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早期心脏康复临床效果的分析
2022-07-05霍红李冰牛哲
霍红,李冰,牛哲
1.黑龙江省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2.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近年来随着血运重建技术的发展,及早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通闭塞血管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救治手段,即便如此术后患者仍要面临相关并发症出现(如再发心肌梗死、血栓形成、无复流现象等[1])及心功能下降、焦虑抑郁等多方面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而早期进行术后的心脏康复训练,对患者身体、身心的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2]。选取2020年1—12月该院救治的80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从患者心理状态、心功能恢复情况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早期进行心脏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救治的80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号码表法抽取样本,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纳入标准:①发病后2~12 h 内入院,首次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3];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80±8.78)岁。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20±9.75)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急诊手术患者均采用桡动脉入路方式。该研究经黑龙江省医院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术后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他汀类)。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12 h,加压器放气,2 h/次。指导患者床上如厕,协助床上进食。3 d后可在床旁轻微活动,2次/d,5~10 min/次,活动量视患者耐受程度而定。1 周后出院,住院期间进行健康宣教,包括饮食、睡眠、有氧活动方面等,出院后1个月门诊复诊。
1.2.2 观察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方案,具体如下:①术后第1 天,绝对卧床,床上如厕,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食,床上进行被动关节运动(如踝背屈、趾屈等),1 次/h。并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②术后第2 天,卧床,床上进食,主动/被动在床上进行所有关节活动(如屈伸膝关节、手指关节等),并进行有效的深呼吸运动,活动后休息15~30min。向患者介绍康复流程及康复小组人员。③术后第3 天,生活大部分能自理,可下床站立,在床边做热身运动,围绕病床慢速走动15~25 m,2 次/d,活动后休息15~30 min。④术后第4 天,生活全部自理,在监护下允许下床在病房内活动,在可耐受情况下在房内活动和做体操,中速步行25~50 m,2 次/d,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相关知识。⑤术后第5 天,生活全部自理,在可耐受情况下中速步行50 m,2 次/d。指导患者优质生活方式。⑥术后第6~7 天,继续前述活动,强度可稍加强,中速步行100 m,2次/d,讲解出院随访及注意事项。⑦患者出院后,评估患者状态,再次为患者制订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每周通过电话随访,及时反馈达成情况,并进行指导,及时调整方案。1个月后门诊随访,记录相关数据。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①术后1 个月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②心脏功能比较: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3 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③记录6 min 步行试验距离:在心电监护下,记录6 min的步行距离,如行走过程中出现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立即停止试验观察,必要时给予医疗处理。④进行负面心理情绪评分: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SAS 标准分界值为50 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焦虑程度越重;SDS 标准分界值为53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抑郁程度越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进行数据处理,符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力衰竭、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
治疗前,两组左心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s)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LVEF(%)治疗前50.05±2.64 50.22±52.45 0.307 0.760治疗后52.87±3.03 57.87±4.08 6.218<0.001 6 min步行试验(m)227.50±32.71 297.25±39.28 8.628<0.001
2.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治疗前,两组SAS、SD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负性面情绪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负性面情绪比较[(±s),分]
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SAS评分治疗前62.15±3.69 62.42±3.86 0.323 0.748治疗后52.95±3.73 41.62±3.40 14.164<0.001 SDS评分治疗前56.42±3.01 55.37±3.24 0.071 0.943治疗后47.80±3.66 41.05±2.65 9.496<0.001组别
3 讨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行PCI 治疗达到开通血管、血运重建的目的。但术后患者仅靠药物治疗并不能持续有效的改善其预后,多数患者在心肌细胞损伤后运动耐量下降,同时因对疾病过度担忧造成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PCI 术后心脏康复治疗以运动康复为核心,运动康复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心肌供血[4-6],而且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及改善情绪[7-8]。因此,早期心脏康复已成为PCI 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通常国内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 术后要绝对卧床48 h,甚至更长时间[9]。患者无法进行早期的机体锻炼,对术后的恢复不利[10]。
该研究中观察组术后进行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心脏左心射血分数(57.87±4.08)%显著高于对照组(52.87±3.03)%,6 min 步行的距离(297.25±39.28)m也显著高于对照组(227.50±32.71)m;观察组术后1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00%明显优于对照组20%(P<0.05),说明早期进行躯体的运动能够促进血运循环,改善冠状动脉血管的血流储备,有效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心脏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利于患者疾病恢复[11-12]。邱晓春[11]研究发现,对心梗术后患者早期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可将术前的心脏功能(30.54±6.13)%提升至(53.78±7.11)%,且明显优于未经康复治疗后的指标(47.29±8.13)%。国内学者报道,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治疗后6 min 步行距离(282.6 ±44.2)m 明显长于未经康复治疗组的(230.5±42.3)m(P<0.05)[1];上述结果也与众多学者研究结果一致[13-14]。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SAS、SDS 评分(41.62±3.40)分、(41.05±2.6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2.95±3.73)分、(47.80±3.66)分(P<0.05),提示术后早期心脏康复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调节,调动其自主能动性,能够主动配合医护共同完成康复程序,避免不良的危险因素。同时在此过程中患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心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15-16]。相关研究报道心梗术后经康复治疗,康复组的SAS 评分(45.22±3.55)分、SDS 评分(48.28±3.48)分 优 于 未 康 复 组(50.05±3.78)分、(53.10±3.05)分(P<0.05)[17],与该研究结果一致,可见患者经过早期心脏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调节[18]。
综上所述,随着心脏康复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不仅是停留在发病急性期的抢救和治疗,PCI 术后康复治疗的效果已被广大医务人员认可,PCI 术后早期心脏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心脏功能,改善预后,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