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激疑
2022-07-04连桂华
连桂华
在学科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疑问,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选择,教学中之所以如此重视激疑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遇到疑问,那就可以形成更强的学习动力。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学当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学贵有疑。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教学中对学生激疑是有依据的,通常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认知要想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在学生的认知平衡被打破之后,学生更容易形成学习动机,以让自己的认知达到新的平衡。很显然,打破学生认知平衡最好的工具就是疑问。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写作的实施等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些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应有的疑问。本文就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之下,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激疑。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激疑的策略
有效的行动都是讲究策略的,在追求有效教学的时候,当然也是应当讲究策略的。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激疑而言,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应当表现在教师自身的激疑意识培养上,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以寻找激疑的契机上,也表现在激疑实施之后对教学效果的判断与把握上。
具体来说,教师自身的激疑意识是成功实施激疑的前提。有一些教师在教学当中喜欢“满堂灌”,这种教学理念与行为已经受到持续的批评,于是在那些课堂上又看到了教师开始“满堂问”,这种漫无目的的、毫无指向性的提问,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教学价值。说到底这都是激疑意识缺乏的结果。一个真正具有激疑意识的教师,应当知道面对哪些教学内容去设置疑问。其实根据上面的分析,一个很好的判断依据就是:如果一个疑问能够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那这里就是设置疑问的环节……多对具有这种特征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往往就可以对教师的激疑意识产生培养与巩固作用。
对于激疑契机的把握,关键在于观察并判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只看学生学习过程的表面,也就是说不要以为学生听得顺利,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频频点头,就以为学生处处听懂了。实际上很多问题可能隐藏在平静的水面之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与障碍,然后结合相对应内容去设计问题并提出问题,尤其是能够激发学生自己形成问题,这就是课堂激疑的契机把握能力的体现。
对于课堂激疑的评价,最根本的一点是带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去看待学生产生的疑问,是否具有促进学生自身建构语文知识的价值,是否具有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价值。无论答案是“是”还是“否”,都值得教师去认真研究:如果是“是”,那就要判断其中存在的逻辑是什么;如果是“否”,那就要判断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哪里。
事实证明,只要在实施课堂激疑的时候,能够紧紧抓住上述环节,那就能够确保激疑的过程遵循有效策略的需要,从而保证后续的教学是有效的。
二、用有效的激疑驱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当教学研究的目光投到课堂教学上来,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的,思考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激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课堂激疑与核心素养落地之间,寻找到一条符合逻辑的教学关系。很显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寻找这样的关系,离不开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关注,是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教学案例对于教师而言,是最丰富的研究资源,也是最常见的研究载体。任何一个认真设计并且有所期待的课堂教学,都可以成为这样的教学案例。比如说这里来看一个例子。
在《时间的脚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度阅读,且形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当中有一个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那就是在研读课文后,有一个学生将目光放到了课文一开始所引用的,高士其《时间伯伯》的“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这样一段文字。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学生对这样的形式还是有疑问的,因为在其他的绝大多数课文当中,很少在课文一开始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引用。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课文一开始要引用这样一段文字呢?就是因为其说的也是“时间”吗?
对于这个问题,可喜的是絕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尽管这段文字当中也提到了时间,但是引用的价值却不在于这个词语,而在于后面三句话的内容。于是学生又有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说时间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为什么说时间从不犹豫自己的脚步?为什么说时间走过了历史的每一个时代?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并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学生认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其他任何因素都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发生变化,唯独时间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时间总是最公正的,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前进着,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是在具体的时间当中发生的……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高士其作为一个科普作家,用这种很具有人文性的文字来描述时间,既写出了时间所具有的客观特征,又饱含着满满的人文深情。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发现,当学生开始深度阅读课文的时候,就是他们产生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做的是珍视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并且给出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越来越深刻,很多语文学科的知识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就可以在这一过程当中得到体现。实际上从上面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高士其的判断,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生在表现出很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很好地涵养了自己的文化理解,这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表现出来的也是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些不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吗?
三、利用激疑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内在机制研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疑问,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疑问。哪怕是最朴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也是学生的问题,当教师用自己的激疑意识去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那语文教学就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激疑也就能够成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驱动力。
带着教学研究的视角去研究这一现象,可以发现激疑之所以能够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其中是存在着一些内在的机制的。笔者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旦出现了疑问,那么凭着初中学生的认知需要(实际上也就是获得认知平衡的需要),他们一定会下意识地问一个为什么,也一定会有解决问题的动机。这个时候只要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有一个空间去面对自己的疑问,去分析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那么这样的过程就会促使学生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度研究,而只要深入研究发生了,那么无论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就有了很大的可能性。
所以说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努力激疑,要用激疑去打开学生学习的空间,去帮助学生赢得一个自主性更强、效率更高的知识建构与核心素养培育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