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山西省古元古代末期火山岩的构造背景

2022-07-04张玉生孙占亮李建荣魏荣珠毛永栋杨月生邢庆强刘伟东

中国地质调查 2022年3期
关键词:火山岩岩浆火山

张玉生, 孙占亮, 李建荣, 魏荣珠, 毛永栋,杨月生, 邢庆强, 张 诚, 刘伟东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 太原 030001)

0 引言

研究火山岩的构造背景,厘清其构造属性,是恢复造山带(古/中元古代华北古板块)构造演化的关键,对划分构造旋回有着重要意义,甚至能丰富和发展地球科学理论。山西古元古代末期火山岩主要包括南部中条山—王屋山区的西洋河群,另有吕梁山中段临县汉高山、娄烦白家滩小两岭和太原市关口等地零星分布的汉高山群[1],大地构造位于华北陆块区中部带[2]西侧的南部和中部; 晋豫陕交界的熊耳群与西洋河群相连,几处具相似喷发基底和岩相学特征,本文将一并讨论。

前人对该期火山岩已开展较多研究,有些学者认为西洋河群—熊耳群是裂谷双峰式火山岩建造,而另有观点认为熊耳群—西洋河群火山岩主体为安第斯型陆缘火山岛弧,是秦岭古大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俯冲的产物[3-5]。乔秀夫等[6]和徐勇航等[7]认为吕梁山中段火山岩是豫晋陕三叉裂谷的北延,陈衍景等[8]则认为熊耳群为火山弧建造,而西洋河群为裂谷建造,先火山弧后裂谷。形成时代多认为是中元古代初期。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无论是西洋河群—熊耳群还是汉高山群或小两岭组,其岩石地球化学均与火山弧相似。本文依据火山岩的展布形态、岩石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结合前人对变质基底构造背景的研究成果,认为该火山岩是古元古代中晚期西部陆块向东部陆块俯冲-碰撞拼合[2]的延续,为后碰撞火山弧岩浆。

1 区域构造背景和地质特征

在地球科学中,对任何地质作用的属性、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研究都必须考虑其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岩浆活动的区域地质背景、大地构造位置在成因上的联系,是我们工作的必要途径。

1.1 吕梁山区中段

研究区位于赵国春等[2]划分的华北陆块区中部带的中段西缘(图1)。离石断裂(基底Ⅱ级构造分界[1])西侧以三叠系和第四系为特征,大地构造位于西部陆块(或鄂尔多斯残留盆地)东缘。离石断裂东侧: 在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界河岩群[1]和吕梁群[9])和TTG或GMS系列片麻岩结晶基底之上,由西向东,以韧性剪切或角度不整合有古元古界滹沱系黑茶山群(粗碎屑岩、磨拉石建造)、野鸡山群(基性火山岩-泥粉砂岩、浅海滨岸环境)和岚河群(基性火山岩-中碎屑岩、浅水滨岸环境),野鸡山群较岚河群较深水环境,3个群均呈NNE向带状(自成向斜)平行展布,相互间没有直接接触,其中基性火山岩夹层具活动大陆边缘弧或岛弧性质。张建中等[10]认为3个群属侧向相变关系; 翟明国和Liuetal认为是前陆盆地堆积[1]; 杜利林等[10]认为古元古代吕梁山区可能位于华北克拉通边缘。

1.新生界; 2.古生界; 3.古元古代末期(汉高山群)火山岩; 4.古元古界黑茶山群; 5.古元古界野鸡山群; 6.古元古界岚河群; 7.新太古界吕梁群; 8.新太古界界河口岩群; 9.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 10.中生代二长-正长斑岩; 11.古元古代辉绿岩; 12.古元古代正长斑岩; 13.古元古代花岗岩; 14.新太古代辉长岩; 15.矿物拉伸线理产状; 16.鞘褶皱枢纽产状; 17.褶皱枢纽产状; 18.韧性剪切带; 19.断层; 20.同位素年龄值及位置; 21.山峰位置及高程。

吕梁山区火山岩分布于汉高山、小两岭和关口等地,呈近EW向延伸。汉高山火山岩角度不整合于界河口岩群之上,产于汉高山群第三组中,岩性为暗绿色安山岩; 小两岭火山岩角度不整合在新太古代片麻岩之上,出露面积3.5 km2,主要为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和流纹岩; 关口火山岩产于太原北关口一带的钻孔中,岩性为粗玄岩、安山玄武岩和粗面英安岩; 与西洋河—熊耳群对比,划分为许山组和鸡蛋坪组。徐勇航等[7]在小两岭组火山岩顶部流纹岩中获得单锆石207Pb-206Pb同位素年龄为(1 779±20) Ma,乔秀夫等[6]在小两岭组玄武安山岩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为(1 778±20) Ma。

汉高山至小两岭间广泛发育辉绿玢岩墙群,有时伴随石英长石斑岩或细粒花岗岩,以SEE向延伸为主,彭澎[12]获得斜锆石U-Pb年代约1 780 Ma,与火山岩年龄值一致,表明为同期产物。这种基性岩墙群与火山岩系重叠,常认为岩墙群是火山岩系的岩浆通道[12]。据此,有人认为吕梁山中段的火山岩喷发时是连续的,现存的只是剥蚀后的残留部分,彭澎[12]也认为华北北部相较南部地壳抬升了20 km,即吕梁山中段古元古代末期火山岩呈SEE(近EW)向展布,以裂隙式喷发为主。

1.2 华北陆块南部

研究区位于赵国春等划分的华北陆块区中部带南部的西侧[2](图2,图1(b)),自北西向南东可划分为3个构造层: 一是以柴家窑岩组为代表的变质表壳岩和片麻岩体的变质基底构造层; 二是以绛县群、中条群等古元古界变质地层和片麻岩体,由一系列被剥离断层或韧性剪切带分隔开呈NNE向展布的构造片体,其中火山岩夹层的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反映活动大陆边缘信息,在古元古代末期,二者被掀翻,为准盖层构造层,白瑾等[3]认为类似现代活动大陆边缘弧性质,该期火山岩位于其东南; 三是绛县—垣曲断裂以东,包括中元古界至中生界的碎屑-泥质岩-碳酸盐岩建造,为盖层(活化)构造层。

1.新生界; 2.古生界—中生界; 3.中新元古界; 4.古元古界末期(西洋河群)火山岩; 5.古元古界末期(熊耳群)火山岩; 6.古元古界变质地层; 7.新太古界; 8.新太古代花岗片麻岩; 9.燕山期花岗岩; 10.吕梁期花岗岩; 11.中元古代辉长岩; 12.新太古代基性侵入岩; 13.次火山岩(花岗斑岩和正长辉长岩); 14.鞘褶皱枢纽产状; 15.同位素年龄值及位置; 16.矿物拉伸线理产状; 17.(隐伏)断层; 18.孙枢揭示的火山岩等厚度线。

西洋河群—熊耳群以角度不整合或断裂与古元古界中期变质地层的不同层位接触,又被汝阳群微角度不整合覆盖,为一套滨海相-陆相未变质的火山-沉积建造,在地理上横跨晋豫陕三省,分布范围约40 000 km2,出露面积6 897 km2,厚度从几百米到7 000 m不等。岩性以安山岩-玄武安山岩为主,含少量玄武岩和流纹岩,常见斜长石斑晶和辉石斑晶。根据其岩性、岩相及火山岩的喷发旋回等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大古石组(无火山岩)、许山组、鸡蛋坪组和马家河组。

由图2可知,西洋河群和熊耳群2处火山岩构造线均呈SEE向,应不是陈衍景等[8]认为的火山岩呈倒“丁”字型分布和西洋河群呈NE向延伸; 三门峡—济源以南至三宝断裂以北的范围(应为SEE向的平陆—洛阳—登封一线)没有同期火山岩,揭示西洋河群与熊耳群为不同的火山岩带。绛县—垣曲和平陆—芮城断裂(应代表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晚期对变质基底由西(NWW)向东(SEE)的掀斜构造,但没有控制火山岩的形态及其展布轮廓,仅控制了西洋河群—熊耳群的西侧(NWW)边界,并使其形成轴线为NE向的开阔褶皱[3]和SEE向断裂,而熊耳群火山岩则明显呈SEE向延伸并终止于平陆—芮城断裂。绛县南东一带的火山岩位于截断NNE向绛县—垣曲断层的NE向正断层的北西侧,为一向运城盆地的后期构造滑覆体。火山岩中发育NWW向断裂和次火山岩[13],表明火山呈裂隙式串珠状喷发,由于中条山区垣曲县东西两侧不能确定为同一火山岩带,因此西洋河群—熊耳群构成了2(或3)个SEE向延伸的火山岩带。

孙大中等获得许山组微量锆石U-Pb年龄为(1 829±41) Ma(2σ),获得英安斑岩(次火山岩)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和SHRIMP年龄分别为(1 826±32) Ma(2σ)和(1 840±14) Ma(2σ); 赵太平等对熊耳群进行了系统的SHRIMP测年研究,认为熊耳期岩浆作用的上限年龄为1 750 Ma,起始时间很可能为1 800 Ma[4]。柳晓艳[13]和任富根[14]分别获得次火山岩(1 781±12) Ma(流纹斑岩)的SHRIMP锆石U-Pb法加权平均年龄和(1 750±65) Ma(正长辉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中条山片区总结获得U-Pb LA-ICP-MS法为1 820~1 777 Ma,因此1.82~1.75 Ga为该期火山岩的形成年龄。

在吕梁山中段与华北南部这2个构造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均表现为由一系列被韧性剪切带或拆(剥)离断层分隔的、呈NNE向展布、具前陆盆地和活动大陆边缘弧属性的构造岩片,在构造片体接触带及内部发育SEE向鞘褶皱枢纽和矿物拉伸线理,为a型线理,在吕梁山区构造要素组构图解的极密为120°∠16°[1],白瑾认为是收敛古地热状态和陆壳缩短[3],可能指示板块运动方向,记录了华北古元古代俯冲-碰撞造山信息。

2 火山岩特征

对该期火山岩进行总结和梳理,依据火山岩厚度变化,并结合地质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判别图解与构造学及同位素学,追溯其岩浆活动与造山运动演化历程。

2.1 火山岩厚度和演化

2.1.1 吕梁山中段

汉高山火山岩厚12.3 m(许山组),小两岭火山岩厚492.6 m(许山组页岩厚(479.5+0.5) m,鸡蛋坪组厚12.5 m),关口火山岩厚176~298 m(中下部为许山组,上部为鸡蛋坪组)。

2.1.2 中条—王屋山区

(1)许山组。在垣曲县以西的朱家庄厚度为 240.7 m; 在垣曲县以东的王屋山区厚度为: 东桑池1116.8 m,篱笆沟1859.1 m,大古石 2148.0 m,济源市黄背角2 697.64 m,三担河—箭川2 963.4 m,小卢沟 450 m。由北西向南东,呈现出火山岩厚度增厚,酸性火山岩从有到无的规律。

(2)鸡蛋坪组。在垣曲县以西的朱家庄厚度为 176.5 m,在垣曲县以东的王屋山区(中部)呈SEE向延伸。厚度: 篱笆沟 246.2 m,白寺沟 271 m,李家河371.91 m,桑园河106.84 m,鸡蛋坪111.8 m,漫上仅为14 m; 分布不稳定,由北西向南东厚度逐渐减薄,与许山组呈负相关。

(3)马家河组。在垣曲县以西的朱家庄—板涧河厚度为1 444.12 m。在垣曲县以东的王屋山区(东部)厚度为: 翼城县西崖—老樊山 1 627.02 m,阳城县李疙瘩1 973 m,垣曲县马家河2 429.67 m,阳城县桑园河184.82 m; 由北西向南东厚度增大。

可见在这2个构造区,由北西向南东,火山岩出露层位抬升,中基性岩增厚,中酸性岩减薄,揭示随着俯冲加深,板块与地幔岩作用加大,而对陆壳的熔融作用则减弱。平陆断层南东(熊耳群北延)火山岩厚约300 m,赵太平认为熊耳群比西洋河群厚得多,可能为不同岩浆岩带且更靠近古陆边缘有关。

2.2 岩石特征

火山岩中熔岩占绝对优势,沉积岩夹层及火山碎屑岩仅占总厚度的4.3%[4]。火山熔岩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见少量玄武岩和流纹岩,偶见英安岩。岩石普遍具强烈蚀变。

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是许山组和马家河组的重要组成岩石,呈灰黑、灰绿及紫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或间隐交织结构,块状,常具杏仁状,偶见绳状流动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和辉石(少),辉石常呈放射状、束状集合体。矿物成分有中-拉长石、辉石、玻璃质及少量石英。

安山岩类是许山组和马家河组的主要岩石,多为灰绿色-灰紫色,玻晶交织结构或玻璃质结构,杏仁状构造。以玻璃质和中性斜长石为主,见少量辉石、正长石和石英。有时斜长石呈大斑晶或聚晶,称之为具花斑状安山岩。岩石中除常见有枕状构造外,还见一种枕状火山集块岩。

(英安)流纹岩类是鸡蛋坪组的主要岩石,亦见于许山组顶部。岩石呈肉红色-紫红色,可见正长石和石英的熔蚀聚斑或碎斑、基质霏细-球粒结构,块状、杏仁状构造,可见流纹构造及珍珠构造。

火山碎屑岩类在火山岩各组中均有分布,岩石种类较多,但厚度较薄。可分为正常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3类。

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山西省古元古代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表2 古元古代末期火山岩微量元素丰度及相关特征参数

SiO2含量为50.04%~74.86%,属中(基)—酸性岩类。在TAS分类图解[15](图3)中,中基性岩投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区; 中酸性岩多落入流纹岩区,少数为粗面英安岩+英安岩。除2件样品为碱性系列外,其余均为亚碱性系列。吕梁山区由西向东岩石碱性程度增强。

在中条山—王屋山区和河南的样品中,除河南济源(Jy)的样品采自中条山—王屋山区最南东部外,其他均无法确定具体位置,因此本文仅以层位进行讨论。上部层位马家河组和鸡蛋坪组比下部层位许山组碱性程度高(图3),其中2件马家河组样品(12和Xy-23)为碱性系列。

Pc.苦橄玄武岩; B.玄武岩; O1.玄武安山岩; O2.安山岩; O3.英安岩; R.流纹岩; T.粗面岩(粗面英安岩); S1.粗面玄武岩; S2.玄武粗安岩; S3.粗安岩; U1.碱玄岩(碧玄岩); U2.响岩质碱玄岩; U3.碱玄质响岩; Ir.Irvine分界线,上方为碱性,下方为亚碱性。

在火山岩K2O-Na2O相关图(图4(a))中,样品以高钾和钾质系列为主,仅有少数为钠质系列。剔除碱性系列后,在亚碱性系列进一步划分图(图4(b))中,以SH+HKCA系列为主,这被认为是造山带后碰撞的典型组合[15],仅少数样品为(中钾)钙碱性系列,没有低钾(拉斑)系列,总体为(高)钾质系列。

(a) 火山岩K2O-Na2O相关图(b) 亚碱性系列K2O-SiO2图解

通过表2和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图5)可知,中基性岩与中酸性岩具相似曲线型式,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曲线呈右倾型),特别是Ba,K高度富集(正异常),具明显的Nb、Ta(槽)和Ti负异常,w(Th)>w(Ta),表明有来自消减带物质的加入[16],与火山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且具统一构造环境。但中酸性岩比中基性岩具更大的Sr、Ti和较小的Nb、Ta负异常,揭示二者存在不同的岩浆来源,并且中酸性岩受到了中基性岩浆的混染,而低Sr丰度是克拉通下部陆壳物质的地球化学印记[15]。另外,Rb/Sr值为0.11~5.71,Mg#均小于60,为壳幔混合源岩浆。

(a) 中基性火山岩 (b) 中酸性火山岩

如表3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6)均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中酸性岩REE普遍高于中基性岩,LREE富集程度较中基性岩更大。中基性岩Eu异常不明显,δEu多为0.8~1.0; 中酸性岩石δEu为0.53~0.75,但并不是标准的“V”字型,而是左陡右平的“L”型,应为壳幔混合源岩浆。虽然彭澎[12]识别出了岩浆不混熔结构,但这可能是局部现象或小规模的。

赵太平[4]和笔者通过协变图解研究认为,随MgO含量的降低,Rb、Ba、Th、U、K、Nb、Ta、Zr、Hf及REE元素逐渐增高,Cr、Co、Ni、Sc逐渐降低,而Cu、Zn、V基本稳定或略有增加。该特征结合火山岩由北西向南东基性岩(MgO)增厚(高)的特征,反映具造山带火成岩岩石化学发育和演化的极性[15]。

(a) 中基性火山岩 (b) 中酸性火山岩

2.4 同位素特征

孙大中[4]测得熊耳群εNd(t=1.76 Ga)值为-4.0~-9.0,赵太平[4]测得熊耳群εNd(t=1.76 Ga)值为-6.4~-9.5,εHf(t)值为-11.264‰~-6.684‰,徐勇航等[7]测得吕梁山区小两岭鸡蛋坪组εNd(t=1.76 Ga)值为-4.85~-5.71,许山组εNd(t=1.76 Ga)值为-0.18~-5.43,均为负值。结合低的143Nd/144Nd(0.511 2~0.511 4)[4]、176Hf/177Hf(0.281 4~0.281 6)[4,7]和(87Sr/86Sr)i(0.705 7~0.706 8)[1],可认为岩浆来自富集EMⅠ型地幔。

2.5 构造环境判别

由于岩石属(高)钾质岩石系列,揭示地壳成熟度高。中基性岩大体符合Muller等(1995)划分的钾质火成岩成分范围; 中酸性岩虽超出其范围,考虑该期火山岩以中基性岩(>75%)为主,因此本文运用Eby(1992)和Muller等(1997)建立的钾质火成岩等特殊类型岩石构造环境判别的图解,分步骤进行判别(图7)[16]。第一步,在w(Al2O3)-w(TiO2)图解中除少数样品为板内(WIP)外,多投入非板内环境; 第二步,剔除板内样品后,在w(TiO2/100)-w(La)-w(Hf×10)图解中均落入CAP+PAP区,即大陆弧或后碰撞弧; 第三步,在w(Zr×3)-w(Nb×50)-w(Ce/P2O5)图解中,CAP、PAP区均发育,以CAP较多。综合岩石属SH+HKCA系列(图4(b)),是后碰撞火山弧构造环境。

(a) w(Al2O3)-w(TiO2)图解 (b) w(TiO2/100)-w(La)- w(Hf×10)图解 (c) w(Zr×3)-w(Nb×50)- w(Ce/ P2O5)图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汉高山或小两岭火山岩,还是熊耳群—西洋河群,岩性均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见少量玄武岩和流纹岩; 火山岩熔岩占绝对优势,偶见碎屑岩; 呈近EW或SEE向延伸; 同期的基性侵入岩墙为其岩浆上升的通道,以裂隙式(串珠状)、宁静式溢流喷发为主。岩石斑晶为辉石和斜长石,很少角闪石和黑云母; 岩石地球化学具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全岩εNd(t)值和负的εHf(t)值均为负值,由西(NWW)向东(SEE),在火山岩厚度、岩性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均具一定的造山带火成岩发育和演化的极性[15],与火山弧相似。岩石为钾质系列,结合火山岩多具无Eu异常REE分布模式,为后碰撞火山弧。

3 讨论

在区域地质背景、构造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判别等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构造样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得到接近实际的认识。

山西古元古代末期火山岩不是大陆裂谷火山岩。邓晋福[15]认为双峰式火山岩是基性岩和酸性岩组合,更重要的是缺少安山岩组合。而该期火山岩虽然缺少SiO2含量62%左右的岩性,但以中性岩为主,相对较高的K2O含量(图4(a))揭示火山喷发当时存在较厚的地壳,而不似大陆裂谷具有减薄的地壳,也没有大陆裂谷火山岩呈对称水平分带现象[15]。绝大多数样品为亚碱性系列,不同于Condie和Picher[15]总结的由碱性玄武岩向拉斑岩转变、或由拉斑岩向碱性玄武岩转变的裂谷特征,特别是低Nb、Ta和Ti含量(为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岛弧的特征[15]),均与大陆裂谷火山岩不同,锆石初始Nd同位素成分(εNd(t))负值更与大陆裂谷所具有的正值不同,而火山岩中沉积岩夹层为砂岩、粉砂岩、泥(页)岩、硅质岩和少量碳酸盐岩,也异于大陆裂谷不成熟陆相碎屑岩。

前人认为后碰撞环境的岩石组合多为(富铝)酸性岩类,强调双倍陆壳,但在板块俯冲的大背景下出现富集型地幔的中(基)性岩石组合是必然结果。张旗等[16]将这种岩石类型称为造山后岩浆活动。以钾玄岩+高钾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安山岩为主,与岛弧火成岩(科迪勒拉型)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不同,玄武岩和英安岩较少区别于活动大陆边缘弧(安第斯型)中-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15]。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图7)也证实该期火山岩符合后碰撞火山弧特征,这样就解释了孙枢等揭示的火山岩等厚线[8]呈NNE向的原因。

国际地层委员会对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及界线确定的原则是全球构造、区域构造和重大地质事件,并将古/中元古界(代)分界年龄划定为1.6 Ga[6]。中国学者认为小两岭组、西洋河—熊耳群和相关的辉绿岩墙是华北克拉通基底裂解时期的产物,该期火山岩为1.80~1.75 Ga间未变质的地台盖层[6]。全国地层委员会将华北克拉通化时间1.80 Ga作为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6]。本文认为: 首先,强烈的构造活动和大规模安山质岩浆喷溢形成的火山岩[3],应该不能是稳定的(地台型)沉积盖层; 另外,火山岩的构造样式为开阔褶皱,而之后的汝阳群等则相对较平整产出[3],且二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也揭示二者不能是同一构造层产物; 全球构造暂且不论,该期火山岩做为古元古界(代)中—晚期板块俯冲-碰撞的晚期产物,即后碰撞火山弧岩浆,理应划归为古元古界末期。如果把该期火山岩做为“吕梁运动”的末期产物,而不是中元古界长城系,对应于国际地层表的固结系(Statherian),则记录了Columbia超大陆再造的制约条件,同时也符合造山带普遍记录的构造变形-变质-岩浆侵位的事件序列[18],即变质作用并不是划分地质时代和构造体制转折及动力学机制的先决条件。

该期火山岩系列年龄范围为1.82~1.75 Ga,与前人研究的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事件发生的时间(1.85~1.80 Ga[2])非常接近,其最小值也与2012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年表执笔者van Kranendonk认为的古/中元古界(代)分界年龄(1.78 Ga[6])基本一致,即古/中元古界(代)分界应在该期火山岩结束之后,进一步支持了该期火山岩浆作用为古元古代末期后碰撞构造阶段的认识[19]。

在古元古代末期,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的上地壳发生陆-陆碰撞,海盆闭合、地壳加厚,区域热流值升高,对变质结晶基底产生SEE向挤压、韧性剪切变形和变质作用,从区内未见同期中—基性具岛弧或大陆弧性质的地质体来看,此时并无向下的俯冲板块,仅为上地壳间的碰撞。随后,在板块间的会聚力作用下,西部陆块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由西向东,向东部陆块之下俯冲,诱发近SN或NNE向拉伸应力,形成SEE向的张性裂隙或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在吕梁山中段首先形成由拉斑系列辉绿(玢)岩和石英正长斑岩组成的双峰式岩墙群,但并未形成裂谷。在俯冲板块脱水作用下,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大量具钾玄岩系列+高钾钙碱性岩系列的安山质火山岩浆,同时由于中(基)性岩浆上升(或区域变质和气成热液),浅部陆壳在熔融作用下形成中酸性岩浆,沿上述张性裂隙或在俯冲板块陡倾时形成的局部伸展裂隙上涌喷发,形成未变质的该期火山岩,并在变质结晶基底中形成矿物拉伸线理、鞘褶皱和变形或糜棱面理。早先由于板块俯冲较浅,浅部陆壳对岩浆的贡献较多,形成该系列西部较厚的中酸性火山岩,随后板块俯冲加深,俯冲板块与岩石圈地幔作用加强,形成东南部较厚的中(基)性火山岩,即地幔对岩浆的贡献大于地壳的贡献,同时形成具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属性沉积岩夹层。这与乔秀夫等[20]认为的由山西省垣曲县至河南省汝阳—确山的西洋河群火山岩是一个由北向南的穿时火山岩体一致。喷发方式和类型为以裂隙式(串珠状)宁静溢流式喷发为主,局部见中心(爆发)式喷发。经过多次喷发、间歇、风化、沉积和剥蚀,形成具(似)层状、韵律和旋回等特征,自下而上为许山组、鸡蛋坪组和马家河组。这种受俯冲挤压和追踪拉张方向断裂的双重控制呈岩带状分布的火山岩,是后碰撞火山弧岩浆,而在后造山阶段形成碱性-偏碱性系列的基性[14]和中酸性[13]双峰式次火山岩脉(墙)。

4 结论

(1)在山西省吕梁山中段和中条山—王屋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均具板块俯冲-碰撞的构造背景。火山岩展布方向均呈SEE向,由北西向南东,中基性岩增厚,中酸性岩减薄。

(2)汉高山群或小两岭组和西洋河群—熊耳群火山岩均为钾质火成岩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不同于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也有别于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弧(安第斯型)火成岩,为后碰撞火山弧岩浆及大地构造环境,构成3(或4)个呈SEE向延伸的火山岩带。

(3)该期火山岩是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中晚期东西部陆块俯冲-碰撞的延续,形成时代应划归古元古代末期,即为解决当今国际与国内古/中元古界(代)分界问题的分岐提供了依据。

致谢: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调查研究中心“中条山片区总结”项目组人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火山岩岩浆火山
达巴松凸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勘探技术研究
接财接福
海底火山群
有趣的火山图
火山喷的不是火
岩浆里可以开采出矿物质吗?
火山
我是火山
火山岩体追踪识别及其在气藏有效开发中的应用
狰狞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