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下泪道激光与泪道激光结合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7-05张樑清
张樑清
广西柳钢医疗有限公司医院眼科,广西柳州 545000
慢性泪囊炎是临床较为常见、多发性疾病,该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情逐步加重的特点,症状主要表现为溢泪、溢脓等,会给工作以及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1]。慢性泪囊炎同时也是眼部潜在的感染源,若进行内眼手术、眼部受伤等,容易诱发化脓性感染[2]。临床认为该疾病的治疗应以疏通或进行泪道重建为主,继而促进患者泪道功能恢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疾病的治疗方式呈现多样性,常用的泪囊鼻腔吻合术虽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具有手术操作复杂、创伤较大出血多等弊端,需要对患者正常泪道结构进行改善,同时术后患者面部会留有瘢痕,影响美观,导致患者对此手术接受度较低[3-4]。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为临床治疗慢性泪囊炎提供了新的方向。激光泪道成形术、泪管置管术等诸多微创手术得到广泛应用,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同时可规避常规手术的弊端,符合临床治疗目的,患者接受度较高[5]。鉴于此,该研究以该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重在分析对于慢性泪囊炎患者而言,采用内窥镜下泪道激光与泪道激光结合置管术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以该院收治的8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后经泪道冲洗确诊为泪囊炎;②无既往泪道外伤史;③患者均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③先天性中重度鼻泪管狭窄者。依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均分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3例(44 眼)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0~75岁,平均(47.50±1.02)岁;病程5 个月~20年,平均(10.25±1.23)年。观察组43例(46 眼)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0~76岁,平均(48.00±1.00)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10.25±1.2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均由同一手术医生完成,患者实施手术时,医务人员协助患者取平卧位,铺设常规消毒巾,采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实施滑车神经、眶下神经阻滞麻醉,采用盐酸赛格唑林、盐酸阿布卡因混合喷鼻以收缩以及表面麻醉鼻黏膜。进行泪点扩张,并实施泪道常规冲洗,了解患者阻塞部位、程度,若存在泪囊扩张,则进行反复冲洗,冲洗液为庆大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泪囊内容物完全抽吸,直至抽吸液清亮为止。
对照组采用泪道激光联合置管术进行治疗:将激光光纤插入到8 号探针中,进针走行应沿着正常泪道走行,若有狭窄、阻塞的泪道时,实施激光消融疏通泪道。
观察组采用内窥镜泪道激光结合置管术进行治疗:体外对泪道内窥镜进行适度调整,促使图像正位、清晰,从患者扩张泪点插入内窥镜,推进方向与正常泪道走行保持一致,对患者泪道管壁光滑程度、有无阻塞等进行详细观察,若探查过程中发现泪道狭窄、阻塞时,将激光光纤插入工作通道,确保光纤头达到阻塞部位,实施激光消融疏通泪道。手术助手在操作医生内窥镜使用过程中通过灌注通道间断注入无菌生理盐水,确保图像清晰。将已经消毒完成的硬膜外麻醉导管,由泪小点、泪小管、泪中管、泪囊、鼻泪管插入,直至下鼻道,采用窥鼻镜缓慢撑开鼻腔,在内窥镜的窥视作用下采用手术镊子将鼻道内导管头部拉至鼻前庭外,经硅胶管的一端套于导管外,将导管缓慢拔出,硅胶管经鼻泪管、下泪小点牵出,置入泪道内,剪去多余的部分,硅胶两端进行打结,以免发生滑脱,隔日缓慢拉动硅胶管以免发生粘连。术后第3天、术后1 周进行泪道冲洗,各1 次,3个月拔管,6个月内需要每个月进行1次泪道冲洗。术后随访6个月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估[6]。痊愈:泪道冲洗时无阻塞,通畅,无溢泪、溢脓等相关症状;改善:泪道冲洗时伴阻塞,伴有部分反流,溢泪、溢脓症状好转;无效:泪道冲洗时完全阻塞,伴溢泪、溢脓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含泪点撕裂、眼睑水肿、泪道内芽增生。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的发生主要是因鼻泪管发生阻塞、狭窄,以沙眼、泪道外伤、鼻炎等对鼻泪道造成阻塞,致使泪液无法排出,长久滞留在泪囊内,导致泪液中的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大量滋生,从而对泪囊壁产生刺激,引发泪囊黏膜出现慢性炎症,产生黏液性、脓性分泌物[7-8]。该疾病患者会出现溢泪,以手指挤压泪囊部,出现黏液性、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等症状,疾病发生后多因患者对疾病认知匮乏,加之疾病迁延难愈、易复发等因素,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9]。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其关键在于解除炎症、疏通泪道阻塞、泪道重建、恢复患者泪道功能。目前临床多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此手术所需医疗设备较为简单,且医生可以在直视的情况下对患者的泪囊、鼻腔黏膜进行吻合,建立有效通路,取代被阻塞的鼻管,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成功率较高,但此手术操作过程中因视野较小,导致手术操作难度增加,手术时间延长,且创伤性较大,术后患者面部会留有瘢痕,且并发症较多,患者选择度较低,致使临床治疗效果欠佳[10-11]。为有效确保临床治疗效率,缓解患者疾病,亟须科学、有效的手术方式。
随着新材料的问世,内窥镜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医生可在直视的情况下清楚地观察患者的泪道堵塞部位、管腔情况,依据病情不同进行对症治疗,可实现个体化治疗[12]。同时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可有效避免手术操作对患者正常组织的损伤。泪道激光治疗具有光束直径小、能量密度高的特点,手术过程中采用适当能量时,激光的穿透能力较高,患者周围组织反应较小,有利于对阻塞泪道实施疏通,符合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原则[13-14]。泪道置管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泪道内应力管支撑、扩张泪道,确保患者泪道处于开放状态,借助引流促使患者泪道导泪功能恢复[15]。在实施激光消融泪道疏通后,再行置管,可在维持患者泪道管状正常结构的同时,为其上皮的生长覆盖创面起到支架作用,从而加速患者黏膜上皮的再生以及创伤愈合,同时可以有效分离激光创面的水肿连,对创面粘连、纤维组织再生等因素引起的再次阻塞形成抑制作用。该研究中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91%、9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两组手术方式均具有相同优势:①具有激光光束小、对组织具有较低热效应的优点,可减轻对患者周围组织的反应,止血效果较优,可在不破坏正常泪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泪道阻塞的疏通。②硅胶管具有较为稳定的理化性质,无毒性,且组织相容性较优,不会对患者的角膜产生较强刺激感;同时对黏膜的刺激较小,可促进泪道黏膜上皮沿着管壁管爬行再生,致使结缔组织环绕硅胶管,继而形成通道,抑制粘连现象发生。③可以通过一次手术,实现泪小管、泪总管狭窄、阻塞,从而避免二次手术实施疏通,可减少对患者医疗伤害,减轻经济负担。④此手术创伤较小、术中出血较少、可规避常规手术对患者正常泪道结构的破坏,且术后不会遗留面部瘢痕,对患者的外在美观无影响,患者的接受度较高。⑤此手术适应证相对较广,可对多次泪道疏通失败、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等再实施治疗。⑥此手术治疗属于微创手术,患者无需入院治疗,门诊治疗结束后可自行回家服用抗生素等药物,定期复查即可,减少住院费用[16-17]。娄宾[18]学者研究中以158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6例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观察组92例采用泪道内窥镜联合激光硅胶置管术,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26%,对照组9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研究结果具有相同之处,但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手术与该研究中对照组手术有不同之处,对于内窥镜泪道激光与泪道激光结合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临床疗效相关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建议后期临床加大研究力度。
内窥镜泪道激光治疗与泪道技术结合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均具有一定疗效,临床在实施治疗时可依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手术类型。该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因此建议临床手术采用内窥镜泪道激光置管术治疗,减少患者痛苦,实现早日康复。通过研究得出,在对患者进行泪道冲洗、探通等操作时,需要先进行泪点扩张;对患者进行泪道冲洗、探通等操作时需要与正常泪道的走行保持一致;在进行激光消融通道治疗时,只需在患者鼻道阻塞部位进行激光能量释放,以免对正常泪道造成损伤;在手术结束时,需要将硅胶管多余的部分进行调整,以免过短而导致泪点或者泪小管发生撕裂,过长导致角膜的擦伤或者引线型硅胶管的脱出。在手术结束后需要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来院复查,告知患者术后进行泪道冲洗的重要性,告知其若未及时冲洗极易造成分泌物堵塞,泪管再次阻塞,同时冲洗可消除炎症、减轻水肿,减少术后瘢痕的形成,加速创面恢复。
该次研究由于研究例数较少,研究时间偏短,导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性,建议后期研究加大例数、延长研究时间,旨在取得较为全面研究成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同时该次研究较为注重术后6 个月疗效,未对远期疗效进行研究,建议后期加大研究力度。
综上所述,采用内窥镜泪道激光与泪道激光结合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均具有较高疗效,但内窥镜泪点激光置管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选择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