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角色游戏观察
2022-07-04贝颖
贝颖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这样的发展机会。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某个角色,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社会生活情景的活动,常常带有一定的主题情景,如商店、医院、娃娃家等。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因为在角色游戏中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角色游戏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与同伴交往增强自我意识;通过扮演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生活,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幼儿发展为本,从儿童视角走进游戏、走进幼儿,基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对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观察,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自主、快乐地游戏。
男孩扮演奶奶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性别意识和角色分辨能力的重要时期。角色游戏有助于幼儿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形成科学的性别意识。在成人眼里,女孩扮演爸爸等男性角色,男孩扮演妈妈等女性角色是不合常理的。因为一般都是男孩扮演爸爸、爷爷等男性角色,女孩扮演妈妈、奶奶等女性角色,这是成人眼里合乎常理的性别角色分配。然而站在儿童视角,在角色游戏中,女孩扮演爸爸等男性角色,男孩扮演妈妈等女性角色是不是就一定不行呢?
【游戏场景】在娃娃家游戏中,女孩扮演的妈妈和男孩扮演的奶奶在路上相遇。妈妈(女孩)很自然地对奶奶(男孩)说:“我们一起去买东西好吗?”奶奶(男孩)兴奋地点了点头,笑眯眯地说:“好啊!”于是,妈妈(女孩)和奶奶(男孩)来到了小吃店,奶奶(男孩)指了指小笼包,拿出银行卡付钱,购买了小笼包。奶奶(男孩)问妈妈(女孩):“我们再去买个冰淇淋好吗?”于是,妈妈(女孩)和奶奶(男孩)又一起来到商店买了冰淇淋回家。回家路上,只见妈妈(女孩)推着婴儿车,之后又将车内的婴儿轻轻抱起,慢慢走路回到娃娃家,妈妈(女孩)还对着奶奶(男孩)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继续哄婴儿睡觉。奶奶(男孩)看到后点了点头,也轻手轻脚地回到了娃娃家,并准备开始做饭。此时,妈妈(女孩)摇晃着婴儿车,轻拍着婴儿,哄婴儿睡觉。
【分析】从游戏场景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孩与女孩在角色游戏中自由地扮演着某一人物角色,男孩扮演的奶奶与女孩扮演的妈妈一起“購物”“哄婴儿睡觉”。这些游戏情节发展有序,行为之间、情节之间有一定联系,不是割裂开的。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积极投入,参与度较高。男孩扮演的奶奶与女孩扮演的妈妈之间虽然言语不多,但是眼神交流默契,游戏开展得很顺利。然而,游戏中男孩扮演奶奶与其性别不符,这样的游戏究竟“行”还是“不行”?教师是否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呢?
研究表明,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例如,扮演妈妈的女孩听到婴儿哭泣时,意识到自己是妈妈,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停止哭泣,并调动大脑中有关妈妈的记忆,模仿妈妈抚慰自己的样子,抱抱他,给他唱歌等。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将妈妈的角色通过自身模仿存入大脑,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在游戏结束后,通过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以及与幼儿的交流,教师了解到了幼儿真实的想法。扮演奶奶的男孩表示自己想给娃娃做饭和买东西,因为家中的奶奶就是这样照顾自己的,所以自己就扮演奶奶了。可见,游戏中男孩扮演了与其性别不符的角色只是幼儿社会认知的一种表现,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再现,并没有阻碍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只有基于儿童视角观察幼儿的游戏,才能正确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理解幼儿的想法,并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
针对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性别分配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将幼儿拉回到成人眼中的正确轨道,而应当耐心观察,从幼儿的游戏行为中读懂幼儿,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真实想法。有些教师担心:“如果那名男孩长期扮演奶奶等女性角色怎么办?”其实很简单,教师可以从观察和解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入手,发现幼儿的游戏初衷,了解幼儿游戏背后的真实想法,判断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知水平,从而为日后教师的支持与引导提供有效依据。
“着火啦”
前段时间,我园开展了消防演练活动,师幼共同模拟火灾发生后的情景,学习火灾来临时的应对方法,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没过多久,在一次角色游戏中,班里一个男孩带头玩起了“着火”游戏,并将娃娃家“着火”的游戏情节扩展到所有区域。听到“着火啦”,大家纷纷撤离原来的游戏区域。在成人眼里,“着火”这一游戏情节频繁出现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常常会让教师担心“着火”的游戏情节变成现实,所以当男孩兴致盎然地玩“着火”游戏时,教师在思考这一游戏情节真的合适吗?可是,每次玩“着火”游戏时,幼儿都很开心,他们无论正在扮演谁,无论在做什么,只要听到“着火啦”,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跑到娃娃家外面蹲下来,如同消防演习一样,开心地玩着“着火”游戏。想象中的担忧和幼儿游戏中的快乐,让教师忍不住困惑,频繁开展“着火”的游戏到底行不行?
【游戏场景】娃娃家的“爸爸”对着“家人们”大声喊道:“着火啦!”“家人们”听到叫喊声纷纷用手捂住口鼻开始撤离,并跟着喊“着火啦”。
教师好奇地问道:“哪里‘着火啦?”男孩指了指“煤气灶”,说:“这里呀!”教师应答道:“哦,是锅里的水烧干了吧!”男孩点了点头。
第二、第三天,活动室里不出意外地又“着火”了。这一次,教师并未急着询问“哪里‘着火啦”,而是拿出一块积木按了几下,说:“喂,是119吗?娃娃家着火了,有没有消防员能来灭火啊?”“什么?消防员不够?那有没有人来当消防员,救救娃娃家的宝贝啊?”教师话音刚落,好几个幼儿冲了过来,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
安安说:“消防员要穿橙色的衣服。”
皮皮说:“来不及了,我去拿水龙头。”
于是,那天的“着火”游戏顺利演变为“灭火”游戏,幼儿不断地重复着“着火”“灭火”的游戏,乐此不疲。
【分析】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主题受社会经验局限的影响,还不能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大多局限于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情景。“着火”是成人不愿面对或提起的事,但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发现,他们并不避讳,相反还接二连三地玩“着火”游戏,乐此不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着火”游戏来源于幼儿园的消防演练活动,幼儿对“着火”等情节有一定认知经验,加之小班幼儿善于模仿、喜欢重复,所以对“着火”游戏乐此不疲。基于儿童立场,教师不必纠结“着火”的游戏情节是否合适,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关注幼儿的游戏,思考游戏情节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着火”游戏是幼儿生活情景的再现,有利于幼儿习得“着火”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在游戏中,通过幼儿指着厨房叫“着火啦”不难发现,幼儿对“着火”的情节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充满着丰富的想象,他们想象着厨房“着火”的情景,学习用湿毛巾捂住嘴巴,蹲着身体离开娃娃家。可见,习得熟练的逃生经验是該游戏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同时,游戏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也促进幼儿拓展了主题游戏经验。当发现幼儿接二连三地玩“着火”游戏时,教师适时参与游戏,结合游戏主题“拨打119”,并让幼儿扮演消防员,帮助幼儿重温发生火灾该怎么办的消防演练场景,通过制造问题,增加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拓展游戏情节,丰富幼儿的消防经验。
另外,重复性行为是幼儿游戏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如反复做同一个动作,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这种重复现象反映了幼儿的一种自发性练习。任何一种活动,只要幼儿还在重复,就表明这个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来说还具有价值,因为每一次重复都可能会有新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站在幼儿的角度,仔细观察,支持幼儿的游戏,引导幼儿在不断重复中逐步提升游戏水平,发挥角色游戏的价值,助推幼儿的成长。
“快来看病哦”
在传统观念里,“快来看病哦”“谁来看病啊”等话语不会频繁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但在角色游戏观察中,教师发现医院里的“医生”遇到没人来医院看病的情况时,就会大声叫嚷“快来看病哦”“谁有病吗?快来看啊”,以此来寻找“病人”看病。在成人眼里看似不合理的游戏言语,在幼儿的游戏中频繁出现合适吗?基于儿童立场,教师该如何应对呢?
【游戏场景】在今天的角色游戏中,医院显得有些冷清,医院里除了配药医生和挂号医生外,没有一个病人来看病。面对这种情况,扮演医生的梓恬突然大声叫嚷着:“快来看病哦!”“谁生病啦?”“你要打针吗?”一时间,“快来看病哦”的声音充满了整个医院。班里其他幼儿听见这个声音,都来医院看病了,医院里一下子挤满了人,大家排起了长队……
【分析】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往往喜欢重复同一个动作,如扮演医生的幼儿会不停地给“病人”打针。这些现象的一个总体特点便是角色少,游戏内容简单。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幼儿因为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感知和认识成人活动的全过程,只对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景产生注意并加以模仿。即使到了小班后期,游戏内容虽有所增加,但从活动形式上看都是不连贯的、分散的。
在成人眼里,医院是个需要保持安静的地方,但幼儿却用成人意想不到的叫嚷方式来吸引“病人”看病,这在成人眼里是不合常理的事。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此阶段的幼儿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当医院没有“病人”来看病时,他们用最直接的叫嚷方式来有效解决问题。其实,在游戏中小班幼儿为了吸引同伴参与活动,叫嚷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公交车司机发现没有乘客时会叫嚷“快来乘车哦”,小舞台没有观众观看表演时会叫嚷“快来观看表演哦”。对于幼儿的叫嚷现象,从幼儿视角来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交往行为,是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表现。幼儿通过叫嚷来吸引同伴,从而更好地开展游戏,在交往中发展游戏情节。
从看似不合理的游戏言语到看似不合理的游戏情节,其实反映的往往是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过程。教师不必担心幼儿的游戏是否合乎常理,而应当静下心来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水平,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满足游戏中幼儿的发展需求,从看似不合理的游戏情节中识别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师只有基于儿童立场,才能让幼儿自主、快乐地开展游戏。同时,教师应当肯定幼儿的游戏精神,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