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策略
2022-07-04王瑶
王瑶
摘要: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好多家长对幼小衔接开始重视。幼小衔接作为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必要过渡阶段,它对于幼儿从情感、作息、意识、习惯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衔接与过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相连,但两者的教学方式相差甚远。“双减”背景下应如何指导家长有效做好孩子们的幼小衔接,助力孩子顺利过渡,做到幼小衔接“到位”而不“越位”,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双减”政策;幼小衔接;家园共育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兒园面对的一个大难题,近年来幼小衔接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家长们的关注。《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2021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更是为幼儿园有效开展幼小衔接指明了方向,现就我园幼小衔接家园共育“梳理与衔接”的策略作以下阐述:
一、梳理:让幼小衔接更适宜
一理家长困惑:面对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家长总是怀着忐忑、焦虑的心情。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对幼儿的幼小衔接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理念对幼小衔接过渡效果起到直接作用。
二理儿童本位:要明确儿童自身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了解孩子们对于幼小衔接的感受、看法,让幼儿通过拍照、地图绘本制作、访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三理幼儿园理念:幼儿园要积极鼓励家长科学做好多维度衔接,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做好能力衔接。作为教育者,还要看见幼小衔接对幼儿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转换;看见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关键经验,开展生活化、游戏化的准备;看见每个幼儿的特质与需求,支持其主动成长;做好幼小衔接准备,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衔接:让幼小衔接更科学
幼小科学衔接,要支持儿童做好五个方面的科学衔接,共同建立友好的幼小衔接生态,完善幼小衔接教育和服务体系。
(一)情感衔接——家园共育,激发向往之情
大班孩子们在进入小学前,既有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兴奋,又有对入小学后各种不适应的担心和恐惧,家长和老师要注意保护和引导儿童的前一种心理,让孩子在兴奋与期待中开启小学生活。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变化,和孩子一起以满腔热情迎接他们的新生活。
比如,家长陪同孩子前去挑选上学所需的文具,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幼儿园可开展“争当小班长”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其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幸福;还可以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结伴带孩子到校园去转一转,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
除了孩子们的情感衔接外,也要给家长一个情感衔接的过程,家长对学校的情感衔接更像是一条“暗线”,融入学校的各项幼小衔接措施里。我园通过邀请小学老师进校园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来缓解家长的过分焦虑;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园地”等方式让家长树立科学入学观,促进家园教育、同频共振。
(二)作息衔接——家园共育,增强时间观念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园的时间相对宽松,而小学生在到校时间上则有具体的规定;在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上的安排也存在不同,比如大班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一般在25~30分钟左右,而小学的课堂以45分钟为一堂集体教学活动时间;除此之外,幼儿园还要保证孩子们充足的午休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小学可能就没有午休环节的安排。种种作息的差异必然会让孩子们形成诸多的不适应,因此家园要提早做好沟通,在作息时间上做适当的调整。
1.按时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节奏,幼儿园在大班第二学期对孩子们的入园时间会做调整,通过引导他们对照教室内的钟表时间,做好评价记录,评选出“时间小达人”。通过活动的开展及家园的共同坚持,让孩子们逐渐形成时间观念。
2.减少睡眠时间,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为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作息,可以适当减少孩子们的午睡时间,并利用减下来的时间组织安静的区域活动,开展棋类游戏、自主阅读等操作性的活动,让孩子们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地进行各类活动。
(三)意识衔接——家园共育,培养多元意识
幼儿心理学表明,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入园初期我们就有意识地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让幼儿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安排自己在园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
我园通过值日生的形式安排任务,让幼儿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引导幼儿变被动完成为主动完成。同时还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一些亲子小任务,让幼儿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责任感相对之前有了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同伴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在任务质量上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四)习惯衔接——家园共育,养成良好习惯
《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和表达能力,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幼儿交流。因此,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多用鼓励的方式:要及时发现孩子在倾听方面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肯定和表扬是我们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老师、家长应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适时、巧妙地对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进行肯定,从而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如“你听得很仔细,所以能又快又准确地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等。
2.利用游戏的方式: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可利用各种倾听游戏活动来锻炼幼儿的倾听能力。如:“小小录音机”游戏要求孩子听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而“传话法”则可以检验孩子是否在仔细倾听,可以让孩子听一段话或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倾听,过后说出大概内容;还可以和孩子玩有趣的传话游戏等,从而引导幼儿积极倾听,正确掌握内容。
3.通过阅读的方式:通过阅读活动来提高幼儿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家庭中开展亲子共读、绘本表演等,在班级和家庭中创设温馨的阅读环境,将听、说、读等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4.亲子趣事速递方式:每天在家利用一点空余时间,请幼儿向家长讲述一个小新闻或者是幼儿园发生的趣事,意图在于引起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通过长期坚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为孩子入学后能主动完成任务做好前期准备。
(五)行为衔接——家园共育,提升安全意识
走进小学,孩子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园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简单的自我保护技能与安全常识。幼儿园会定期安排专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平时的随机教育就更不少。另外,家长还要重视培养幼儿对自身的保护意识,利用绘本、案例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保护的方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双减”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应共同支撑孩子成长,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看清孩子的特点,把准时代的脉搏,共寻适当的教育路径,助力孩子成长。家园积极携手,做孩子教育道路上最给力的合伙人,从幼儿入学之始,为其踏上漫漫人生长路开启正确的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