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22-07-05闵建平潘海涛
闵建平,潘海涛
菏泽市巨野县人民医院肝胆胃肠外科,山东巨野 274900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十分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尤其以40~70岁男性群体患病率较高,对患者日常生活、健康均造成严重损害。据统计,我国2018年结直肠癌患病率高达31.56/10 万[1]。目前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的最根本方法为手术治疗,但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机体伤害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效果并不理想。而微创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其中腹腔镜、结肠镜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2]。腹腔镜与结肠镜手术联合不仅能够发挥腹腔镜手术的治疗优势,同时可通过结肠镜提高手术的准确率与成功率,降低病灶残留。该文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96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腹腔镜、结肠镜手术联合应用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号方式分组,对照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40~75岁,平均(59.14±4.27)岁;临床分期:Ⅰ期18例,Ⅱ期25例,Ⅲ期5例。观察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9.15±4.25)岁;临床分期:Ⅰ期17例,Ⅱ期25例,Ⅲ期6例。纳入标准:①经X 线、CT 及病理诊断确诊为结直肠癌,符合《内科学》[3]中关于结直肠癌内容的标准;②患者均同意参与并配合该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②既往接受放化疗治疗患者;③抵触配合研究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术前开展常规准备工作。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干预,并行经口腔气管插管给氧。待麻醉药物生效后,选择肚脐上缘5 mm 处作观察孔,长度控制在10 mm 左右,置入气腹针后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在手术过程中人工气腹压强需始终维持在12~14 mmHg,人工气腹建立成功后置入腹腔镜,观察结直肠病灶的位置、状态等。并于下腹两侧麦氏点分别作一个切口,作为主操作孔和辅助操作扩孔,并置入配套手术器械。待经由腹腔镜观察下确定病灶位置后,评估其体积与周围健康组织的关系,确认情况后对直肠和结肠系膜给予充分游离,暴露系膜上的动脉和静脉血管,采取上游主血管、分支血管全面结扎的方式处理。结扎完毕后完整切除病灶所在的肠道系膜,并彻底清扫周围淋巴结。完全清扫后,完整切除病灶所在肠道组织,并给予两侧断端吻合。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的手术方案,手术早期准备工作和对照组完全相同,在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气腹后置入腹腔镜,观察结直肠癌病灶的具体位置,常规作两个操作孔,同时经由肛门置入结肠镜。开启结肠镜前端的照明光源,对肠道内肿瘤病灶的位置进行确认,评估淋巴结清扫范围。待确认后保持光源固定在病灶位置,再通过腹腔镜进行观察,确认经肠道外部是否可以看到光源,确认无误后开始围绕光源对直肠、结肠系膜进行游离,充分暴露血管,再借助光源观察血管走向,在其上游部位给予结扎处理。结扎完毕后在结肠镜光源的引导下实施淋巴结清扫,待完全清扫后将整段肠道切除,并退出结肠镜。将肠道断端两侧吻合,常规使用适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确认无活动性出血点后退出腹腔镜,并预后引流管,最终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②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Th1、Th2、Th1/Th2 及血清应激指标(Cor、ACTH、ADS)变化;③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患者恢复用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8)t值P值手术时长(min)205.46±30.13 195.58±30.15 1.606 0.112术中出血量(mL)78.58±10.13 80.25±10.14 0.807 0.422排气时间(h)45.56±5.21 65.39±5.22 18.628<0.001排便时间(h)52.53±5.05 69.49±5.03 16.485<0.001卧床时间(d)3.25±1.07 5.56±1.05 10.676<0.001住院总时间(d)8.11±1.01 12.98±1.03 23.389<0.00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Th1、Th2、Th1/Th2 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Th1、Th2、Th1/Th2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Th1、Th1/Th2 高于对照组,Th2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Th1、Th2、Th1/Th2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Th1、Th2、Th1/Th2水平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8)t值P值Th1(%)术前12.95±1.62 12.97±1.61 0.061 0.952术后10.45±1.53 8.99±1.54 4.660<0.001 Th2(%)术前3.22±0.38 3.23±0.37 0.131 0.896术后4.93±0.35 7.11±0.37 29.655<0.001 Th1/Th2术前4.02±0.51 4.01±0.52 0.095 0.924术后2.12±0.22 1.26±0.23 18.720<0.001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应激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前应激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应激指标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应激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应激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8)t值P值Cor(nmol/L)术前455.89±11.02 455.91±11.01 0.009 0.993术后745.89±12.04 1 041.33±12.06 120.112<0.001 ACTH(pmol/L)术前20.95±4.22 20.96±4.20 0.012 0.991术后28.14±4.25 36.09±4.28 9.132<0.001 ADS(pg/mL)术前118.96±6.98 118.98±6.90 0.014 0.989术后134.25±11.03 192.33±11.05 25.773<0.001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我国在面对结直肠癌时仍通过外科手术方式治疗,其中开腹手术的应用时间较早,相关技术成熟度高,且实际操作时对主刀医生的要求也相对较低,适应证广泛,可在直视下观察病灶状态及与周围健康组织间的关系[4-5]。但开腹手术不仅会产生较大的创口,且为了充分暴露结直肠癌病灶,还需对周围肠道充分牵拉,所以会加剧对腹腔内环境的影响,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明显,且恢复速度慢,另外还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因而造成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6-7]。
内镜下外科手术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创口,手术过程中只需通过局部按压或体位变更的方式即可保证手术视野,加之人工二氧化碳气腹对腹壁的支撑,可以充分满足外科手术的操作需求[8-9]。且现代腹腔镜镜头具备放大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局部影响放大,对精细操作也起到了辅助作用。腹腔镜手术技术目前相对完善,且有利于控制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也可使患者在恢复阶段其免疫功能在短时间内维持稳定,降低感染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10-11]。同时腹腔镜相比于开腹手术,可以更好地确保腹部脏器处于最大密闭状态下,与外界空气接触率几乎为零,也可降低对肠道功能的感染,减少肠道外组织感染的概率,可有利于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12-13]。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由于单纯腹腔镜手术无法使用手指进行探触,因而对于病灶相对较小、部位特殊者无法准确定位,可能会造成切割范围过窄或遗漏的情况,使术后复发率难以保障[14-15]。结肠镜则是经由肛门进入,对结肠内给予探查的内镜工具,其可以直接查看结肠内病灶的位置和状态,并通过镜头前的照明光源准确定位[16-17]。
该次研究结果指出,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王木勇[18]发表文章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24.39%相一致。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患者通过采取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手术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减轻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炎症伤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