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出场艺术

2022-07-04郑书玉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二嫂层层出场

郑书玉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可以从人物出场艺术等角度去欣赏小说这种文体。好的出场能够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态,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也有助于揭示主题。小说人物出场艺术可以分为哪些类型?每种类型还可以怎样细分?每种出场艺术适用于哪类人物?这是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在阅读小说中出现的困惑。而鲁迅先生的小说刚好非常注重人物的出场艺术。基于此,笔者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例,详细阐述小说的人物出场艺术。

一、直接出场艺术

小说中有些人物是直接出场。在直接出场中,常见的出场艺术是绘形出场艺术和绘声出场艺术。

(一)状貌取人——绘形出场艺术

绘形出场艺术也称为“画像艺术”,即作者向读者描绘小说人物的肖像,包括外貌、身材、穿着打扮、神态等。绘形出场艺术可以烘托人物的精神状态,设置悬念,为小说渲染气氛。

例如,在《祝福》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出场就使用了绘形出场艺术。鲁迅先生详细描绘了祥林嫂的头发、脸色、眼睛。头发已经从花白变成了全白,暗示祥林嫂有很重的思想负担。祥林嫂的脸形瘦削,并且黄中带黑,暗示她的生活过得很不如意。祥林嫂的眼睛连悲哀的神色都没有了,暗示祥林嫂对人生陷入了绝望。祥林嫂的出场为小说设置了悬念:祥林嫂为何变成了一个活死人?她的肉体和精神曾经被哪些人摧残?祥林嫂究竟承担了什么精神负担?祥林嫂为何对人生陷入了绝望?此外,祥林嫂的出场也渲染了沉重忧郁的气氛。

(二)先声夺人——绘声出场艺术

绘声出场艺术也称为“先声夺人艺术”,即先出现小说人物的声音,然后再出现小说人物。绘声出场艺术适用于主要人物,也适用于次要人物;绘声出场艺术适用于正面人物,也适用于反面人物。然而,绘声出场艺术主要适用于个性张扬的人物。因为个性温和的人物,是不会先出现声音再出现其人的。绘声出场艺术可以烘托人物张扬的性格,烘托人物的身份地位,暗示主题。

例如,在《故乡》中,鲁迅先生对杨二嫂的出场就使用了绘声出场艺术。“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种尖利怪声,烘托了杨二嫂泼辣的性格,烘托了杨二嫂小商人的身份,暗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病态。杨二嫂的嘴唇原来没有这么薄,现在也变得刻薄利舌。杨二嫂原来是个安静端庄的美人,现在竟然变成一个粗鲁泼辣贪小便宜的妇人,这也暗示故乡的衰败和当时中国社会的病态。如果生活过得好,又有谁不想做安静端庄的美人?正是因为生活艰难,才把杨二嫂变成了粗鲁泼辣贪小便宜的妇人。杨二嫂既有可恨之处,也有可怜之处。杨二嫂发出这样的怪声,也是为了凸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至于“我”贵人眼高,方便自己贪小便宜。

二、間接出场艺术

小说中有些人物并非直接出场,而是间接出场。在间接出场中,常见的出场艺术是层层渲染出场艺术和虚实出场艺术。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层层渲染出场艺术

层层渲染出场艺术就是在小说人物正式出场之前,层层渲染,最后才慢慢登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层层渲染出场艺术主要适用于小说主要人物的出场,不太适用于次要人物的出场。因为层层渲染出场艺术要花费大量的篇幅,比较适合主要人物的出场,适合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身份地位。如果小说次要人物也适用层层渲染出场艺术,难免会喧宾夺主。

例如,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出场就使用了层层渲染出场艺术。在孔乙己出场之前,作者先是交代了鲁镇酒店的格局,交代了短衣帮和长衫客的不同,交代了社会环境,把孔乙己置于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此外,“我”还交代了酒店的单调、无聊、压抑,指出只有孔乙己的到来,才可以让“我”笑几声。这就为小说设置了悬念:孔乙己是什么大人物?为什么只有他到来,“我”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也是作者对孔乙己出场的渲染。这句话暗示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以及人生悲剧。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没有什么身份地位,说明孔乙己和短衣帮是一个档次。而穿着长衫,说明孔乙己认为自己属于知识分子,属于有地位的人,暗示了孔乙己的自命清高,暗示了孔乙己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暗示了孔乙己被封建科举思想毒害。而“唯一的人”,则暗示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在孔乙己看来,他是穿长衫的,他觉得自己属于长衫客,可是长衫客认为他贫穷潦倒,并不承认他的身份地位。同时,虽然孔乙己也是站着喝酒,属于贫穷潦倒的那一类人,可是他又穿着长衫,放不下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和面子,所以短衣帮也不承认他。所以孔乙己就成了鲁镇的异类,成为了唯一的一类人。

因此,孔乙己就成为了所有人嘲笑的对象,暗示了孔乙己不被主流社会承认,暗示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

(二)美好的回忆与残酷的现实——虚实出场艺术

所谓虚实出场艺术,就是在人物出场前先由次要人物提起他,然后引起主人公对他的回忆,最后人物才出场。回忆中的人物通常是美好的,是为了与现实中的人物形成对比,进而让读者思考人物变化的原因,揭示主题。

例如,在《故乡》中,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出场就使用了虚实出场艺术。母亲提起了闰土,然后引起“我”对闰土的美好回忆,回忆中的闰土是英雄了得、可爱、博学多才的,与“我”没有隔阂;而现实中的闰土却是贫困潦倒、凄苦、有等级观念的,与“我”存在隔阂,信奉鬼神。闰土的变化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病态。

人物出场是一种艺术,作者往往非常注重。读者把握了人物的出场艺术,可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有利于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猜你喜欢

二嫂层层出场
层层深入写“端午粽”
层层批示≠层层落实
层层请示≠层层重视
还没出场,就已出局
女人味,层层绽放
闻香抢钱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闻香抢钱
瞒天过海
店里不知身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