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历史叙事

2022-07-05吴明翰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4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吴明翰

摘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最具精神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艺术作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艺术家在长期的探索中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为具有历史性和叙事性的特点,并呈现出歌颂性、纪念性、宣教性的社会功能。本文简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个时间段的代表作品阐述,旨在分析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重大题材;历史叙事;借鉴与融合;传承与创新;自觉与超越

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术图像可以得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术创作方式一直围绕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美术创作方式展开。反映现实、立足生活成为美术家们创作的基本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术史既是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纪录了新中国从战乱到和平与发展起来的历程,具有强大的历史文化价值。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时期、风格特征和价值取向有哪些?本文将作简要的回顾与概述。

一、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阐述

我们先要理解何为重大题材呢?通常意义上讲,重大题材指具有历史性、主题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美术作品。狭义上也可以指具有黄钟大吕式的美术创作,使观者能够动人心魄、直沁人心并散发着人性光芒的作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又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叙事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图像学的“图像叙事”“图像证史”的方法,阐释历史绘画题材内容的社会史料价值已成为基本方法论之一。那么,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已经被凸显出来。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以强烈的叙事性特点具有重大的历史考古价值。那么在近现代,尤其是建国以来的这一创作方式又被国家纳入主流的绘画方式。因此,借用著名美术评论家尚辉的觀点,他把这一时间段誉为“中国革命美术史”,并称之为“人民的艺术”,也许目前来说这种概括总结最为符合历史的观照。

二、借鉴与融合——新中国十七年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百废待兴,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在政治领域实行的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掀起了一股向苏联学习的潮流,并对文化艺术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术方面,50年代末从中央美院举办的马克西莫夫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学生和师资。这时期的绘画,尤其是油画领域典型的而带有“苏式”的感情色彩。在国画创作领域中,由“美术革命”引发的中国画改良的热浪还未褪去,掀起了中国画现代性的转变。

新中国十七年的美术创作带有明显的中西融合色彩。在油画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描绘重大题材的美术家。较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董希文、陈逸飞、詹建俊等。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创作于1953年,数易其稿,尺幅之大都堪为新中国当代美术史的经典。题材选择了最有代表性意义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幅作品采用了西方油画的造型写实方式,注重人物的详细刻画,造型准确生动,人物面部刻画传神逼真。同时,作者在处理画面时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有意的夸大了毛主席的身躯,并舍弃了前边的一根廊柱来突出画面的视觉中心。在色彩的运用上,整幅画面带有明显的中国民间装饰色彩意味,鲜红的柱子、碧蓝的天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视觉效果。因此,可以说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中西美术融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此外,詹建俊1959年创作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描绘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战士弹尽粮绝时英勇就义的场面。该作品把这一重大事件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超越了自然真实的表达效果,具有典型的纪念碑式的效果。在国画方面,陈独秀在《美术革命》中提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精神”1。这种观点得到了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变革中国画的实践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美术家刘文西的1962年创作的中国画《祖孙四代》以粗狂的线条展示了其扎实的人物素描造型,把陕北的历史和人文展示的淋漓尽致。以上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新中国初期中西融合的美术创作特点。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十七年美术作品中,无论国画还是油画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绘画的造型表现手法,美术家们在中西融合道路上进行着不停的尝试。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在这个时期显示出了崇高的价值观,引领了思想潮流。

三、传承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地,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诸多美术家们面对“文革”时期的的经历开始进行反思和存疑。他们开始呈现出一种怀旧、伤感、留恋的情节。如在四川地区掀起了带有“伤痕”意味的思想潮流,美术界称之为“伤痕美术”,还有充满乡土情怀的作品“乡土美术”等。这些思潮出现使广大艺术家更加热爱于表现身边具有生命意识价值的作品。

“伤痕美术”代表美术家高小华、何多苓和程丛林的作品中呈现出传承与创新的特点。高小华的《赶火车》无疑是一个时代劳动人民的缩影。画中以强大的叙事性倾诉了人们赶火车这一场景的视觉图像。妇女、老人、孩子在高小华的笔下神情自然流露,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呈现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标志,绿皮火车的描绘已成成了一个年代的经典回忆。高小华的作品继承了油画传统写实的造型手法,但又突破了题材的限制。另外何多苓的《青春》《春风已经苏醒》,程丛林的《一九六八年×月×日雪》等都具有创新的形式出现。“乡土”情怀颂扬者罗中立的作品更是在形式和题材上都有创新。他的油画《父亲》堪为家喻户晓的作品。该画面在尺幅上突破了伟人像的尺寸,选用了一名肤色黝黑的老农民形象,改变了一代人心中的父亲形象,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共鸣。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突破了“红”“光”“亮”的限制,带给了人民大众一场视觉史诗的盛宴。这一时期的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在传承中创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四、自觉与超越——新世纪以来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

在上世纪90年代,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曾有被忽略的一面。但随着新世纪以来,人民大众文化的觉醒,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在重大题材创作中呈现出了回归与超越的趋向。虽然大众文化和小趣味形态依旧存在,但象征主流文化的和精英文化的重大美术创作被提上日程。在国家层面,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从国家层面提升了重大题材的创作高度。在学术研讨会中,由中国美协——四川大学举办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研讨会为该题材美术创作提供了理论建构的意义,对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具有理论引领和引导性。

在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作品中,涌现了不少历史叙事和民族价值的作品。如十三届全国美展的焦兴涛的雕塑作品《烈焰青春》,该作品描绘了消防人员英勇无畏的姿态,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颉元芳的水彩画作品《远方》描繪了少数民族蒙古族人民深沉朴实的性格特征;李玉旺的中国画作品《使命》描绘了普通消防员的群像,运用写实的表现技法,揉纸、堆粉、脱落等技法的综合运用增加了色彩材料上的厚重感,呈现出中正敦厚的整体气质。十二届全国美展中何红周的油画《桥上的风景》以肖像画的形式表现20世纪著名美术教育家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的欧洲留学生涯。作者将历史、人文关怀和文化反思融入写实性艺术之中,对于提升中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总之,近年来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呈现出回归与超越的价值趋向,这标志着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具有民族视觉史诗的特点,它呈现了一种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历史叙事。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如今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处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如何表现出具有经典的、宏大的历史叙事作品:如何更好的体现出生命价值和生命意识等,这些都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总之,本文认为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最终价值取向应当是民族精神史诗的建构。同时我们应该也要意识到,美术创作的既要深入生活、反映现实,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才能创作出史诗般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尚辉.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9.

[2]陈履生.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3]张晓凌.历史的审美叙事与图像建构 ——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论纲[J].美术,2017,04.

[4]黄宗贤.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建构[J].美术,2018,08.

[5]注释:陈独秀:《美术革命》,北京,《新青年》6卷一号,1918年1月15日。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科研经费资助项目“花山岩画图像符号元素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YB01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
舞剧音乐的精神价值和民族基因
中药成像鉴别法的探索与研究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共生并进
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理县羌族传统银饰元素在陶瓷首饰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