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有家“无声面馆”:只招聋哑人做店员
2022-07-05雯慧
雯慧
在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有一家招牌为“大同刀削面”的面馆(以下简称“大同面馆”),店内环境整洁雅致,店员服务周到体贴。但和一般小饭馆不同,这里没有店小二热情的招呼与吆喝,也没有人声鼎沸的喧囂
山西“大同刀削面”落户河南开封
孙斌1972年出生于山西大同,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哥哥和二姐都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父母花光了积蓄,全国各地求医,也未能恢复二人的听力。孙斌的童年记忆里,母亲经常愁眉不展,不止一次叮嘱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多关照聋哑的大哥和二姐。”
小时候孙斌不敢带同学到家里玩,怕同学知道他哥哥姐姐是聋哑人笑话他。大哥、二姐虽然身有残疾,但对他这个小弟尤为关爱,有了好吃的总是给他留着。随着年龄增长,耳濡目染,孙斌学会了手语,经常给哥哥姐姐讲述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兄弟姐妹四人一直感情深厚。
2010年,孙斌的二姐嫁到河南开封。一家人到开封探亲,才知道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民风淳朴,都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决定把在老家开了10多年的面馆搬迁到此地。除了想把祖传的面馆生意做大,孙斌还有个更周全的规划:面馆开在二姐家附近,她和大哥能一起来店里搭把手,既可以保证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兄弟姐妹还能长期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让父母安心。
2010年底,经过紧张筹备,孙斌的刀削面馆“大同刀削面”落户开封市鼓楼区。
山西人爱吃面食,孙斌祖上三代都靠做刀削面为生,他家的刀削面在当地是一绝。“想要面好吃,就必须筋道,必须手工和面、削面,卤子也有讲究,这是数十年三代传承下来的。”孙斌说,刀削面对于大同,就好比灌汤包对于开封,是地道的地方美食。北方人喜好面食的口味是相通的,他有信心让自己家祖传的手艺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一次领到工资时,刘志激动得买了一大箱饮料,挨个送到同事手上,兴奋地比画着告诉大伙儿:“我能赚钱啦!”
孙斌的面馆价格实惠,面条新鲜、筋道、可口,开张不到一个月就顾客盈门。因为大哥、二姐经常在店里帮忙,渐渐吸引了一些听障人士来店里用餐。一天,一位聋哑客人吃过饭,打着手势恳切地询问孙斌,他有个朋友也是聋哑人,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能否到面馆来上班。
孙斌听后很受触动,因为自己家有两位聋哑人,他对聋哑人的难处感同身受——他们长期处于无声世界,那种安静足以让人窒息;他们难以被社会认同,那种滋味如陷入深渊。当晚,他和家人商量招收听障员工的事,得到家人一致赞同。
就这样,孙斌招聘了店里第一位聋哑员工——刘志。刘志二十出头,初到店里,面色苍白,眼神都不敢和陌生人对视,十个手指头被自己啃咬得光秃秃的。
孙斌让他从最基础的和面学起,手把手教他和面、揉面、扯面直到削面。刘志学得有模有样,很快就能独立操作,三尺案板成了他的主场。一团十几斤的面,经他一通揉搓,变得软硬适中,然后他左手托着面板,右手拿着专用刀具,自信满满,手起刀落间,一根根面条像泥鳅般落入锅中。
孙斌还留意到,刘志每天早上都会提前来店里拖地板、擦桌子,干活主动又勤快。慢慢地,刘志脸上有了笑容,会主动找大家聊天了。
第一次领到工资时,刘志激动得直搓双手,当即买了一大箱饮料,挨个送到同事手上,兴奋地比画着告诉大伙儿:“我能赚钱啦!”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聋哑人找上门来,寻求工作机会。“如今普通人找工作都不易,更何况残疾人!他们想在社会上生存难上加难。小面馆为他们提供工作,让他们学一门手艺,授人以渔,让他们无论走到哪儿都能自食其力。”怀着这样的初心,孙斌干脆立下规矩,店里只招听障人士。这个规矩一直坚持到现在。
日常,孙斌亦师亦友,给店员们提供家人般的照顾。“这些孩子心里苦,自卑,生活不如意,担心别人看不起。我精通手语,会经常和他们谈心。”新员工刚进来,孙斌会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从最简单的琐事做起。渐渐地,这些孩子一点点打开封闭的自我,变得乐观起来。“新来的员工,我不仅帮助他们学习工作技能,也教他们如何待人接物。相比于普通人,听障人士更敏锐、更细致,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更出色,只要有平等的机会和平台,他们都能做得很好。”说起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店员,孙斌满是自豪。
十多年来,从孙斌的面馆走出去的店员不下20个,有的自己开起了面馆,自立门户;有的通过佩戴设备,学会了开车;甚至有好几个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的青年,在面馆相识、相恋,成功组建了幸福的家庭,过上了温馨和睦的小日子。
“他是一位很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人,十多年来坚持为听障人士提供工作岗位,点燃了残障人士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是这座城市一道暖人的风景。”
孙斌的点滴付出,店员们都记在心里。孙斌每年过生日,都会收到之前和现在的店员们的礼物。一瓶酒、一个小红包、一个小蛋糕,满满都是被惦记的幸福。回忆起这些动容时刻,这位粗犷的山西汉子眼中闪着泪光。
目前,面馆共有员工7人,全部有听力障碍,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25岁。每到饭点儿,他们便会在厨房、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大家配合默契,很多时候相互靠眼神交流就已经心领神会。
李绍春今年36岁,一级听力残疾,来面馆已经3年多了,是店里削面的一把好手。一板面20多斤,能出50多碗面,他一个中午能削三四板面。“这是力气活,更是真功夫!”孙斌由衷地赞叹。李绍春家境贫寒,离异后来面馆工作,3年下来,练就了一手出色的刀削面手艺,现在正在处对象,计划重组家庭。“看他每天乐呵呵的样子,估计不久就能听到他的喜讯。”孙斌咧开嘴笑着,像老大哥说起自己小弟的亲事。
在店里工作了将近5年的周春霞,来自西北农村,没有上过学。她来到店里以后,孙斌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认识汉字和数字,后来又教她学会了手语。周春霞聪明好学,每天见缝插针地用心学习,如今已成长为店里头号凉菜师傅,并负责全店后勤采购工作。“如果不是孙大哥,我这会儿肯定还在大山里刨土,身后还跟着几个泥娃娃。是孙大哥改变了我的命运。”周春霞接受采访时用手语向记者表达对孙斌的感激之情。
许多人好奇,都是聋哑人,他们如何跟顾客无障碍交流?对这个问题,孙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只要心中有爱,就没有任何沟通障碍。”很多客人说就喜欢来这儿,这儿不同于其他食肆的热闹喧腾,踏进大同面馆的大门就感觉安静、祥和,顿时有种被治愈的感觉。大家进来,习惯性降低说话的音量,不由自主地给予所有店员最大的耐心和善意;还有许多回头客,来的次数多了,甚至跟着学会了一些简单手语。
面馆门口的四季菊郁郁葱葱地生长着,花开花谢,一晃12年过去了。孙斌的面馆已是开封当地知名的网红店铺,被媒体多次报道。开封市聋人协会主席鲍冰一直关注着大同面馆,对孙斌更是赞誉有加:“他是一位很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人,十多年来坚持为听障人士提供工作岗位,点燃了残障人士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是这座城市一道暖人的风景。”
但在孙斌看来,小店的维持,更多要归功于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市残联、聋人协会、街道办都对我们店特别关照,经常来看望孩子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还送来了口罩。还有那些老顾客,长期支持我们的生意。”
新冠肺炎疫情对孙斌的生意有一定影响,但在社会各界和广大顾客的关照下,面馆依然能够正常营业。面对困难,孙斌坦言:“我今年50岁了,不求扬名立万,也不求发大财,就希望能为残障人士多做点儿实事。等条件允许了,我打算开第二家面馆,到时候还是只招聋哑人。”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