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地区2020年“5·6”冰雹过程的双偏振产品特征分析*

2022-07-04卢芸芸焦志敏

海峡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降雹低值偏振

卢芸芸 焦志敏 倪 悦

(1.龙岩市新罗区气象局,福建 龙岩 364030;2.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 100081;3.龙岩市气象局,福建 龙岩 364099)

0 引言

大范围降雹是影响福建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直径超过20mm的大冰雹,空间尺度小、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发展演变迅速,是短临天气预报的难点。天气雷达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是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随着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双偏振天气雷达的发展和应用,有关冰雹回波的研究陆续开展。Seliga等[1]首先提出双线偏振雷达的设想,通过同时探测水平和垂直偏振雷达波的反射率因子,可以分析雨滴谱的分布,提高降水测量的精度。Aydin等[2]利用雨滴与冰雹在大小和形状方面的差异,使用反射率因子Zh和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对冰雹进行识别。Kumjian 等[3]研究表明,ZDR柱与对流风暴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有关,在上升气流和后侧下沉气流(Rear-Flank-DownDRaft,RFD) 存在ZDR柱、差分相移率KDP柱和相关系数CC环。Snyder等[4]发现,ZDR柱的伸展高度与最强上升气流有关,上升气流的强弱又与冰雹的生长潜力相关,ZDR柱高度的变化要早于最大上升气流强度的变化。Zrnic[5]发现了大冰雹在雷达回波中的三体散射现象(Three Body Scatter Signature,TBSS)。陈秋萍等[6]研究表明,TBSS是大冰雹形成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双偏振雷达的逐步升级,双偏振雷达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诸多进展。刘黎平等[7]发现ZDR是判断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粒子相态的重要指标之一。王洪等[8]研究表明,大雹粒子的翻滚使冰雹区水平反射率因子高、ZDR低,雨和冰晶粒子的混合导致CC下降,KDP观测对冰雹不敏感。潘佳文等[8]利用厦门 S 波段双偏振雷达分析了一次导致大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结果表明:相较于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出现的反射率因子特征,ZDR柱等偏振特征可指示冰雹云的物理和动力结构,并对冰雹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示性。但前期工作主要集中在X波段和C波段双偏振雷达。由于S波段雷达对于冰雹有着更好的观测效果,并在实际业务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开展基于S波段双偏振雷达对冰雹的观测研究十分必要。

2016年,厦门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为双线偏振天气雷达,升级后收集到了2020年5月6日冰雹过程完整的观测数据,且直径20~50mm的冰雹个例几乎都出现在该雷达站半径150km的观测范围内。因此,本文对出现在漳州地区直径20mm以上的冰雹强风暴个例及其演变过程,尤其是风暴发展前期的S波段双偏振参数(ZDR、KDP、CC等)进行分析,以探寻其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指示意义。

1 天气实况和形势分析

受低层切变影响,2020年5月6日,我省中南部沿海和内陆局部出现集中降雹,冰雹直径普遍在5~20mm,最大30~50mm。此次冰雹过程具有如下特点:①5月大范围降雹前所未见。自19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福建省出现较大范围的降雹过程几乎都出现在3~4月,而本次过程发生在5月,属历史罕见;②单日降雹范围最广。除宁德、平潭外,其余8个地市共35个县(市、区)出现冰雹;③少雹区出现集中降雹。福建降雹的空间分布特点为中北部多、南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内陆多、沿海少,而本次过程降雹集中在中南部沿海和内陆局部,少雹区出现集中降雹,极为罕见。

从500hPa和850hPa的中尺度分析(图1)可知,6日08时福建受500hPa高空槽前西南偏西气流影响,在闽南地区500hPa和850hPa高度上同时存在两支西风急流,850hPa有西南风的风速辐合,500hPa干舌和850hPa湿舌在闽西南地区重叠。500hPa在长江流域以南有一温度槽,850hPa在华南沿海一带有一温度脊。温度槽的南端与温度脊的北端在闽南地区重叠。6日20时高空槽东移靠近福建,500hPa西风急流维持,而850hPa急流强度有所减弱,850hPa湿度仍较大,但500hPa干区西退变小,500hPa温度槽和850hPa温度脊已减弱,850hPa风速辐合区北推至闽北。地面处倒槽南侧的暖区内,午后升温明显。

(a)6日08时 (b)6日20时

图2 2020年5月6日08时厦门站探空图

从6日08时厦门站探空资料(图2)可知,抬升凝结高度(LCL)950hPa,自由对流高度(LFC)992hPa均较低,容易触发对流。K指数34℃(阈值32℃),SI指数-3.6(阈值-2.3),订正后CAPE值2127.4J/kg(阈值1900J/kg),0~6km垂直风切变19m/s,说明具有较好的对流发生条件[9]。从层结曲线看,850hPa至地面湿度较大,而850hPa以上均为干层,呈明显的上干下湿“喇叭口”结构,这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根据俞小鼎[10]的研究,若对流层中存在明显干层,则湿球0℃层高度低于干球0℃层高度。根据探空数据,干球0℃层高度4980m,湿球0℃层高度3160m,由于干层的存在,使得湿球0℃层高度明显低于干球0℃层高度,显著降低了冰雹的融化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的落地。

2 风暴演变的双偏振特征分析

本文根据王昂生等人[11]的研究,将冰雹风暴云的发展过程分为发生、跃增、酝酿、降雹和消亡等5个阶段,本文着重对前4个阶段展开分析研究。

2020年5月6日13∶55—15∶00,漳州龙海程溪镇、东泗乡相继出现直径达50mm冰雹实况。在漳州的冰雹风暴云单体发展复杂,根据回波的演变特征可分析出风暴云先后出现三次降雹(图6):13∶29单体A第一次降雹,14∶15单体B第二次降雹(程溪镇),14∶30单体C第三次降雹(东泗乡)。

2.1 单体A发展过程

12∶32—12∶55为发生阶段,12∶32单体A在3.3°仰角初生,12∶44在6.3km出现2~3dB的ZDR柱,12∶55反射率因子发展至50dBZ,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值最大为23.5kg/m2,在6km高度单体A的西侧出现4~5dB的ZDR柱和0.9~0.96的CC低值区(图3)。

13∶01—13∶06为跃增阶段,反射率因子强度增至60dBZ,VIL值增大至31.5kg/m2,单体西侧仍存在ZDR柱和CC低值区。

13∶12—13∶18为酝酿阶段,反射率因子强度增至68dBZ,强回波中心接近7km,VIL值增大至58kg/m2。在此期间ZDR柱和CC低值区一直伴随出现在单体A的西侧,13∶29移动至单体A的南侧,造成了单体C的发展和壮大。该阶段在6°仰角先后出现TBSS和旁瓣回波,预示着空中已经形成较大的冰雹。由图4可得,冰雹的双偏振特征为:强反射率因子核(≥60dBZ)对应接近0dB的ZDR和0.9-0.94的CC低值区;TBSS的双偏振特征为:极低的CC(<0.8),ZDR在起始位置具有高值、随距离增加逐渐减小并转为负值;旁瓣回波的双偏振特征为:负值ZDR和CC低值(<0.9)。在同一时次的径向剖面图上TBSS也具有相同的双偏振特征(图略)。根据上述双偏振特征可识别出被降水回波掩盖的TBSS和旁瓣回波。

13∶24—13∶29为降雹阶段,单体A质心高度下降,VIL值下降至44.5kg/m2。图5表示,0.5°仰角(白色框线内)ZDR在0.8~4.0dB,KDP在1.7~6.4deg/km,CC值在0.85~0.96,说明冰雹在下落过程中融化成水滴及水包冰雹的混合物,在该时段并未在地面收集到冰雹实况,分析原因可能是:酝酿阶段只持续2个体扫,冰雹增长有限,尺寸较小,降落到地面时已融化成雨滴或较小的湿雹。

2.2 单体B发展过程

13∶18—13∶29,单体B初生;13∶35—13∶41为跃增阶段;13∶46—14∶15为酝酿阶段。在以上3个阶段,单体B的西侧均出现ZDR柱和相应CC低值区,尤其在13∶58强度为4dB的ZDR柱出现在6.6km左右。酝酿阶段在仰角3.3°~6.0°的水平反射率因子图上均能观察到单体B的TBSS,其TBSS的偏振参数特征与前述单体A的特征一致。由于单体B的酝酿阶段长于单体A、持续了30min,冰雹单体在垂直方向上进一步发展,使得冰雹尺寸更大。

图3 12∶55仰角4.3°的水平反射率因子(a)、ZDR(b)、CC(c)、KDP(d)和径向速度(e)

图4 13∶18仰角6.0°的ZDR(a)、CC(b)、水平反射率因子(c)和KDP(d)

图5 13∶29仰角0.5°的水平反射率因子(a)、ZDR (b)、CC(c)、KDP (d)和径向速度(e)

2.3 单体C发展过程

13∶24单体C初生,13∶29—13∶35为跃增阶段,反射率因子从45dBZ增至60dBZ,VIL增至49kg/m2,13∶29在其西侧出现了一个4dB的ZDR柱和相应CC低值区,速度场上出现一个由气旋、反气旋组成的涡旋对,二者共用负速度中心,而单体A不具备这种结构(图6);13∶35单体A经历由强变弱、单体C经历由弱变强的过程(图7)。

13∶41—14∶15为酝酿阶段,期间单体C南侧存在4~5dB的ZDR柱和小于0.9的CC低值区,直到15∶00ZDR柱减弱消失,单体C也随之减弱,降雹结束。沿单体C涡旋中心径向方向做剖面(图8a、c),可见在单体C中已出现成熟的穹窿结构,反射率因子核突破10km,在有界弱回波区BWER内存在一很强的上升气流,该区域对应着CC低值区(<0.9),并把大量的水汽带到0℃层以上,使得5dB的ZDR柱高达7.5km。KDP柱也有一定体现,但由于CC<0.9,KDP图上出现了空洞。由此可见,ZDR柱在此提供了一个形成冻结雨滴的源泉,冻滴为冰雹形成的主要雹胚之一。

图6 13∶29仰角6.0°的水平反射率因子(a)、ZDR(b)、CC(c)、KDP(d)和径向速度(e)

图7 13∶35仰角6.0°的水平反射率因子(a)、ZDR(b)、CC(c)、KDP(d)和径向速度(e)

图8 14∶09单体C沿径向的剖面

通过分析该个例单体A、B、C4个阶段的双偏振参数特征,可发现ZDR柱的出现与上升气流有关,ZDR柱的伸展高度与上升气流的强度成正比;相较于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出现的反射率因子特征,较强的ZDR柱(>3dB)和CC低值区(<0.9)往往提前出现。

3 结论与讨论

针对2020年5月6日导致闽南地区大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本文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分析冰雹风暴云演变过程中的偏振参数特征及三体散射偏振特征,探讨这些偏振特征在业务应用中的可行性。主要结论如下:

①较强的热力条件、较大的垂直风切变、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适宜的湿球0℃层高度为此次冰雹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②大冰雹具有高反射率因子、低ZDR的偏振特征,利用该特征可迅速从降水回波中识别出冰雹。

③对于S波段雷达而言,三体散射现象是高空存在大冰雹的重要指标,根据冰雹TBSS现象和旁瓣回波的双偏振特征,可识别出被降水回波掩盖的TBSS和旁瓣回波,三体散射的偏振特征有助于提升对高空冰雹的识别能力。

④较强的ZDR柱(>3dB)和CC低值区(<0.9)先于反射率因子特征出现,这对于预测冰雹风暴单体的发展、分裂和维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对一次暖区内闽南地区冰雹单体个例的分析,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各偏振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降雹低值偏振
基于V 形超表面的透射式太赫兹线偏振转换器*
鄂尔多斯市1961年—2018年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黑龙江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近60 a降雹特征及其致灾危险性
显微镜手工计数法在低值血小板计数中的应用
手术室一次性低值耗材套餐式管控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医院医用低值耗材精细化管理措施探究
威宁冰雹落点时空分布特征
偏振纠缠双光子态的纠缠特性分析
基于LabVIEW的偏振调制激光测距测量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