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表达与演奏技巧的艺术结合
——以筝曲《莲花谣》为例

2022-07-05骆书蔷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17期
关键词:王建民演奏者古筝

骆书蔷(北京师范大学)

情感是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时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灵感乍现的瞬间也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迸发。细腻的情感表达在旋律的强弱对比、快慢变化下,或含蓄或热烈,如同说话一般娓娓道来。音乐便如文学创作,音符如文字,音乐记号如标点符号,乐句乐段便如对话演讲,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来阐述内心的情感。在筝曲《莲花谣》中,作曲家将对莲花的赞美和感叹分成微小的部分,一一融入古筝的旋律之中,让听者亲临莲花绽放的盛况,流连忘返于风雨和花簇之中。

一、作曲背景

王建民,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自从业以来,一直活跃在民族音乐创作领域,谱写了众多成功的民族器乐作品。在以二胡为主的民乐领域,王建民先生创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在1988 年获得了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奖的二等奖,之后的二胡狂想曲系列也获得了各自殊荣。在以古筝为主的创作领域,王建民先生创作的《幻想曲》 《长相思》等曲目被收录至权威古筝考级书目,《枫桥夜泊》(古筝与钢琴)也成为众多古筝演奏家喜爱的协奏曲目。王建民先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作手法相结合,擅长从民间传统音乐、曲艺等提取创作灵感。在创作中,他时刻强调“去民间化”是为了更民族化,以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为灵感源泉的音乐作品不仅提供了好的艺术呈现,同时也促使整个民族音乐蓬勃发展,用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加深民族音乐中的民族特性。

二、曲目简介

《莲花谣》为王建民先生于1995 年创作的古筝作品,意在抒发对莲花的喜爱和赞颂,爱莲花的冰壶秋水,坚毅不屈。整曲共分散板、慢板、小快板、急板、广板、散板六个部分,类似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中的变奏体多段式创作。王建民先生为中间的四部分分别加上了《展姿》《起舞》《搏浪》《争艳》的具有艺术提示作用“文学性小标题”,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把握莲花在乐曲中的动态变化,以及音乐在强弱快慢方面的表现处理。在定弦设计上,王建民先生打破了传统民族音乐的五声调式,融入了对古筝技法的新思考和新创意,并同时给予了演奏者们宽广的二度创作空间。

自古有汉乐府的五言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后有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在文学领域多为清新脱俗的圣人形象,被众多诗人作家喜爱。除开单纯对莲花的喜爱,莲花在文学创作中也会被用于比拟难以追求的心仪女性,在爱情诗中多有出现,借此表达诗人内心的爱恋和不敢触碰的小心。

同时在其他文学领域,莲花也被植入了禅的意境,上升至哲学范畴,往往会引发对人生和人类的思考。筝曲《莲花谣》便是在中国悠久的莲花文化环境下诞生的一部作品。

三、技术难点及情感用意

(一)音色控制

古筝的共鸣腔体偏长,在琴码固定的情况下,每根琴弦都会有音色最好的一个演奏位置。一般情况下多为第一根琴弦前岳山左侧一指节距离的位置,根据琴码右侧琴弦长短依次拉宽。在筝曲《莲花谣》中,作曲家希望展现的莲花是圣洁而不可冒犯的,所以古筝音色的控制成为演奏者需要多加练习和研究的难点。

指尖杂音需要减少。在筝曲《莲花谣》的散板和结尾处均出现了连续的泛音记号,散板为三处泛音与和声的织体搭配,结尾则为泛音与实音的穿插交替。实际演奏过程中,古筝泛音的听觉效果比实际琴弦音高要高一个八度,这就导致泛音与实音音区相差较大,使得观者听觉更加敏感。演奏散板和弦时,一定要把握好指尖触弦的瞬间,尽量避免惯性下义甲和琴弦之间因摩擦生出的杂音。和弦的最低音可以使用左手小指弹奏,减小因左手灵敏度不够而难免的杂音,右手的大指和食指在琴弦位置上有意识地错位,将力量赋予小关节,稳定手背和手臂。结尾的虚实交替在音色设计上也别出心裁,此时旋律由泛音演奏,右手重复弹奏相同音符“do”进行托举。在演奏结尾处的实音时,要注意右手大指的触弦力度,尽量营造出和泛音音色相似的灵动感,轻巧中带着庄严感。动作上可以以身体带动手臂,缓慢地进行抛物线似来回,给予足够的振弦时间。指尖的良好控制对于演奏《莲花谣》至关重要,如何运用谱面上零散的音符来塑造一个宽广深远的意境,这是演奏者需要不断练习的难点之一。

强弱变化需要收敛。在散板的旋律中不难看出,作曲家的目的是希望营造一个莲花生长的环境。散板的织体多为纵向和声和横向琶音,音符数量不多,音符分布并不紧密,强弱上一直处于不断推动的趋势。若运用文学词汇来联想,莲花所处的环境是“静谧、清晨、露珠、薄雾……”,开头的泛音旋律如同未散去的露水,从莲叶的边缘掉落;泛音到和弦交替的过程像是拉开一层一层的帷幕,抑或是薄雾散去抛头的阳光,逐渐变得明朗;右手的旋律轮指由慢渐快,带动着左手的低音起伏,最后以刮奏收势,共同迎接温暖阳光和新鲜空气的到来,推入舒展的慢板。以此段为范例,《莲花谣》的强弱控制与其他古筝曲目不同,要做到“弱而不虚,强而不炸”,即弱起之音不必刻意,强出之音不能过度。正如莲花的品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指尖无意渲染音响,只需将音符如莲心一般包裹在掌心,自然却生动地伫立。

(二)旋律置换

慢板进行到后半部分时,出现了作曲家有意设计的部分,旋律置换到左手,右手以“六音组合”的方式进行音区间的伴奏拉扯。在大部分的古筝作品中,旋律一般为右手主导,左手多为和声上的补充和点缀。《莲花谣》此段的设计将慢板的情绪推动至小高潮,运用右手的持续十六分音符塑造类似波纹回荡的水面环境,左手的主旋律从自由到紧凑,从紧凑到松散,抒情描绘着莲花的姿态。就技术难点而言,为保证左手旋律在右手的连续音符中自然流动,这一部分非常考验演奏者右手手指衔接和均匀触弦的能力。右手的伴奏需要依附于左手的旋律快慢迂回,不论是强弱变化还是加速减速都需要与左手旋律保持一致,收放自如。演奏者可以先采取慢速合练的方式,先把握强弱上的统一变化,精细到具体的乐节甚至是乐汇。在熟悉强弱后,速度变化对于演奏经验丰富的右手而言较容易控制,甚至可以适当带动左手的旋律。需要注意的是左手的触弦往往需要单独练习,做到干净脆亮;右手的伴奏需要在音响上适当让位,做到以韵补声。

(三)气息运转

针对全曲来说,手指演奏与气息运转息息相关,演奏者需要沉静其中,幻想莲花,成为莲花,感受莲花。气息与力度相辅相成又相互克制,气息的运用需要全身的力去控制。首先,演奏者要学会在演奏中自然呼吸,从开头泛音列前的起手到结尾的收势,呼吸随着旋律的起伏也应该是从平缓到急促再归复平静,一切随音乐情感而变化;其次,演奏者需要将呼吸与指尖力度相融合,将身体运转沉淀的力量,集中在手指拨动琴弦的瞬间,同时要注意控制触弦的力度,做到实音厚重,泛音清亮,摇指连贯,刮奏自然;最后,演奏者需要将身体与音乐结合形成共同流动,《莲花谣》整首乐曲曲风沉稳,从头部到腰部的动作不宜夸张,只需在乐段切换处重点示意,便像那莲花一般,自在地随风而动即可。

四、情感细节与古筝技法

(一)泛音与莲叶水露

筝曲《莲花谣》以三组泛音展开,“pp”的强弱标记为整体的意境塑造蒙上了一层薄雾。在模进手法的推动下,后一组泛音总会比前一组泛音更加明朗,泛音间的相隔也会稍有起伏。而每组结束的泛音都带上了无限延长记号,使得清晨水雾氤氲的莲池意境被再次拉宽,给人以无限遐想,仿佛与作曲家一起伫立在莲池边,看着莲花的朦胧身影一点点清晰。泛音的透亮就如滚动在莲叶上的露珠,随着重力驱使朝边缘散去,最终“滴答”一声落入池中,没有均匀的时间间隙,毫无征兆地掉落,如同弹奏的泛音,渐快时突慢,慢顿时加快,上行的泛音旋律则像露珠掉落的过程,随着最高音的下沉而融入池水。

在演奏此段时,音色的控制尤为重要,且整体动作不宜过大。第一组泛音起手,意在拉开帷幕,以弱起悄然展开,此时需要保持身体下沉,双手靠近将泛音包裹,同时注意切换位置时手部动作尽量简单,无须上下跳动,前后挪动即可;第二组泛音起手,意在捕捉第一朵清晰的莲花,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气氛,泛音组的中间可以加入速度的变化,乐句末尾的和弦也可以稍加明亮,注意音色聚拢,手型圆润不松散,头部随着音区稍稍前倾后干脆收回;第三组泛音则如薄雾几乎散去,清晨的阳光洒入了整个莲池,突然的活跃,最后又被莲池周遭静谧安然的环境覆盖,最后的泛音可以稍稍停顿,句末的和弦在强弱上要比第二组稍稍减弱,同时还需制造稳定感和结束感。

(二)摇指与莲池意境

摇指在筝曲《莲花谣》中多次出现,从慢板的结尾推进,到小快板的切分音摇指、大范围的自由扫摇,再到急板的主旋律摇指,以及最后广板的抒情段摇指,其在各段存在的含义各不相同,却又使音乐的横向织体带来了丰富的变化。正如小标题的《起舞》《搏浪》和《争艳》一般,摇指的旋律线条推动着整首乐曲的情感起伏。慢板后段的摇指不仅打破了乐曲前部分的沉稳和安静,盘踞在小字二组音区的透亮音色就如突然蹿出水面的鲤鱼,活泼中带着热烈,为小快板的悦动做好铺垫。在一般的乐曲演奏中,对于摇指多有三个基本标准,即手型正确、音色均匀和速度连贯。针对筝曲《莲花谣》中的摇指,结合个人演奏经验,首先整体上需要做到干净利落,运用古筝的独特音色塑造“虚实相生”的情感环境,尽量减少甲片的杂音以便更接近莲花的意象。其次,对于慢板和广板的抒情段落,摇指在绵密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强弱的自由切换,一切以自然过渡为目标,有强先弱,有弱先强。对于快板和急板的摇指,注意摇指与弹奏之间的衔接,急板的摇指旋律在换弦时保持手腕放松,旋律连贯。

(三)特殊技法与自然音效

在众多现代古筝作品中,作曲家们一直在发掘古筝与特殊音效之间的潜力,或是拍击琴身、琴底和琴侧是对打击乐的简单模仿,或是尝试运用琴弓摩擦21弦来模拟大提琴音效,在筝曲《莲花谣》中,王建民先生同样加入了自己对特殊技法的创新,下方谱例中的两种技法分别是“以某音为准由单弦向多弦按幅度(自由)扫摇”“用掌左右自由地来回抹弦”。出现在《搏浪》中的情景下,作曲家用这样的特殊音效模拟潮起潮落,紧张而带有混乱的环境让一切变得未知,听者不禁会担心,莲花能否在与狂风暴雨的斗争中安然无恙?接入急板前的最后,演奏者在扫摇减弱的同时,左手来回抹弦,模拟海浪褪去的音效,也是抚平听者的紧张情绪。后接入的摇指进行则恰当说明了战局的结果,莲花如同统帅一般,坚毅昂然地在暴风雨下屹立。

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最后的自由扫摇要营造雨停之势,抹弦的出场意味着扫摇在音量的减弱让位。抹弦时注意手型不能松散,突出抹弦的音效,在逐渐放缓呼吸后,重新带动气息进入急板,整体的身体动作无须过度渲染,情绪上无须过度释放,保持身体下沉和稳定,情感含蓄内敛。

五、结语

情感是音乐产生和存在的意义之一,作曲家将情感的细节表达与乐器的演奏技巧相结合,经过演奏者的演奏和二度创作,使乐谱上的音符变成流动的音乐,含蓄在音符中的情感变得生动立体,让听者与作曲家共同身临其境。筝曲《莲花谣》不仅是情感与技巧相融合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承载着民间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凝练精华,在众多古筝作品中独树一帜。

猜你喜欢

王建民演奏者古筝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太阳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
Last Nomads in China : Notes of the Everyday Life of Kazak Nomads in Xi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