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沙质荒漠化土地成因及治理对策
2022-07-04王国晨董新昊赵小山张英新刘玉军
王国晨,董新昊,赵小山,张英新,刘玉军
(1.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辽宁 阜新 123000;2.通辽市奈曼旗林业工作站;3.通辽市奈曼旗桥河国有母树林场,内蒙古 通辽 028300)
土地退化是阻碍农业持续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土地退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积极的治理,使其局部得到控制,由于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总体仍趋于恶化,这种现象在北部农牧交错带尤为突出。
辽宁省沙质荒漠化土地超过113 万hm,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集中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地带,形成东西长430 km、南北宽100 km 的狭长地带,横跨辽西北的10 个县市、140 乡镇。有关资料表明,该地区土地沙化的速度相当惊人,20 世纪50年代末,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不到20%,20 世纪70年代中期超过50%,20 世纪80年代接近80%。因其处于科尔沁沙地“百里瀚海”的南缘,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辽西北已成为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地区。该地区土地沙化程度不断加重,产生的风沙日益南侵,对辽宁中部平原的工业基地构成严重威胁,而工业在促进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这一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沙化土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也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沙化土地的恢复治理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该地区的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1 土地沙化的原因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中自然条件最优越及最大的沙地,年降雨量为300 ~500 mm,位于西辽河的中下游。17 世纪末,这个地区还是优良牧场,不少皇家围场和牧场便分布在这一地区。该地区曾经遍布泡沼和灌丛,现在沙丘间低地上所见东西走向的河床和水泡子、甸子地都是过去河床和湖泊的残余;个别沙丘上仍生长有零星的松、栎、榆、槭等乔木,甚至条件好的地区还有大面积原始树木存在。这些自然遗痕表明,该地区曾经经历过水草丰美的时期。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是科尔沁沙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1.1 环境因素
20 世纪50年代以来,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持续对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固定标准地土壤含水率、地下水位及气象因子进行观测。监测结果显示,不同时期0 ~300 cm 深度的土壤含水率持续减小,平均每年以0.1%速度下降。特别是5—6月,0 ~10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率不到1%。20 世纪70年代以来,章古台镇樟子松人工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平均每年以10 cm 速度下降,特别近20年下降更加剧烈,以每年15 cm 左右的速度下降。该地年平均蒸发量大(1 700 mm),冬春两季风大而持续时间长,风速为4.15 ~5.10 m/s,由于持续干旱,春季降水较少,地表土壤含水率低,使得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有大风时就发生地表侵蚀和扬沙天气。从2015—2019年章古台镇观测数据(见表1)来看,沙尘和沙尘暴天气没有明显减少。
表1 章古台镇沙尘和沙尘暴天气统计结果
1.2 人口剧增
新中国成立以来,沙区人口的变化趋势和我国总人口变化趋势是基本一样的,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土地压力。沙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人口多,贫穷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这些因素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人口剧增成为土地沙化的根源。以彰武县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人口不到20 万,2020年接近34 万,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结构单一,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对于落后地区来说,有限的土地资源可能是唯一的生产资料。
1.3 不合理的农牧经济活动
不合理的农牧经济活动是指以土地为资源,超出土地的承载力,进行掠夺性经营而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经济活动,这里主要指滥垦、滥牧。不合理的农牧经济活动是土地沙化的动力。
1.3.1 滥垦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沙区乱开荒现象非常严重。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优良种子和化肥的投入,二是大量开垦土地。以彰武县章古台镇为例,20 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价格放开以后,由于土质瘠薄,单位面积产量低,当地农民为了增加收入,片面追求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2010年后,花生价格猛涨且利润远大于种玉米,当地农民又大面积开垦荒地、草地。由表2 可知,1988—2019年,章古台镇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旱地面积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草地已全部开垦,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花生,甚至以前种植玉米(沙化风蚀较少)的土地也改种花生,种植花生的年风蚀深度为3 ~5 cm。水田、水面和其他用地呈减少趋势,林业用地、旱地和生活用地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变化最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草地和其他用地被开发成农业用地。
表2 章古台镇土地利用结构面积变化
1.3.2 过牧
走访发现,过牧是土地沙化的另一原因。沙区各村屯的牲畜存栏数已远远超过土地承载力,而圈饲成本高,存在偷偷散放的现象,特别是夏季牧草旺盛生长的季节,由于没有其他的取食场所,大批牲畜散放于各沙丘之间,使这些草场失去休养生息的最好时机,导致草场质量不断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而在春秋时节,失去植被保护的沙丘风蚀严重,草场质量进一步下降,陷入恶性循环,在牲畜的长期采食、践踏下,这些草场退化严重,有的几乎沙化。
1.4 现有的防护林有待提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来治理沙地,使本地区的植被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受苗木、技术、资金和生产力等多种因素限制,多选择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植树(草)。那些条件恶劣、起伏较大、造林难度大的沙丘及偏远地块却未得到及时治理,使这一部分沙丘成为目前土地沙化的潜在发源地。
2 防治对策
2.1 拓展老百姓收入来源
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和滥垦、滥牧,其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和人民,积极的解决办法是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改变经营方式,实现人口、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辽西北硅沙非常丰富,可科学开发利用;淡水资源比较丰富,鲤鱼等淡水鱼享誉国内外;草炭是纯有机无污染绿色肥料,是沙地土壤改良的最佳原料,同时可用于生产肥效极高的复合肥;辽西北还盛产一些药材,如麻黄等。二是利用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辽西北拥有先进的育苗和养殖技术,是目前全国的樟子松育苗基地,可大力发展育苗产业,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引导扶持农民发展畜牧业,变牲畜散养为圈养,提高牲畜的出栏率。
2.2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受诸多因素影响,辽西北人均耕地面积大。同时,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激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热情非常高。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草原综合体”,启动实施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工程,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综合措施进行修复治理,现已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治理区,让辽西北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环境更优美。
2.3 建造近自然林
辽西北原本的顶级生态群落是疏林草地,水草丰美。当地有300 ~500 mm 的年降水量,可顺应自然规律,依托自然力量,通过人为干预,采用人工营造和围封等治理措施,利用当地乡土树(草)种,遵照当地群落演替的基本规律,最终建成多树(草)种共生的近自然林地。其优点是营造周期短,成本低,治理面积大,群落相对稳定,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强,符合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3 结论
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后期管理,坚决杜绝边治边毁、毁快于治的现象。为达此目的,一方面要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宣传工作,让群众普遍树立法治意识,自觉保护沙地改造成果;另一方面要打造强有力的管护队伍,加强执法巡查,严肃查处毁林、开荒等破坏沙地资源的不法行为,维护防沙治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