日光温室等高标准设施,配套智能环境调控、专用农机等技术装备,全面提升其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3.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为目标,逐步淘汰低水平技术、低效率模式。通过引进受市场欢迎的新品种,应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与模式,提高生产内在动力,创造效益新增长点。

(三)扬长补短,做强优势产区

1.树立典型。河南省设施蔬菜基本形成了豫南地区塑料大棚为主的早春和晚秋菜基地,以豫北地区日光温室为主的冬春菜基地,豫东、豫中地区温室大棚并重的冬春和早秋菜基地。现有设施蔬菜优势产区具有集中连片、生产基础好、发展模式成熟的优势。支持在优势产区内,打造一批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县,建设一批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单品种规模化设施生产园区。通过树立典型,一方面,示范引导优势产区优化生产模式,向新“三品一标”方向发展,扩大优质产品供给;另一方面,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设施蔬菜,增强蔬菜均衡供应与稳产保供能力。

2.完善配套设施。一是支持在优势产业区建设集约化育苗基地。通过扩大规模、设备配套、技术升级等,全面提升育苗能力和育苗质量,增加商品苗应用比重,培育一批设施装备先进、管理现代化、产品特色突出、种苗培育高效的规模化优质种苗基地。二是支持在优势产区建设预冷设施。可以结合河南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有土地条件的可在田间地头建设预冷设施,没有条件的可利用就近村庄、乡镇边角地、废弃地兴建预冷设施。三是完善优势产区采后处理体系。依托田头市场、集散中心等,配套产品产后分拣、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健全产品配送、运输等物流体系。鼓励优势产区创造有利条件,吸引蔬菜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企业落地发展。

3.加强标准化生产。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制订、完善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和农业机械化标准等,推进设施蔬菜产业标准综合体建设。鼓励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单品种规模化设施生产园区等集成整建制标准化生产体系。二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示范宣传,引导优势产区生产经营主体依标生产,提高产品品质。

4.探索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支持在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单品种规模化设施生产园区,针对关键环节,如育苗、移栽、管理、收获、清洗分级、包装、保鲜储藏、运输等,通过探索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等,集成一批设施装备与专用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相配套的模式。

5.做好产销衔接。一是依托优势产区现有市场基础,科学培育区域性批发市场。二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构建农村网络购销体系,支持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电商新模式,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三是加强产加销平台建设,利用益农信息社等互联网平台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直接联系。四是支持优势产区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产销对接活动,为生产经营主体搭建信息桥梁,实现订单生产。

6.打造地方品牌。聚焦優势产区特色优质蔬菜,创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是建议以县域为重点,加强设施蔬菜优势区建设,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二是以公共区域品牌、原产地品牌和企业品牌为主培育优势产品品牌,积极引导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创建,突出品牌质量标准化和产品认证,实现优质优价。三是加强品牌宣传保护,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增加产业效益。

(责任编辑   张珍)

猜你喜欢

设施蔬菜生产
民生设施非“摆设”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蔬菜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