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探究

2022-07-05徐明芳

新校园 2022年10期
关键词:探究性生物学环境保护

徐明芳

环境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极其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章节涉及环境与人类发展方面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其中重要的教学素材,把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周围的环境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生物学的意义,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生物自然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将环境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要阵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其中。在高中生物学各模块教材中,有多个章节与日常环境教育息息相关。这样一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吃透教材重难点。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教师要认真思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努力做到用课堂教学中有关的环境教育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以收到预期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课前应经过仔细思考,设计出有关的教学案例,自然而然地把环境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各种相关知识,努力形成以教师教学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的教学特色。在以教材相关内容、典型的实验、章节训练习题等多种方式渗透环境教育的同时,教师要关注教材知识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这样能从根本上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引领学生实现生物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比如在进行“细胞的癌变”内容的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细胞的癌变这一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明白“病从口入”这四个字一样可以运用于癌症预防,意识到环境因素的恶化对细胞癌变的重要影响,在生活中应注意尽量远离各类致癌因素,保护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如,学习“群落的演替”内容时,教师可以把《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常识带入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将各项法律法规融入书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内容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了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使学生积极參与绿色环保行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于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几个典型的生物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探究的问题作出相应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实验过程,得出研究结果,并与实验前的预期设想进行比较,加以总结。

探究性学习也是高中生物学课标一直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课标指出,重视学生的实践经历,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能用科学性的观点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学习、重视过程、注重实践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研究内容,能使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养成环境保护意识,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如教学“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课时,教师可首先提问:选择什么样的洗衣粉,能减少水域生态系统的水华或赤潮现象的发生;学习“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这一节课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历史课上学到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史的内容,认识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使得桦尺蠖的栖息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影响了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使桦尺蠖因不适应周围生存环境而大量死亡;在探究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教育学生获取土壤样品时尽量不要破坏周围生存环境的完整性。

三、进行多样化的环境教育

教师在渗透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教学时,课前把学生以8人为一组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组内成员设计并制作小型生态缸,各组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方案,完成生态缸的制作,发展了动手能力。再如,在学习“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内容时,在电脑课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上寻找有关“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资料。另外,通过小组合作,一起设计、制作、完成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的宣传画报,并进行评比、展示。

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学很重要,课后引导学生适时参加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更能增强他们自身的环保意识,让环境教育得到相应落实。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系列环境保护的主题班会活动,广泛宣传、推广环保知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四、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师可结合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把环境教育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巩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生态意识。

比如,学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内容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讲解内容,如化工厂有毒化学物质的不规范排放、塑料制品的污染、砍伐植被等,从反面举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激发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环保队伍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学习碳循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后天》,促进他们更深刻地认识“温室效应”这一概念。另外,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哪些因素能影响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生物会带来什么影响?”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片,结束后加以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通过热烈的讨论,他们会深刻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对整个人类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形成保护地球环境的科学理念,同时又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高中生物学学科与生活联系密切,生物学教材相关内容与环境教育的结合,不仅可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激发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基于此,高中生物学科教师有必要设计、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活动来渗透环境教育的知识,重视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进行多样化的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平望中学)

责任编辑:刘卫红

猜你喜欢

探究性生物学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