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垂直切变不稳定背景下的重力波过程分析

2022-07-05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对流水汽扰动

覃 皓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南宁 530022)

引言

重力波是大气内部的基本波动之一。在稳定层结中,气块在垂直方向受到扰动后在浮力和重力作用下产生周期性振荡,这种浮力振荡在连续介质中传播形成重力波[1]。重力波的活动对天气演变具有重要影响[2,3]。在华南地区,徐燚等[4]研究表明重力波可作为暖区暴雨的触发机制之一,重力波由锋面传播至暖区时,其带来的散度或垂直速度扰动可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对流。Du 和Zhang[5]则发现重力波与对流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重力波可以触发并调控对流的发展,而对流产生的潜热加热又对重力波起到正反馈作用。

关于重力波的发生发展机制,前人研究表明,高山地形[2,6]、切变不稳定[1,7]、急流[8-9]、锋面[4,10]以及对流[5,11]等都可以触发重力波。其中,当大气层结稳定时,垂直方向上的切变不稳定常由高空急流造成的强垂直风切变引起,切变越大对应重力波强度越强[12-13]。在垂直切变不稳定背景下,重力波能够从环境气流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扰动能量[14]。

冬季南支西风急流强盛,位于20°~30°N 之间,正好覆盖广西上空。这种风速和风向随高度的大幅转变有利于垂直切变不稳的发展,为重力波的激发提供扰动背景。然而前人对重力波个例的研究多集中于高海拔地区,关于广西地区重力波过程的分析较少。因此,本文选取2022 年1 月30—31 日广西中部至南部的一次重力波过程进行分析诊断,以进一步加深对重力波发展及传播机理的理解与认识。

1 资料和方法

采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天气雷达组合反射率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 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25°×0.25°,包括位势高度、温度、比湿、风场和地表气压等)。

本文利用Morlet 小波分析[1,4]以及带通滤波诊断各物理量时间序列中的重力波信号。选取∂θse/∂p>0 作为层结对流不稳定判据,θse为假相当位温。计算垂直水汽通量Fv=-ω·q 诊断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输送,ω 是以Pa·s-1为单位的垂直速度,则Fv>0 表征水汽垂直向上输送。

利用Richardson 数诊断上述过程中的切变不稳定,其表达式如下:

2 过程概况

2.1 回波特征

2022 年1 月30 日17 时—31 日08 时,广西中部至南部出现了大面积的带状回波,回波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回波带呈西北-东南向的横向排列,与其移动方向垂直,并表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图1)。17—19 时,百色、南宁和崇左一带出现零星的分散回波,强度较弱,反射率因子在30dBZ 左右(图1a)。19—22 时,零星回波逐渐变得密集,沿其移动方向开始呈现波动排列特征,强度也有所增强(图1b)。23 时—31 日01 时,桂南沿海一带也出现与上述回波相似特征的回波带,沿西南东北向排列成串。随后桂西南一带不断有回波生成并向东北方向移动(图1c)。02—05 时,这种波动形势最为显著,范围覆盖桂中、桂南,回波强度达到最强,中心达40dBZ 以上(图1d、1e)。06—08 时,桂中地区的波动形势逐渐减弱,而桂南一带仍维持(图1f),在09 时以后才逐渐衰退。

受上述回波影响,广西出现了中到大雨程度的较强降水,过程产生自南向北三条雨带,雨带排列与回波移动方向(波列)平行,分别对应图1c 中的线段AB、CD 和EF。此外,由于AB、CD 和EF 的垂直剖面上存在相似的特征,下文主要给出AB 剖面的结果。

2.2 环流形势

整个过程广西处于500hPa 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中,南支槽维持在100°E 附近,槽前西南气流逐渐增强达到急流标准。30 日14 时桂南一带500hPa 风速达到25m·s-1,随后急流范围逐渐增大,20 时已经覆盖整个广西上空,其中桂中桂南一带风速达到30m·s-1。低层850hPa 上切变线位于黔桂交界,广西上空为东南气流,桂南一带风速在夜间20 时至31日05 时左右达到急流强度,具有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高低层的风场配置构成了明显的垂直风切变。此外,地面冷锋位于沿海,整个过程发生在冷空气一侧。

2.3 环境条件

此次过程发生在桂中桂南一带,因此选取30 日20 时南宁和北海的探空进行分析。在热力条件上,两个区域上空均呈现上干下湿的层结特征,在600hPa 以下大气均为饱和状态。其中,南宁站探空显示在冷垫之上的925~850hPa 存在一个静力稳定层结,温度随高度递增,这一特征在北海探空曲线上也有所体现。静力稳定层结的存在为重力波的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7]。动力条件上,强垂直风切变是激发重力波波源的重要因子[8,13]。南宁和北海探空站均显示出明显的风场随高度转变,在近地面层为偏东风,随高度增高风速递增并逐渐顺时针旋转为强西风,0~6km 垂直风切变分别约为36m·s-1和30m·s-1,均属于强的深厚垂直风切变。

3 重力波诊断

以上分析表明,环流形势以及环境条件具备了重力波产生和传播的必要条件,同时雷达回波也存在明显的波动特征,以下进一步证实此次过程中存在重力波的活动,并讨论其发展和传播规律。

3.1 重力波判别

提取垂直速度的波动信号可以较好地识别重力波[4,7]。考虑到南宁站上空的大气层结有利于重力波传播,同时925hPa 上垂直速度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现出正负相间的分布特征(图2),取南宁探空站附近格点(108°E,23°N)925hPa 的垂直速度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结果如图3a 所示,垂直速度在30 日16 时至31 日08 时存在显著的5~7h 波动周期,在该阶段重力波的活动信号最为明显,这也与雷达反射率呈现出波动特征的时间段相符(16 时已有零星弱回波出现)。其中,波动能量在30 日22 时—31 日07 时达到最强,对应回波强度也达到最大(图1c—1e,图2)。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重力波信号,对该点30 日08 时—31 日20 时925hPa 位温、垂直速度以及地表气压标准化时间序列进行5~7h 带通滤波。可以看到,16 时以后位温、垂直速度以及地表气压存在明显的相位差。位温最大扰动超前于垂直速度最大值,而地表气压最大扰动又落后于后者,三者间位相相差π/2(图3b),符合重力波的极化特征[5,15-16]。

综上可以证实,此次过程受到周期为5~7h 的重力波影响。

3.2 重力波发展

当稳定层结存在时,较强的垂直风切变能促进重力波的发展,重力波随风速垂直切变增大而增强[13,17]。图3c 表明30 日傍晚到夜间垂直风切变存在逐渐增强的过程。在14 时左右,中低层间的垂直风切变开始增强,在16 时开始维持较大强度,对应此时开始出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图3b)。在31 日后半夜07 时左右,垂直风切变有一定的减弱,此时波动特征也逐渐消失(图1f,3a)。可见,垂直风切变带来的不稳定对重力波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由图4(a—c)所示,30 日18 时,Richardson 数小于0.25 的区域主要位于桂西南一带(图4a),此时该地区存在零星弱回波,波动特征还不明显。30 日19 时—31 日00 时,切变不稳定区域进一步向东北方向扩展,不稳定强度也随之增强,31 日00 时广西已大部处于较强的切变不稳定环境中(图4b,4c),在该阶段重力波逐渐发展成型,波动状回波的分布也与Richardson 低值区大致对应(图1b,1c)。

重力波的成熟及维持需要从环境基本气流(平均流)中获得扰动动能,以补充波动传播过程中能量的外泄,而Richardson 数的增大可以反映出基本气流向重力波的能量传递过程[1,5,7]。由线段AB 的垂直剖面可见,30 日20 时,低对流层内存在较强的切变不稳定(图4d),随后在925hPa 附近Richardson 数不断增大(图4e,4f),表明此时重力波不断从基本气流获取能量,对应波动特征的发展成熟(图1e,1f)。

3.3 重力波传播

选取重力波发展成熟阶段(31 日01—05 时)分析其传播特征(图5)。由垂直速度和位温的分布可见,垂直速度在近地面层至850hPa 呈明显的波动特征,正负值(上升与下沉运动)交替分布,而等位温线也表现为波动状,并且波谷(波峰)对应于垂直速度的平衡位置,满足垂直速度场与等位温面相差π/2位相的重力波极化特征(图5a—5e)。相应地,垂直运动与水平散度互相匹配,因而散度也呈现出正负交替分布(图5f—5j),上升(下沉)运动对应低层辐合(辐散)、高层辐散(辐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力波传播过程中,其抬升扰动的影响可以向上延展至更高的层次,促进高层上升运动的增强,这与Wave-CISK 机制有关[1,5,18]。如31 日01 时,在(108°E,23.5°N)西南侧上空700hPa有一强上升中心,垂直速度达到-0.9Pa·s-1(图5a)。随着重力波传播,02 时在(108°E,23.5°N)东北侧850hPa 为重力波引起的辐合抬升,上升运动使得水汽不断向高层输送(图5b,5g 和5l)。水汽来到饱和层结中凝结释放潜热(由探空曲线以及图5k—5o 的比湿分布可知,850~700hPa 为饱和层并且绝对水汽量较低层更大),同时上升带来的绝热冷却进一步促进了水汽相变,大量的潜热加热反馈使得上升运动向更高的层次延伸,造成更多的水汽凝结至雨。此外,800hPa 以上为对流不稳定层结(图5f-5j),当上升气流达到该高度时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位能向动能的转换进一步增强了上升运动,促进了对流发展[17]。在上述机制下,原强上升运动中心不断向下游发展传播,并且维持在800hPa 以上。03 时,强上升中心传播至(109°E,24°N)附近,可以明显看到强上升区由925hPa 向上伸展至600hPa(图5c),同时在对应区域存在一支向上的水汽输送带(图5m),验证了上述机制。这种上升气流从冷垫向上贯穿的配置也与一般的高架对流有所区别[19-20]。到了05 时,强上升区已经传播到(110°E,24.5°N)东北侧,随着重力波能量的耗散,此时上升强度已经减弱至-0.7Pa·s-1(图5e),水汽的垂直输送也相应减弱(图5o)。

综上,给出此次过程重力波活动的示意图(图6)。

4 结论

2022 年1 月30 日—31 日广西中部至南部出现了大面积具有波动特征的带状回波,本文基于常规观测以及ERA5 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中重力波的发展及传播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整个过程广西受南支槽前西南急流控制,强垂直风切变为重力波的发展提供了扰动背景。广西位于锋面冷空气一侧,低层静力稳定层结为重力波的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2)小波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受到周期为5~7h的重力波影响。在过程初期,Richardson 数的减小对应于重力波的发展,体现了切变不稳定对重力波的激发作用,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波动成熟和维持阶段,Richardson 数的增大则反映了基本气流向重力波的能量输送,弥补了波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耗散。

(3)重力波在稳定层结中传播时,波动中的上升运动将水汽向高层输送,潜热加热的正反馈作用使得抬升扰动可以延展至更高层次。在逆温层之上,上升气流的发展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进一步增强了上升运动,对降水具有一定增幅作用。

本文主要讨论了垂直切变不稳对此次重力波过程发生发展的影响,而关于非地转的作用并未提及。在高空急流出口区附近存在明显的非地转运动,由此引发的地转适应过程同样可以激发重力波[8,21],而地转适应过程又提前于切变不稳定的产生[17,22],这对于短时预报具有重要意义[23-24]。因此未来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考虑非地转平衡的影响。

猜你喜欢

对流水汽扰动
京津冀地区FY-4A水汽校正模型研究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
一类五次哈密顿系统在四次扰动下的极限环分支(英文)
扰动作用下类岩石三轴蠕变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为什么会下雪?
带扰动块的细长旋成体背部绕流数值模拟
1998-2017年三江源地区水汽和云水状况的时空分布
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类型
JG/T221—2016铜管对流散热器
浅谈火电厂化学水汽监督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