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沉淀在生命中的时光

2022-07-04罗山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室中学校园

罗山河

母校是皖北古城一所百年老校,位于涡河北岸一条沿河长街上。学校建于上世纪初,校门右边有一座教堂,据说学校的创建和这所教堂有关。从校南门进去,可以看到一组师生群像,捧着书本目视前方,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校园里常见的景观,还起到影壁的作用。校园布局有序。塑像左右分出两条路,两条路中间狭长区域是贯穿校园南北的一条中轴。在这个中轴上依次分布着塑像、花园(花园外侧靠路边各有一排报栏)、图书馆、两个标准篮球场,最北端是红楼,也是校领导办公的地方。在篮球场和红楼之间还有一个花园,林木掩映之下,花园里有凉亭和假山。中轴的西侧是学生食堂和教师生活区,东侧是几排平房,那是我们的教室,还有大操场和学生宿舍。

梧桐树

教室前后和甬道两旁有成排的法桐树,是建校之初植下的。泡桐和杨树是皖北最常见的树种,而有着高大法桐的母校校园就有了一片独特的风景。这些法桐好久没经过什么修剪,完全是自然状态生长,树干粗壮,有的要两人合抱,枝叶繁茂,有二三十米高。

春天,枝头毛茸茸的叶芽,一天天舒展开来,在阳光下,一片片透着鹅黄,带着金边的剪影在春风中摇曳。树荫日渐浓郁,到夏天就成了我们天然的遮阳棚,下课铃一响,大家奔出教室,日光斑驳,树荫下,教室间充满了笑闹声。一叶知秋,法桐叶飘落,秋天就来了。拾捡起来,比我们的手掌还要大,小的可以做书签。但干透之后颜色会从金黄变成灰褐,而且脆,不像银杏叶书签耐用。这个时节对于值日生来说,要把落叶处理干净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落叶好像专门跟大家开玩笑,总在刚扫过的地方再悄悄飘落几片,要看看我们气恼又无奈的样子。

树叶落尽,梧桐球果悬挂在枝头,像一串串风铃。法桐又名悬铃木,大概是缘于此吧。三十年前,每到冬天都会有几场雪,有时一下就是两三天。道路上屋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雪中的校园如同童话世界。如果正逢期末考试,白雪簌簌而下,与教室里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相映成趣,整个校园一片静谧。偶尔几颗附着雪的梧桐果掉落在屋顶上、雪地中,发出噗噗的声音。那时虽然没有羽绒服,但感觉不到冬日的冷。第一个在雪地上留下脚印是同学们下课后争先恐后的乐事,伴随着咯吱咯吱的声音、横飞的雪球、你追我躲的身影,欢声笑语打破了冬日的寂静,整个校园热闹起来。这么好的雪,不打一场雪仗,真是太可惜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村娃,能在这样的校园中度过自己的中学时光是幸运而美好的。而我人生轨迹的改变要从小学五年级说起。

改变

小学毕业被镇中学录取,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的我,暑假就想到镇中看看,那将是我度过中学时光的地方啊。到了之后,我大失所望。学校只比我们村小多两排教室罢了,环境残破,了无生气。现在想来,假期里没有学生时的校园多是如此吧。要在这里度过我的中学时代吗?回到家后,我向父母提出要复读,考城里最好的中学。这就需要父母出面请城里的舅舅帮忙。对于老实本分的父母来说,农活的辛苦他们不怕,求人办事却让他们为难。好在在此之前我的表兄弟在舅舅帮助下在城里读了书。舅舅家有五个孩子,再加上我们表兄弟三个和舅妈亲戚的孩子,他们的小院就成了小型的寄宿学校。我们几个农村来的孩子住在院子西侧的一间平房里,那是舅舅唯一的儿子的房间,因为他参军入伍,这间房就成了我们的宿舍。成年后自己有了家庭,想想那时舅舅一家真不容易,舅舅舅妈的心胸也非一般人所能及。那时城里和乡下是两个世界,而他们的包容和善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除了他们的子女之外,那个小院还先后走出了七八个大学生。

在城里的小学复读一年之后,我如愿考上了县一中,在那里度过了我六年的中学时光。

校训

刚入学不久,一次在阶梯教室听报告,看到左右两边墙上挂着四张条幅,每张条幅上各有一个一人高的大字:“勤”“恒”“细”“严”。那时不懂书法,也不知道是什么字体,就觉得很有气势,很有力量。同学说这就是我们的校训。看了落款,竟然是教我们地理的曹老师写的。都说字如其人,用来形容曹老师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曹老师可能是教过我的最黑的老师,方脸黝黑,头发短黑,声音洪亮,不苟言笑。自从知道那四个大字是曹老师写的,自然对他又多了几分敬佩。地理不是中考科目,大家其实也不太重视,觉得只要考前背一背,考得也不会差。记得一次课上,曹老师以我们家乡“亳州”这个地名举例,说很多人看到这两个字就脱口而出读成“毫州”,“亳(bó)”和“毫”明显是两个字,为什么会读错呢?没看清楚是最常见的理由。为什么看不清楚呢?是呀,为什么看不清呢?曹老师的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还说,地理中有很多生僻的字词和地名,我们一定要看仔细。即使是一个常见的字,也不能想当然,比如安徽“六(l&)安”,就不能读成“六(li&)安”,为什么?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后来我知道这里不仅有古代“六”与“陆”通假的问题,还有约定俗成以及“名从主人”的原则……原以为只要读读背背的地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记得去年有位央视播音员把我的家乡读成“毫州”,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就想起了黑黑的不苟言笑的曹老师,想起他写的那四个字:“勤、恒、细、严”。

一张报纸

中学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中午两个小时的午餐和午休时间,就变成了放松的最好时机。

在食堂打好饭,可以端着饭盒到图书馆前报纸栏,边吃边看报,这是我中学时期的生活习惯之一。初三开学不久,我在报栏里《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通讯报道《两个人的学校》,写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四川巫山县山区徐尚大、刘达平夫妇,他们抱着“让以后的山里人都有文化”的朴素愿望,投身山乡教育的感人事迹。为了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建设新校舍,丈夫徐尚大在工作之余每天一趟二十多里山路,肩挑背扛运煤挣工钱,妻子刘达平靠着刺绣的手艺,每晚绣枕套挣钱。他们花了七八年时间,攒钱备齐了建造新学校的木材砂石等物料。由于夫妻两个忙于教学和学校筹建工作,他们的一个儿子因生病沒有得到及时医治而夭折。他们几乎奉献全部家产和十年时间,还欠了4000元的债,成了全村最穷的一户,终于建起了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平整出一块200多平方米的操场,建成了一所像样的山区学校。

已记不起当时的天气风景,只记得当时被这两个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迹深深感动,流着泪把这篇报道读完的。第二天还重读了一次,并且记在了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感受。我感动于他们坚韧执着的信念,感动于他们对教育深沉质朴的爱。他们不会想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少年,会因为他们的故事而在心中埋下立志从教的种子。

我忘不了他们,是因为他们是那种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人。在别人看来,他们的行为可能难以理解,但我总被他们吸引,尽管我达不到他们的精神高度,成为他们那样纯粹的人。

今年是我走上教师岗位的第22年,从教的过程中,也曾因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动摇过,但每每想到徐尚大刘达平夫妇,我就想还有什么情况比他们当时面对的更艰难呢?

一堂作文课

“静观万物皆自得”,这是高二时邵明德老师出的作文题目。邵老师的名字取自《大学》里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后来知道的。邵老师教我们时五十多岁,背有点驼,头发稀疏,白皙文弱。夏天喜欢穿浅色衬衫,春秋季常穿蓝色中山装。铃响进教室,从来不拖堂;脚步很轻,悄然来去。讲课时声音不大,而且平缓,两手撑着讲台,目光总是穿过那间小小的教室,望向远方,给人孤傲清高的感觉。同学们上他的课都很安静。

那节课是作文课,邵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静观万物皆自得”,请大家思考审题。同学们反应不热烈,邵老师就望着天花板,自顾自地讲起来,反正他讲得很投入,同学们也听得很认真,教室里只有他不急不缓的讲课声和同学们记笔记的聲音。突然,“啪”的一声,第一排一个同学的笔掉在地上。教室的桌椅是连排的,那个女同学要想捡回那只笔,必须绕出去,再绕回来,很费事,那个同学有些窘迫。就在这时,邵老师边讲边走下讲台,弯下身子,捡起那只笔,轻轻地放在那个同学的手边,又踱回讲台,继续讲课,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虽然邵老师还是望着远方讲课,但他并不是“目中无人”。

当年邵老师课堂上那不经意的一捡,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参加高考时的作文题目已经不记得了,但“静观万物皆自得”这个题目至今没有忘记。

时光倏忽而过,离开母校快三十年了,当年的老师已垂垂老矣。随着城市的发展,母校不断改造扩建,校园里的梧桐在几次改建中砍伐殆尽,换上了新的树种;阶梯教室里挂着的曹老师书写的“勤”“恒”“细”“严”的条幅,已不见踪影,也许收藏在校史馆了吧。图书馆前的报纸栏已经拆除,植上了花草。关于中学生活,很多已无从追忆,而有些情景依然清晰,并永远镌刻在我的青春时光里,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教室中学校园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在多解中学创新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