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2-07-05邹思祺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段数感素养

邹思祺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的发布,数学的学习与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新课标也对学段的目标更加细化,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当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三、四年级是第二学段,学生试着独立地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六年级是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等。不难发现,无论哪个年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要求,可见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新课标还新增了核心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点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第二点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第三点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些新课标的变化都告诉我们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也对老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把生活和数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应立足于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一座大课堂,包含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丰富的生活资源促进了教学的充实与丰富。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营造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吻合,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会让数学变得简单,从而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内容数与代数是放在首位的,认识数和计算都是数学中最为基础的,也是必须掌握的,这些都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从认识整数1,2,3……到认识万,亿,还认识分数,小数等,这些都是对数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数字中分数和小数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在五年级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一课时,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除了对数的认识,计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在《一位数乘两位数》这个单元,先安排了估算,估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重要的方式,以估算为基础,学生列竖式计算前进行估算,也是数感能力的体现。数感强的学生看到两个数相乘,能很快地估算出这个积的大概结果,这样的能力是数学学习中着重培养的。学习加、减法,乘、除法,学习估算都帮助学生发展数感。数与代数中还有数字的大小比较,算式结果比较大小等,都让学生的数感得到提升。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至关重要的,所以培养学生数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2.培养学生量感

数学知识很多都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知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那么就需要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在40分钟的课堂中,吸引学生的兴趣,一起探索,一起思考,一起学会知识。数学中有很多单位,学起来抽象,就需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东西来认识。比如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在学习这两个单位时,学习克的时候带了薯片和糖果,大米若干,克是很抽象的重量单位,1克很轻,学生没有概念。所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米和零食引导学生建立概念,下次吃零食的时候也能对克的认识更加的深刻。学习千克时我带了1千克的东西,比如1千克的大米,1千克的小番茄,除此以外还带了2千克的果冻,还带了一个体重秤,学生对稍微重一些的物体需要对比认识才能更加清楚,所以我带了体重秤,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重能更好的学习千克。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把它们带入课堂,学生们看到这些东西关注度高了,能更好的融入课堂。

二、感受生活数学,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新增了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通过数学学会思维,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数学思维主要有运算能力,推理能力。通过数学思维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很多数学问题都是来源于生活中,所以不仅仅是把生活中的物品带入课堂,更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和数学课堂。现在正处疫情期间,学生都在家进行线上学习,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贴近和感受生活数学的机会。

1.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个单元内容是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还有1平方米,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都是比较小的单位,学生可以画一画,或者用手比划一下,也可以用大拇指指甲盖跟1平方厘米比较一下,手掌可以和1平方分米来进行比较,但是大一点的1平方米学生就缺少了体会。因为是在家,所以我要求学生借助米尺或者卷尺,在家里测量出1平方米,同学们互相看一看不同场景下的1平方米,每位同学也有了实践操作,对学生来说是理解面积单位大小的最好途径。除了抽象的面积单位,对一些大单位学生也缺乏体验,比如千米这个单位。1千米的距离比较远,学生没有概念,在学校的跑道上,可以趁着大家吃完饭的时间,一起散散步,让同学们走上几圈,走完可以告诉同学们,我们走了1千米,用了多少时间,这样学生也会有比较深的体会;还可以求一求按照这样的速度,一个小时可以走几千米路程。真实的体验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已有经验进行推理,比如骑自行车一个小时可以骑多少千米,骑车的速度比走路要快。学生通过不断的推理,既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又培养了推理意识,对判断接触比较少的交通工具也能正确推理。再比如可以让同学们查一查资料,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离家里多少千米,有的学生去過的地方有很多,查资料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开拓学生视野的过程。

2.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这些数学知识都是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通过生活的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除了单位的知识,还有计算的内容,常常也通过生活场景来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常常会去购物,会买一些文具,水果之类的东西,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常会有购物的数学问题,这不仅是联系生活,也为了学生能再购物中运用数学知识。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我的父母会给我零钱,10元或者20元,去超市买酱油、盐之类的东西,还会告诉我,多余的是跑腿费,这让我忍不住会算一算,我能拥有多少钱。现在是信息时代,家长们习惯的使用手机支付,使学生们也缺乏了这样的体验,但是还是希望家长们可以给学生多一点的体验,帮助学生提升运算能力。从数学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也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45B02BE0-C125-4D13-BFFA-864EC4A9672D

三、探究生活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数学有数学的语言,新课标中提出:数学语言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指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注重数学语言的培养才是数学课程的真正目标。

1.培养学生数据意识

数学课程中有一个内容是统计与概率,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没有数据的支撑无法进行统计研究。统计活动的核心是数据分析,统计出来的数据往往是庞大的,要想从中获取清晰的信息和规律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培养小学生的数据观念要抓住三个环节:第一,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去收集数据;第二,基于数据做出判断,进行简单的预测;第三,初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小学的不同学段,新课标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初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能体会用数据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第二学段进一步掌握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技能,既能解释统计结果,又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预测。第三学段初步了解抽样方法,体会样本和总体的关系。这些都是基于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

2.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课程育人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素养的过程。数学中还有很多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从三年级开始,每一个学期都会有一个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解决的都是生活中的问题,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都会有解决问题的单独课时,比如《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这些解决问题都是在学习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设计的,更体现出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学生不熟悉的,但是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比如缴纳家里的电费和水费,像这样的生活缴费往往是家长操心的事情,所以当练习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出错。有这样一个题目,我的印象很深,错误率很高。

例题:下面是小王家3月-5月份每个月月底电表的读数

3月:284千瓦·时;4月:492千瓦·时;5月:680千瓦·时

小王家所在地区的电费收取办法规定如下:每月用电量在200千瓦·时(含200千瓦·时)以内的,按照每千瓦·时收费0.55元;每月用电量超过200千瓦·时,那么超出的部分按照每千瓦·时收费0.65元。小强3月,4月和5月的电表读数如上表,他家3月份和4月份应付电费多少元?

电表是每个家庭用来看用电量的设备,读数是累计的,但是对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做这道题目时都直接用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是可以解决这样的生活问题,先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算出每个月用了多少电,然后用单价×用电量=总电费,通过这样的问题形成建模思想,可以解决电费,水费等其他费用的计算。数学就是为了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们再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3.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培养应用意识。学生学习知识后,如果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学生也只是解题能手,而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最不缺的就是解题能手。只有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应用意识,才能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发挥出最大最用,也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数学就在大家身边,人们每天都在生活着,每天早上6:00起床,7:30去上学,中午11:00吃饭,16:00放学回家,每个教室也都张贴着学生的作息表,这些时间都是学生熟悉的。但是当我们学习24时计时法,部分学生对时间的转化却是陌生的。由此可见,及时和学生息息相关,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所以数学的学习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快放假时,学生们总是数着时间过日子,离放假还有几天,今天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还有很多特殊的日子,像生日,每人每年只有一次,甚至是四年一次,这些都与同学们息息相关。三年级有一个单元是《年、月、日》,可能大家都认为这方面的知识应该是很简单的,毕竟每天都是某年某月某日,但是学生学起来却是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说,很多关注的都是开学的时间,生日是哪天,或者放假是哪一天。当我们真正在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时,很多都很陌生,比如闰年和平年,比如季度的知识点。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依赖于手机,所以同学们的家里甚至都没有了日历,这对于学生学习其实是没有帮助的,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的體验。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制作日历,记住特殊的日子,拳头法等方法来学习这些知识。其实在家里可以问问学生,今天是几月几日,常常用这样的问时间方法,表达是重要的技能,经常表达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如果生活中经常说一说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数学融入生活中,把生活带入课堂中。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通过数学观察生活,通过数学感受生活,通过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难题,会解决难题,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解决问题中培养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收获成果的喜悦,这份喜悦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有了信心,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培养更多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本领。45B02BE0-C125-4D13-BFFA-864EC4A9672D

猜你喜欢

学段数感素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