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整本书读写结合的实践探索
2022-07-05陈瑞霞
陈瑞霞
近年来,在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探索路径中,读写结合是其中有效且有益的一条。本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依据,积极探索名著读写结合的方法和角度,并在自主阅读和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进行内容概述、思辨探究、关联生活、阅读感悟等方面的写作,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希望在今后读写结合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一、名著读写结合的课标依据
2011版语文课标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的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明确将12本中外名著列为初中语文必读名著,并相应安排了24本推荐阅读名著,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教材体系,使得名著阅读课程化、常态化。
2022年4月,新课标落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任务群、学业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对名著阅读有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新课标课程理念提出:“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阅读经典名著,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获得文化自信;通过读写结合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因此,读写结合是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阅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通过基于阅读的写作,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这是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集中体现。
二、读写结合的方法指导及写作建议
1.初读感知,把握作品内容
初中语文必读名著共12部,其中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少部分为短篇作品集,作品集中每篇作品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如《朝花夕拾》。因此,为了对所读作品及写作对象有客观、准确的把握,写作前应全面通读作品全文,在较短时间内高效阅读作品,对作品情节、人物、结构等主要内容形成自己初步的体验。做到能够复述主要情节,厘清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初步把握主要人物的整体形象,初步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等。对自己印象较深的、喜爱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圈点勾画。
2.圈点批注,读透写作对象
圈点批注是阅读名著的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在学生入学初期便进行相应的指导。我校教师在学生入学初期便以《朝花夕拾》为例进行了名著圈点批注方法的导读,学生在后期的阅读中便持续运用这些方法。圈点批注分为圈点和批注两个方面,前者重在运用恰当的符号进行勾画,后者重在批注。而批注法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分为感悟式、理解式、疑问式。学生在阅读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这些批注法,便可以充分地理解著作内容,留下阅读印记,为后期写作积累素材。
3.拟写提纲,补充写作素材
指导学生在以上批注的基础上选取印象最深的部分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再回头反复研读相应章节,发掘写作要素,梳理写作信息,根据自己的写作任务拟写详细的阅读笔记,准备充分的写作素材。如有必要,除所读著作外,还可借助其他相关作品,充实写作内容。如在阅读《儒林外史》时,关于王冕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经历,除作品内容外,还可查阅史书,将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事迹相关联,使作品内容更加充实、更有说服力。
三、读写结合的角度选取及写作实践
1.发现美点,模仿写作
仿写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方式。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把握范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写出在形式上与范文相似又具有个性的作文。因此,仿写首先是对范文的深度阅读和理解。学生在仿作中既要借鉴范文的写法,又要发挥独创精神。对于初学者来说,仿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方式,对于读和写都有促进意义。
2.内容梳理,情节再现
长篇名著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时空跨度大,阅读者往往会读到后面忘了前面,或者混淆不同人物的故事、形象等,因此,对关键人物和事件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梳理关键人物及事件,帮助阅读者厘清作品内容,形成作品的内容梗概,更好地阅读作品。如《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马纯上,出场次数多,时间跨度大,关联人物复杂,性格饱满立体。对此类人物,可以人物为核心,梳理其主要事迹和经历,还原人物活动轨迹。也可以事件或章节为依据,完整复述事件,厘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三打白骨精》《虎妞“下嫁”祥子》《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让学生结合原著再次叙写,或仿照这些内容,对其他章节进行相应的梳理,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也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深挖文本,思辨解读
阅读名著不是一味地接受作品中的内容和观点,而应该是一个理性思考、思辨解读的过程。初中生思辨意识不强,教师可给予一定提示或示范,如提出思辨性问题:《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探究等,还可出示相关范文。在笔者的名著导读实践中,经提示指导,学生能够脱离课本以及参考资料的束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个别学生写出了《如果有来生,虎妞还会嫁给祥子吗?》《尼摩船长的善与恶》等高质量阅读随笔。
4.关联生活,反思当下
阅读是一个不断发现与学习的过程,若能将阅读内容与生活现实结合,获得对生活新的感悟与理解,并能付诸文字,阅读的意义与写作的价值便都实现了。因此,阅读时因作品内容而生发的感悟或共鸣,能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那阅读和写作的意义便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阅读《朝花夕拾》时书写童年回忆;读《简·爱》时思考爱情的内涵与意义,叙写青春烦恼;读《儒林外史》时,思考邻里关系、人情冷暖,等等。联系生活,让书中的人物更加鲜活具体,使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与事产生了哲学与美学思考。
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从写法探究、阅读感悟、作品荐读、考试研究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写作。通过读写结合,让阅读者学会赏析、学会表达,使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华侨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庄 源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編号:GS(2020)GHB008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