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节为例
2022-07-05卢伟荣
卢伟荣
(龙海第一中学,福建 龙海 363100)
问题化学习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系列的问题来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的活动,侧重研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追求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与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1]高中地理问题化学习要求以地理问题的探索贯穿学习过程,应用“学科问题、学生问题、教师问题”三位一体的地理问题系统(见图1)整合与优化学习内容。通过有层次、结构化的情境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图1 三位一体的地理问题系统示意图
一、高中地理问题化学习的“五化”教学环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新课标》在每个学习模块都明确提出了“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并以地理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制定了四级地理学业质量水平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依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设计理论,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师设计、情境问题、学生活动、教学评价与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可以看成一个通过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实现要素间相互联系的系统,并通过优化系统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实现较佳的教学效果。[2]基于此,高中地理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路径可分解为“五化”教学环节,即“要求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活动素养化”(见图2)。这“五化”教学环节彼此环环相扣、互为联系,构成高中地理问题化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路径。
图2 “五化”教学环节示意图
二、高中地理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
下面,选取人教版(2019 年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为主题的一节课例实践,依据上述“五化”教学环节与三位一体地理问题系统的构建,阐述高中地理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途径。
(一)要求目标化:解读课标要求,明确课时目标
《新课标》选择性必修1“内容要求1.3”指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此课标可解读为:
“行为主体:高中选考学生。”“行为条件:结合实例。”“行为动词:解释、说明。”“学习内容: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习重点:一是解释地貌的形成变化及其原因,二是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关系。”[3]
因此,该节课例的课时目标可确立为: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段冲积平原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河流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
(二)目标问题化:分析教材学情,厘清学习问题
开展问题化学习首先要厘清学科问题与学生问题。学科问题是指向课时目标与学习内容的重点问题,学生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学本课自主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研究教材,梳理出若干课时的学科问题;另一方面要摸清学情(见表1),了解学生认知基础与难点问题,这样才能为后续学习情境设计提供方向。
表1 本课的学科问题与学生问题
(三)问题情境化: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情境问题
明确了学科问题与学生问题,还要把这些问题转化成教师问题,即教师用于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去接触模糊的、不良结构的问题情境,并尽力让学生体验解决复杂问题的经历。[4]高中地理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就是要根据学科问题与学生问题设计学习情境与情境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与发展地理关键能力。
学习情境必须与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产生关联。由于本节《新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问题,教师为了解决河漫滩与冲积扇形成变化及其与聚落关系的这一学习问题,精选与整理了央视科教频道(CCTV-10)《地理·中国》栏目“奇形古宅——叶脉村(流坑村)寻奇”的剪辑视频与流坑村古聚落图文材料作为主题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流坑村古聚落与河流堆积地貌的关系,并说明流坑村如何防御洪水灾害。流坑村古聚落图文材料如下所示:
江西省中部抚州市乐安县的流坑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千古第一村”之称,位于赣江支流乌江上游的山间谷地(见图3)。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山环水抱,地势南高北低,乌江在这里拐了一个S 弯,流坑村位于乌江左岸。村落中部有一面积较大的龙湖,湖水与江水相连,自东南向西北流入乌江。为了探寻流坑村古聚落与河流地貌的关系,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邱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次对流坑村地貌与村落布局的考察。研学小组在流坑村考察时,在村边河岸基本看不到防洪堤坝,却发现有多个古码头,每个码头有东西向的巷道相连。巷道用鹅卵石铺设,下面挖有排水沟通往龙湖,整个村落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排水网络。乌江流入龙湖处有一进水阀门,当洪水来临时村民把阀门关小,旱季时把阀门开大。村民的生活水源主要取自乌江而不是龙湖,但村民还定时清理龙湖的污泥。自明朝修建排水系统以来,几百年来流坑村很少受到洪涝灾害,当地村民也从不任意改动建筑格局。
图3 流坑村聚落分布示意图
确定了主题学习情境后,接下来就要创设并优化情境问题,使情境问题具有层次性与结构化。地理情境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问题设计要依托情境,紧扣教学目标;情境问题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注重地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过程与构建地理知识结构框架;问题链条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根据情境材料设置相应的子问题,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合理调配问题顺序,[5]沿着地理学科思维的逻辑线索展开;问题链条要具有层次性,体现认知维度的递进与学业质量水平的等级要求。表2 是教师依据以上原则对“分析流坑村古聚落与河流堆积地貌关系”的主题情境问题链进行设计与优化。
表2 本课主题情境问题链的设计与优化
(四)情境活动化:设置问题任务,反馈活动信息
为让情境问题推动问题化学习进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化学习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教学设施与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地理学习活动内容、活动环境与活动步骤,在不同的教学过程阶段以不同的问题任务驱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学习活动。表3 是教师对本节课例在不同的教学过程阶段所设计的问题任务。
表3 本课教学过程的问题任务设计
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过程与问题任务设计出来后,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活动进展与动态生成问题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活动的信息,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该课例中,有些学生提出了“未来流坑村河曲会自然裁弯取直吗”“流坑村乌江沿岸为什么建有很多码头”“流坑村巷道为什么要铺设鹅卵石?与防洪作用有关吗”“流坑村巷道的地下排水沟为什么通向龙湖而不是乌江”等生成性问题,教师要及时判断这些问题是否偏离教学目标,如果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则要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避免用预设好的问题过度牵引学生。
(五)活动素养化:注重过程评价,力求素养达成
问题化学习活动的结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获得。为此,在问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水平等级,这样,教师就能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个体认知差异,使后续的教学能够更有针对性。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表现性评价与思维结构的评价。《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或任务群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评定,也指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评定。
在本节课堂上,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模拟冲积扇形成小实验”的视频,其中某位学生设计如下:用一支倾斜的角铁模拟山谷,角铁上放有干细沙,用装水的小茶壶从上面往角铁里倒水模拟降水,然后观察角铁下面细沙随流水的堆积过程与堆积物的形态特征(见图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归纳形成冲积扇的条件,并提出:“该实验形成的冲积扇能模拟出冲积扇堆积物的分选性吗?”引发学生讨论。从这一任务的展示中,可以看出该生具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与地理实践力,该生的表现获得师生的认可,该生也增强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课后,教师在学生成长的档案袋里真实记录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图4 学生模拟冲积扇形成小实验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来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构的表现等级。例如,学生在思考与表达“请你为流坑村今后如何进一步改善防洪措施提出几点建议”的问题时,不同学生思维结构水平可以从表4 得到区分,教师从中可以鉴定学生的思维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表4 学生答题思维结构表现
三、问题化学习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注重问题系统的全面设计与优化
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不只对情境问题链的设计与优化,还要对整节教学问题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地理问题系统的产生与设计应以地理学科逻辑与思维方法以及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学科问题为基础、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师问题为引导,形成三位一体的问题架构。在设计本节主题情境问题链时,教师发现问题链没有涵盖“河口三角洲及其平原”这一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因此设计了课后延伸问题来完善知识结构。优化后问题系统最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问题任务中(见表3)。
(二)收集与整理学习情境与情境问题
问题化学习以情境为背景展开,学习情境的选择尤为关键。平时教师要发挥地理教研组或备课组的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从各版本教材、网络媒体、报刊、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收集并分类与地理学科知识相关的学习情境,同时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创设情境问题,为问题化学习储备学习资源。
(三)有步骤地推进问题化学习的实施
问题化学习的实施阶段可分为教师引导阶段、学生初步尝试阶段和学生自主建构阶段。本课属于教师引导阶段,主题学习情境与情境问题更多由教师设计。但到问题化学习实施的后阶段,应逐步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情境,自主提出有学科价值的问题,自构学习问题链并为解决这个问题链设计研究方法与学习步骤,从而使学生真正树立问题意识与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