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
2022-07-04陈竞建陈向坚
李 希 陈竞建 陈向坚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福建 宁德 352100)
病毒性心肌炎(VMC)作为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细胞变形、坏死以及间质性炎症,近年来随着临床小儿VMC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更为常见,大多患儿在疾病初期阶段呈现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目前,认为与VMC有关的病原体包含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在入侵心脏后诱发心肌损伤,或由免疫应答、炎性反应等引发心肌细胞损伤[1-2]。研究显示,在小儿VMC中多种免疫球蛋白(IVIG)分泌量过少是主要疾病特征,对机体清除病原体具有严重影响,进而加重病情进展[3]。因此临床针对小儿VMC的治疗以调节患儿免疫应答、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强化机体抗氧化能力为主。维生素C(VitC)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而IVIG能够提高免疫应答水平,将二者进行联合是近年来临床针对小儿VMC治疗的热点方案,但大多数研究中对VitC的用量均为常规剂量,缺少对大剂量药物的应用研究[4]。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联合用药对小儿VMC的应用效果,对我院收治的70例VMC患儿进行分组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VMC患儿,以掷硬币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2021年美国心脏协会《儿童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科学声明》解读中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5],且存在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湿冷、心肌、心律失常、肢体末梢发绀等症状;(2)临床资料完整;(3)合并精神状态差、乏力、肢体末梢发绀等症状;(4)已获取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出现严重肝肾功能障碍;(2)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肌损伤;(3)对本研究所用的药物存在过敏迹象。剔除标准:(1)未遵循本研究要求实施的患儿;(2)主动要求退出研究或不能参与研究全过程的患儿;(3)在本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包含:给予患儿抗病毒药物治疗,并叮嘱家属在治疗期间内需要卧床休息、严禁下床活动,给予患儿常规对症药物质量,以控制并缓解疾病症状,给予其生理盐水或葡萄糖以纠正其出现的水电解质紊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在必要时给予患儿吸氧治疗。
研究组:大剂量VitC(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552,规格2mL:0.5g)+IVIG(贵阳黔峰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20023034,规格2.5g/50mL)治疗。步骤:以200mg/kg的VitC加入10%的葡萄糖溶液中混合,以静滴的方式给药,1次/d,以1mg/kg的IVIG进行肌肉注射给药,每两周进行1次。
两组患儿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对比组间一般资料。
(2)对比组间治疗有效率。根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指南研究》中的评估标准[6];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心电图结果基本恢复正常,心肌指标趋向正常;有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电图结果与心肌指标的均有所恢复;无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均未好转或加重。
(3)对比组间心肌损伤指标。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取患儿肘静脉血3mL,离心后,取上层清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1(cTn I)、肌酸激酶(CK)、脑钠肽(NT-proBNP)表达水平。
(4)对比组间免疫学指标。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取患儿肘静脉血3mL,离心后以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
2.2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n(%)]
2.3 对比两组心肌损伤指标
治疗前,组间CK-MB、NT-proBNP、cTnl、CK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K-MB、NT-proBNP、cTnl、CK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心肌损伤指标(±s)
表3 对比两组心肌损伤指标(±s)
组别CK-MB(U/L) NT-proBNP(pg/mL)cTnl(μg/L) CK(U/L)例数(n)35 35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前617.55±97.44 617.48±97.32 0.003 0.998治疗后164.87±64.55 205.64±72.38 2.487 0.015治疗前285.78±32.44 285.64±32.45 0.018 0.986治疗后112.66±24.12 154.88±26.72 6.939 0.000治疗前0.65±0.08 0.64±0.07 0.557 0.580治疗后0.22±0.03 0.34±0.04 14.199 0.000治疗前60.33±6.32 60.34±6.33 0.007 0.995治疗后21.11±3.12 23.44±4.21 2.631 0.011
2.4 对比两组免疫学指标
治疗前,组间CD4+、CD3+、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D4+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3+、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免疫学指标(±s,%)
表4 对比两组免疫学指标(±s,%)
组别例数(n)CD3+CD4+ CD8+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35 35治疗前56.22±11.38 56.27±11.32 0.018 0.985治疗后69.85±10.22 64.32±11.78 2.098 0.040治疗前51.21±8.75 51.28±8.76 0.033 0.973治疗后30.55±5.14 35.78±6.25 3.824 0.000治疗前13.22±2.10 13.18±1.98 0.082 0.935治疗后20.44±3.54 15.42±2.11 7.206 0.000
3 讨 论
研究显示,小儿VMC属于心肌间质性、非特异性疾病,患儿机体在受到病毒感染后,逐渐侵犯心肌,造成心肌细胞损伤,并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由于该病大多发生在学龄期以及学龄前期儿童,受小儿疾病进展速度快、病情变化不定等特点的影响,小儿VMC的病情状况具有显著差异。且患儿的年龄层次较小,机体的各项功能尚在发育过程,因此抵抗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严重情况,可造成心源性休克,甚至发生心律失常性死亡,对患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均产生较大威胁[7]。因此,积极对治疗小儿VMC的用药方案进行优化是目前临床儿科研究的重点。既往针对该病临床以给予对症治疗或VitC联合IVIG进行辅助治疗,原因在于:VitC的抗氧化能力较强,IVIG是参与机体病毒清除过程的重要免疫活性物质,研究证实体液免疫应答能够直接影响多种IVIG的合成、分泌,细胞免疫应答异常大多通过影响B细胞的分化,以达到减少IVIGB的分泌,因此通过外源性给予IVIG能够有效补充机体免疫高活性物质,提高对病毒的清除能力[8]。但既往对VitC联合IVIG的应用中,VitC均为常规剂量,因此临床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基于此提高了VitC的使用剂量,并观察研究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组间CK-MB、NTproBNP、cTnl、CK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K-MB、NT-proBNP、cTnl、CK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剂量VitC联合IVIG应用,对缓解病毒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效果确切。VitC不仅是具有强抗氧化能力的药物,同时能够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过程中自由基的生成,在提高机体氧化酶活性方面作用显著,降低对患儿心肌细胞的损伤[9]。本研究结果显示,数据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组间CD4+、CD3+、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D4+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3+、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小儿VMC给予大剂量VitC联合IVIG治疗方案,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效果尚佳。原因在于:大剂量VitC能够通过抗氧化作用调节机体细胞,并增强体液免疫,在抑制病毒、细菌侵犯机体方面的作用确切,IVIG通过帮助机体补充免疫活性物质,在消除病毒作用的基础上增强机体免疫能力[10-11]。高瑞波等[12]人针对大剂量VitC联合IVIG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发现,联合治疗能够减轻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抑制炎性反应,与本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大剂量VitC联合IVIG治疗方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显著增强患儿免疫能力,并降低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疗效显著,对临床优化小儿VMC治疗方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