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乱花钱?这事得管
2022-07-05丁逸春
□丁逸春
两个真实的个案
2022年2月的一天,某小城的居民老熊带着老婆到医院看病。刷银行卡付费时发现卡里的15万余元不翼而飞,这可把两口子惊呆了。15万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不是一个小数目,于是赶紧报案。公安干警经过一番仔细调查,将案件的突破口锁定在老熊的儿子小熊身上。原来上初二的小熊最近受到同学蛊惑,迷恋上了给主播打赏。这熊孩子在短短二十几天内通过使用手机给网游、视频主播打赏向游戏公司和平台充值了15万余元。真相大白,最终在干警的大力协调和帮助下,总算追回了全部款项。对自己孩子花钱监管不到位,甚至是疏于监管,终酿大险,这是家长的失责。小熊的打赏就如同打在老熊脸上的耳光,真是啪啪响。好在,老熊一家人这次有惊无险。
另一个家庭则没有那么幸运了。老光两口子经营一家小超市,效益不错。两口子都只有小学文化,智能手机的有些功能玩不转,于是就让上初三的儿子小光帮着打理,像二维码收款、绑定收费功能、下载个软件啥的都经小光之手操作。最近,两口子想把手机里的钱转存到银行,不存不知道,一存吓一跳。手机收款里的18万元没了。老光跑回家情急之下揪着小光的脖领子问是咋回事,儿子吞吞吐吐地说出了真相,也是用于打赏主播、游戏充值,而且还花钱请人代练游戏。追款?哪那么好追,至少找人代打游戏的费用肯定是打水漂了。老光得知真相后,气了个半死。18万,等于超市一年多的利润没了,岂有不急之理。但仔细一想,还是自己疏忽了对儿子的花钱监管和教育才有今日之事。
以上两个案例只是众多类似情形中的典型。在疫情背景下,更多人居家生活、工作、学习。于是,直播行业、网络游戏得以迅猛发展。一些青少年也深受影响,沉迷网络,打赏主播,充值网络游戏,给一些家庭,乃至青少年本身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该现象已经成为引发大量争议和关注的不良社会问题。家长该如何看待并管理孩子的花钱行为呢?
家长要学会知法、懂法、用法
一切行为都应该在法律框架下实施,必要时,需要法律武器来保护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基本利益不受到侵犯。所以,家长首先应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针对未成年人打赏充值这一现象所做出的相关规定。2020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二)》。该《意见》明确指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换言之,未成年人在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过程中,通过充值、“打赏”等方式支出的款项如果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则该付款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需要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才能发生效力。如果法定代理人不同意或不予追认,则该行为无效。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那么,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则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其参与网络游戏所花费的支出,一律应该退还。这是依法所能得出的当然结论,所以指导意见没有专门规定。此外,在支出款项的数额方面,规定没有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将应予返还的款项限定在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这一点在具体案件中可以由法官根据未成年人所参与的游戏类型、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判定。
2020年11月2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未实名制注册的用户不能打赏,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要通过实名验证、人脸识别、人工审核等措施,确保实名制要求落到实处,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这就从平台操作的源头堵住了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的漏洞,规范了网络营商行为,净化了网络营商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整治网络秀场、平台直播,但是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等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事件频发。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除了国家之力外,家庭自身也要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相关教育和管理,而且家庭教育可能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也更接地气。只有多管齐下,才能遏制这一问题。
家教不可缺失
家庭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以“财商”为代表的价值观教育和日常警示教育相结合。知道钱的价值,了解挣钱的价值,更要懂得花钱的意义。具体而言,茶余饭后,家长不妨收集一些相关素材,编辑成故事,诸如打赏主播的大案要案、网游充值带来的家庭损失、网络裸贷导致家庭灭顶之灾,把触目惊心的事实讲给孩子听。家长可以正颜厉色地讲,也可以八卦着说,当成故事讲,绘声绘色。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看似漫不经心、旁敲侧击地说给一旁那个满不在乎的孩子听,慢慢地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视觉、听觉、心理的巨大冲击,形成蝴蝶效应。家长只扇了一下翅膀,孩子心里却早已惊涛骇浪,那么警示作用就得以显现出来,而且要有意识地隔一段时间就讲一段。通过这些收集的真实故事来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虽然没有什么“高大上”,但至少让孩子懂得别胡来,胡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不胡来”是正确价值观的底线。先牢牢守住家庭底线,再逐步提升素质教育和“三观”教育,乃至财商教育。然后再把一些挣钱、理财的道理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真正懂得钱的正面作用。所以,家长讲任何办法、方法都要务必实际可操作,杜绝空泛无物。家里人自己说话,越实际、越接地气越好。
其次,不要让孩子接触或掌控“大钱”。我个人认为,孩子在18岁之前不要接触“大钱”。这就要求家长能做到掌控孩子电子消费和现金消费的账单。比如,没满18岁的子女,不给开通任何电子支付功能,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网上乱花钱的可能。我其实主张18岁之前的孩子更多接触现金,甚至幻想现金更能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感觉:存钱的乐趣,花钱的快乐。所以,我会给孩子每周规定合理数额的零花钱,并暗中关注孩子的消费理念和花钱习惯。如果孩子在网上购物,只管去挑选自己心仪的物品,我来付款。我会让孩子把付款邀请给我推送过来,我除了想了解花了多少钱外,更关注买的东西是否合理。如果孩子和朋友外出,我会给足够的现金,并让孩子自己做好临时消费规划。所以,孩子日常的一切消费都是透明的,我都了如指掌。至于效果,应该说很好。孩子的一切合理合情的消费请求都会得到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