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颌正中间隙与上唇系带附着类型关系

2022-07-04吴剑花杨莉莉马思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切牙系带上颌

吴剑花 ,杨莉莉 ,周 婷 ,马思佳

(1)昆明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医院牙周病科;2)云南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106)

美观和功能是现代牙科2 个重要的目标。上颌正中间隙位于上颌中切牙之间,研究表明当间隙大于1 mm 时对牙颌面美学产生负面影响[1]。成年人上颌正中间隙的发生率在3.7%~16.2%之间,与种族有关[2]。上颌正中间隙的病因学研究表明其病因包括基因因素、唇系带附着异常、前牙创伤性咬合、侧切牙为过小牙或缺失、牙周炎患者前牙病理性移位等[3]。

上唇系带位于上颌中切牙唇侧中线,是一种含有结缔组织纤维的黏膜折叠形成的一根细薄的带状物,它连接了唇或者颊部粘膜到牙槽的黏膜、牙龈和骨膜上,影响着唇或颊的组织活动[4]。1974 年,Mirko[5]根据上唇系带附着位点的不同,把上唇系带附着分为4 种类型:(1)黏膜附着型:上唇的系带附着位置于膜龈联合之上;(2)牙龈附着型:上唇系带位置起点于附着龈之内;(3)牙龈乳头附着型:上唇系带的起点延伸至中切牙的牙间乳头;(4)跨越牙龈乳头型:上唇系带的起点跨过中切牙之间的牙槽突,甚至起点位于腭侧牙龈乳头。人颜面部的上中切牙形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颜面部的美观,上唇系带位置附着异常可能引起了上颌正中间隙的产生,导致从视觉上看起来上中切牙存在缝隙,从而影响颜面部的美学[2]。

近年来,学者们一直关注上唇系带附着异常是否会引起上颌正中间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患者的上颌中切牙所存在间隙往往伴有上唇系带附着异常,占3.45%~22%[6-7]。Jonathan 等[7]研究表明3~12 岁儿童上颌正中间隙和系带附着水平呈负相关,且间隙 > 2.5 mm 的儿童更常见的是上唇系带附着类型是跨越牙龈乳头型。但目前鲜有文献研究成年人上颌正中间隙和上唇系带附着类型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成年人存在上颌正中间隙和无上颌正中间隙的志愿者上唇系带附着类型及牙龈生物型,并对不同大小间隙与系带类型进行分析,探究上唇系带附着类型与上颌正中间隙的相关性,为临床中有美学诉求的患者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1 年9 月至2021 年12 月从昆明医科大学在校生及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患者中招募成年志愿者106 名,其中无上颌正中间隙志愿者50 人,有上颌正中间隙的志愿者56 人,年龄18~29 岁。志愿者者纳入标准:18 岁以上,牙列正常,牙周情况健康,排除标准如下:(1)患有任何系统性疾病,任何口腔颌面综合征,唇裂,与上唇和支持性口腔肌肉组织有关的先天性畸形的志愿者;(2)经历过唇系带手术或唇系带外伤性损伤的志愿者,以及外伤致上颌前牙脱落者,上中切牙近中邻面龋齿或有修复体的患者;(3)上中切牙的大小和形状有任何改变以及曾进行过正畸治疗者;(4)由正中多生牙、侧切牙过小等原因引起的中切牙间隙者;(5)前牙创伤性咬合者;(6)不良习惯,包括吐舌习惯、吮指等;(7)有遗传因素者。

1.2 测量指标

志愿者分为2 组:对照组50 例,无上颌正中间隙(间隙为0 mm);研究组56 例,存在上颌正中间隙,经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两个中切牙近中邻面最凸点间距离 > 0.5 mm 者诊断为存在上颌正中间隙。测量上颌正中间隙的大小,研究组按照间隙大小分为2 组:0.5~2 mm 组和 > 2 mm 组;评估上唇系带附着位置,参照Mirko 分类法将志愿者上唇系带附着类型分为4 型,见图1;评估牙龈生物型,采用牙周探针法:将带有刻度的牙周探针插入牙龈沟内,观察牙周探针的刻度是否能透出来,分为薄龈型和厚龈型。

图1 上唇系带附着类型Mirko 分类法Fig.1 The attachment type of Maxillary labial frenum by Mirko A.mucosal attachment;B.gingival attachment;C.papillary attachment and;D.papilla penetrating attachment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 软件,结果进行χ2检验,校验水准α=0.05,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50 例志愿者中男24 例(48%),女26例(52%),年龄 20~28 岁,平均年龄(22.42±2.28)岁,研究组56 名志愿者中男29 例(52%),女27 例(48%),年龄18~29 岁,平均(23.20±2.78)岁;其中0.5~2 mm 组中男20 例(55.6%),女16 例(44.4%),年龄18~29 岁,平均(24.17±2.66)岁;>2 mm 组中男9 例(45%)女11(55%)例,年龄18~27 岁,平均(22.85±2.83)岁。

2.1 上颌正中间隙与上唇系带附着类型

经卡方检验,系带附着类型与间隙宽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176,P< 0.001),即系带附着类型在3 种间隙宽度之间的分布不同。随后进行卡方检验多重比较,检验水准调整为0.05/3=0.017。

0.5~2 mm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93,P=0.004),即系带附着类型在2 种间隙宽度之间的分布不同,有百分比可知,牙龈乳头附着型在0.5~2 mm 组的分布高于0 mm组;> 2 mm 组与0 mm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854,P< 0.001),即系带附着类型在两种间隙宽度之间的分布不同,由百分比可知,跨越牙龈乳头型主要发生 > 2 mm 组,占比65.0%,牙龈乳头附着型也主要发生 > 2 mm 组,占15.0%。结果提示存在上颌正中间隙组上唇系带附着位置较低,即较靠近牙龈乳头甚至跨越牙龈乳头。

> 2 mm 组与0.5~2 mm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593,P< 0.001),即系带附着类型在两种间隙宽度之间的分布不同,有百分比可知,跨越牙龈乳头型主要发生> 2 mm 组,占比65.0%,牙龈乳头附着型主要发0.5~2 mm 组,占比19.4%,结果表明间隙越大上唇系带附着位置较低,> 2 mm 间隙与牙龈纤维跨越牙龈乳头有关,见表1。

表1 上颌正中间隙及系带附着类型[n(%)]Tab.1 The type of maxillary labial frenum of volunteers with and without diastema [n(%)]

2.2 上颌正中间隙与牙龈生物型

对照组中的牙龈生物型50%为薄龈型,50%为厚龈型;而研究组中28.6%牙龈生物型为薄龈型,71.4%为厚龈型;2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114,P=0.024,见表2,提示存在上颌正中间隙者牙龈生物型多为厚龈型。

表2 上颌正中间隙发生与及牙龈生物型[n(%)]Tab.2 The type of gingival biotype of volunteers with and without diastema [n(%)]

3 讨论

上颌正中间隙的存在影响颌面美学[1,9],准确的判断其潜在病因和影响因素是必要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上唇系带是上颌正中间隙的一个重要病因[3],Nuvvula 等[9]认为12 岁以下的儿童系带形态是上颌正中间隙最常见的病因之一,Hasan 等[10-11]研究表明男性上颌正中间隙的主要病因之一是系带位置。

本研究评估了50 名对照组成年志愿者上唇系带附着类型,发现上唇系带附着类型均为黏膜附着型(48%)或牙龈附着型(52%),无牙龈乳头型和跨越牙龈乳头型;与Sękowska[12]和Chaulagain[13]研究结果相似,即无上颌正中间隙时,成年人较常见的上唇系带附着类型为黏膜附着型,但本研究结果对照组中牙龈附着型比例较高,可能和年龄有关。

本研究评估56 名存在上颌正中间隙的成年志愿者上唇系带附着类型,同时对上颌正中间隙组根据间隙大小进行了分组,0.5~2 mm 组和 > 2 mm组,发现0.5~2 mm 组黏膜附着型、牙龈附着型、及牙龈乳头型分别为33.3%、47.2%及19.5%,无跨越牙龈乳头型;> 2 mm 组黏膜附着型、牙龈附着型、牙龈乳头型及跨越牙龈乳头型分别为10%、10%、15%及65%,系带附着类型在3 种间隙宽度之间的分布不同,0.5~2 mm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系带附着类型在两种间隙宽度之间的分布不同,由百分比可知,牙龈乳头附着型在0.5~2 mm 组的分布高于对照组;> 2 mm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系带附着类型在2 种间隙宽度之间的分布不同,有百分比可知,跨越牙龈乳头型主要发生 > 2 mm 组,占比65.0%,牙龈乳头附着型也主要发生 > 2 mm组,占15.0%。结果提示存在上颌正中间隙组上唇系带附着位置较低,即较靠近牙龈乳头甚至跨越牙龈乳头。

> 2 mm 组与0.5~2 mm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系带附着类型在两种间隙宽度之间的分布不同,有百分比可知,跨越牙龈乳头型主要发生 > 2 mm 组,占比65.0%,牙龈乳头附着型主要发0.5~2 mm 组,占比19.4%,结果表明间隙越大上唇系带附着位置较低,> 2 mm 间隙与牙龈纤维跨越牙龈乳头有关。和Jonathan[8]和Sękowska[12]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较大的间隙和跨越牙龈乳头型的上唇系带相关。间隙的发生和上唇系带的外形和位置都有关系,本研究采用Mirko 分类法主要关注的是系带附着位置,而Sewerin 分类法是依据上唇系带的形态特点,所以采用的分类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跨越牙龈乳头型上唇系带较为肥大,除了引起上颌正中间隙外[14],会对牙龈的牵拉而至牙龈退缩或因影响刷牙而致龋坏等[15],也有研究表明正畸关闭上颌正中间隙后由于肥大的上唇系带致间隙复发[16],临床上常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17]。

本研究最后分析了对照组中牙龈生物型50%为薄龈型,50%为厚龈型;而研究组中的牙龈生物型:厚龈型(71.4%)人数远高于薄龈型(28.6%),提示存在上颌正中间隙者牙龈生物型多为厚龈型,这可能和牙龈乳头附着型和跨越牙龈乳头型志愿者的牙龈生物型多为厚龈型有关。

无上颌正中间隙者常见的上唇系带附着类型为黏膜附着型和牙龈附着型。上唇系带附着类型与上颌正中间隙有关,上颌正中间隙者较无间隙者上唇系带附着位置更靠近牙龈缘,> 2 mm 上颌正中间隙和跨越牙龈乳头型上唇系带显著相关。上颌正中间隙者牙龈生物型主要为厚龈型。

猜你喜欢

切牙系带上颌
牙源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止步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双牙弓前突患者拔牙内收后根管治疗对切牙牙根吸收影响的研究
基于CBCT的昆明地区人群上颌磨牙MB2根管特征
骨性Ⅱ类均角成年患者上颌中切牙与切牙管位置关系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翼上颌区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成人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面积锥形束CT研究
男性“见红”,不能一抹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