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07-04陈纪秀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年8期
关键词:管理法死亡率护理人员

陈纪秀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由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导致机体供氧、供血等不足,诱发心肌坏死等而引起,不仅起病急骤,且病情可于短时间内进展,致死率极高[1]。AMI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经过大量研究,普遍认为过重体力劳动、强烈精神刺激、突变环境刺激等均可诱发该疾病,患者多表现为烦躁大汗、呼吸困难、胸闷胸痛、上腹部疼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症状,如无法及时得到急救,可于短时间内死亡[2-3]。报道显示,AMI病死率与患者发病后心肌再灌注治疗时间存在直接相关性,约有50%患者于发病后1h内院外猝死[4-6]。由此,科学有序的院前急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但常规院前急救实施缺乏前瞻性,且耗费时间过长,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流程管理法是一种新型管理方法,以流程导向为基础,已被广泛应用于AMI院前急救,可缩短急救时间[7]。本次选取我急救中心收治的84例AMI患者,研究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流程管理法的效果,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急救中心收治的84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AMI诊断标准;(2)均为首次发病;(3)年龄≥18岁;(4)患者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4)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5)合并交流、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接到急救电话后由急救中心负责准备好急救设备如除颤仪、呼吸气囊等,派出医护人员参与急救活动,到达现场后立即依据急救相关制度实施操作,建立静脉通道后严格遵照医嘱行抗凝、镇痛等治疗,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就近医院进行抢救。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流程管理法,具体内容如下:

(1)成立流程管理小组: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组成流程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小组成员通过回顾以往急救病例、总结急救经验及查阅文献等方法,制定标准急救流程,并交由专家进行审核,进一步完善流程,确定急救流程为:应急处理、现场评估与急救、快速转运及有效交接;组织成员开展急救培训,掌握急救护理知识及操作方法。

(2)应急处理: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安排一名医护人员于电话指导患者自救或指导患者身旁他人救助,同时安排一名工作人员通知急救人员做好急救准备,出车急救后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确定患者所处位置后与家属沟通到达时间。

(3)现场评估与急救:到达急救现场后由护理人员协助医师对有意识患者病情进行询问,针对无意识患者帮助医师查体,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告知医师心电图检查结果,诊断后转入急救护理;为患者开放呼吸道,适当给予吸氧,开放静脉通路后给予镇痛、扩张血管等药物,对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

(4)快速转运:于急救同时指派护理人员准备转运设备,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风险因素,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转运;针对存在急性PCI指征患者,立即通知医院做好手术准备工作;针对转运途中出现异常患者,及时实施抢救如除颤及心肺复苏等。

(5)有效交接:到达医院后立即将患者送至病床,与接诊人员沟通患者病情,并完成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1)急救情况:记录患者接受急救情况,包括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院前急救时间、急诊入院时间及住院时间。

(2)并发症: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

(3)血管再通率:记录血管再通情况,计算再通率。

(4)死亡情况:记录治疗后患者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组别例数(n)性别年龄(岁)男女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42 42 26(61.90)24(57.14)16(38.10)18(42.86)0.197 0.656 55.29±2.16 55.36±2.09 0.150 0.880发病至就诊时间(h)1.55±0.21 1.51±0.36 0.621 0.535

2.2 两组急救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院前急救时间、急诊入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急救情况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2 42出诊反应时间(s)103.26±13.22 67.94±9.65 13.985 0.000首次心电图时间(min)6.88±1.54 5.05±1.21 6.055 0.000院前急救时间(min)37.98±2.88 24.15±2.37 24.030 0.000急诊入院时间(h)3.24±0.78 2.44±0.26 6.305 0.000住院时间(d)15.79±2.36 11.22±2.42 8.761 0.000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2.4 两组死亡率与血管再通率对比

观察组死亡率为2.38%,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8.09%,高于对照组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死亡率与血管再通率比较[n(%)]

3 讨 论

AMI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发病速度较快,具有病势险、预后差及死亡风险高等特点,可产生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已成为临床实施院前急救的主要病种[8]。既往研究证实,冠状动脉血栓堵塞是诱发AMI的根本病因,病变可引发组织缺氧、缺血等,进而诱发心肌坏死,由于患者心肌坏死范围于发病初期并未固定,及时给予有效的血管再通治疗可挽救心肌[9]。报道指出,血管闭塞18min后可导致处于心内膜下的心肌细胞发生坏死,随着时间延长,闭塞3h时细胞坏死区域可达到2/3,而闭塞6h可导致心肌透壁性坏死[10]。超早期溶栓是临床治疗AMI主要手段之一,可促使梗死部位血管再通,达到缩小梗死范围的目的,进而降低死亡率[11]。由此,院前急救护理是AMI治疗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以促使患者及时接受溶栓或介入治疗。

流程管理法于AMI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可为患者抢占急救时间,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有利于降低死亡率,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院前急救时间、急诊入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16.67%;观察组死亡率为2.38%,低于对照组19.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8.09%,高于对照组52.38%;提示AMI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流程管理法,可缩短患者急救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血管再通率。分析原因,流程管理法于实施前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现场评估方法、应急反应、现场急救方法、入院交接及安全转运方法等内容,以确保护理人员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的规范性及可行性[12]。其次,流程管理法中护理人员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对总、分流程进行科学指引,促使其在急救时做出快速、正确反应,不仅可快速应对接诊,还可精准实施现场评估,以确保急救过程有效、高效,避免无效时间消耗,进而缩短急救时间,为患者争取治疗黄金时间,促使患者于有效时间窗内获得治疗。

综上所述,AMI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流程管理法,可减少并发症情况,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并缩短患者急救时间。

猜你喜欢

管理法死亡率护理人员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对策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