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南皮《放风筝》研究综述

2022-07-04曹子俊

科学与财富 2022年8期
关键词:演唱分析放风筝

摘 要:河北南皮《放风筝》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衬腔,广为流传,好评如潮。将中国知网中的文献作为参考资料,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發现对河北南皮《放风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创作源流;2.创作风格;3.演唱分析。

关键词:河北南皮;放风筝;演唱分析

河北自古就是华夏文明开发较早和多民族交汇的地区。在这种民族文化大融汇的潮流中,河北民歌顺时顺势得到了发展,扎根冀州大地,根植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环抱京畿,面向全国,既有兼收并蓄的交融性,又富有浓郁本土气息的。《放风筝》在全国各地都流传甚广,在众多的民歌《放风筝》中,河北南皮《放风筝》是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民歌之一,这首民歌入选《民歌﹒博物馆》馆藏。[1]得益于河北地区民歌文化发展繁荣,优越的地理条件是河北民歌汲取养分的摇篮。

一、河北南皮《放风筝》创作源流

风筝,北方称为“纸鸢”,南方称为“纸鹞”。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东周哲人墨翟所制“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传于公输班(也称鲁班),鲁班经过改进,将木头换为削好的竹子便有了《墨子·鲁问篇》中“削木为鹊,乘而飞之,三日不下”的记载。后经蔡伦改进纸张,直到宋朝时放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性活动。

叶旭东在河北南皮小调《放风筝》中指出:《放风筝》是由曲牌《剪靛花调》演变而来,是其变体,历史悠久。《放风筝》描写了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旧时难得出门的姑娘们趁此时节,带着各自精心巧制的风筝尽情游玩的事。丁依在中国北方地区民歌《放风筝》演唱分析中指出,风筝能飞,能够寄托人们的期许和希望,当这种民俗活动被广泛传播并受人喜爱的时候,表达对春天喜悦之情的民歌《放风筝》也就随之形成并分布在全国各地了。

在生活中,托物言志无疑是人们抒发感情的最佳方式,“风筝翩飞处,人间尽讴歌。”河北民歌《放风筝》便孕育于此。

二、河北南皮《放风筝》创作风格

唐文滔在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研究中指出: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甄别出的79首民歌《放风筝》大部分属于[剪靛花]家族。河北南皮《放风筝》隶属于《剪靛花调》是其变体。以 [剪靛花] “程序性特征”

为标准分析其创作风格,《放风筝》具有以下特点: 相同的词格、相同的曲式(句法)结构以及“相同的典型旋律乐汇贯穿于《放风筝》曲调当中,相同(相近)的句末落音,相同的曲调终结音”。[2]

(一)节拍特点与曲式结构

河北南皮《放风筝》为四二拍,节拍规整,速度中速较快。歌词紧密,表达的情感是活泼愉悦的。曲式结构上为五个乐句构成,第五乐句是第四乐句的补充。在调式上河北南皮的放风筝在强拍上出现了#F和B两个音符,为典型的雅乐七声调式。

易人在云淡风轻风筝争鸣——七首《放风筝》民歌比较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河北南皮《放风筝》进行曲式分析得出,河北南皮《放风筝》旋律以小跳和级进为主,活泼轻松,其调式为C宫雅乐七声调式。

(二)衬词衬腔的使用

丁依对河北南皮的衬词衬腔做了整理分析。衬词最早来源于语气词,其目的为了使表达内容更加饱满,也使得歌曲更富趣味。根据演唱衬词的曲调不同分为单字衬腔和旋律化衬腔。旋律音比较单一,只是单个衬词对应某个单音的时值较短的为单字衬腔;有三个以上衬词出现并且形成一定长度腔体的为旋律化衬腔。河北南皮《放风筝》既有单字衬腔,也有旋律化衬腔,以旋律化衬腔为主。

常虹娜在地方民歌《放风筝》演唱共性与个性比较研究一文中,对衬词衬腔做了详实的说明与举例。衬词衬腔是中国民歌中常有的音乐表达形式,衬词与衬腔在民歌中的运用,使民歌的节奏性能更加突出、歌唱的情趣更加活跃,从而扩充了歌曲的结构与艺术效果,也使民歌演唱更加顺畅、感人与自然。河北南皮《放风筝》全曲共六段,每段都会在两个唱词中间加入“哎、咳、呀、也”这些小语气词,为全曲增添几分活力,使曲调更加流畅、朗朗上口。

三、河北南皮《放风筝》演唱分析

河北民歌旋律起伏明显,高亢明亮,表现出的是不同于其它地区民歌的错落有致的美,但是每首歌曲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河北沧州南皮,属于冀中地区,在“河北民间音乐色彩区”的划分中属于“冀中音乐色彩区”,其受京城文化影响而销蚀掉了自己的特色。[3]

丁依提出河北南皮《放风筝》使用了明清曲牌《码头调》,并结合当地的语言特点,演唱当地的民俗活动,出现了“南歌北唱”的文化现象。在歌曲演唱处理中,丁依主要提及了衬词衬腔的演唱技巧,气息讲究适量,不然无法适应快速、连贯、轻巧的旋律化衬腔的音乐表现力,也就不能表现出姐妹二人放风筝的激动兴奋心情。河北南皮《放风筝》为六段体结构,每段旋律相同,故事情节逐步发展,把握好咬字和情绪的递进,着重突出轻快愉悦的情绪,将“外刚内柔”的演唱特点发挥出来。

常虹娜提出了河北南皮民歌“高低起落直畅性”的整体风格特点。《放风筝》这首民歌最高音a2到最低音a之间的音程跨度相差了十五度,除此以外《放风筝》还运用了很多“大跳”增加了旋律的跨度,给人以豪迈之气,“甩腔”也是《放风筝》常用的技巧,从高到低的回转,也能让人感受到河北人质朴、亲切。

曹闻心在河北民歌《放风筝》的作品分析一文中,对《放风筝》歌曲旋法特点进行了分析。《放风筝》这首民歌较好的保存了河北地区音乐旋法特点,在带变宫音调下进行低音sol、低音la、低音si的发音,充分展现了华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味。在演唱中要充分考虑歌曲旋律音程的跨度,还原音乐本身的韵味。

结语

地方民歌是反映我国地方文化的重要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真实写照。河北南皮《放风筝》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性,这与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密切相关,研究《放风筝》有助于深刻认识、解读当地文化,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歌文化。同时应大力发挥“品牌”效应,进一步深挖河北民歌艺术宝库,让其独有的艺术价值被世人所见。

参考文献:

[1] 常虹娜. 地方民歌《放风筝》演唱共性与个性之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 康玲.《[剪靛花]歌系研究》[J].《黄钟》2006年第 6 期.第17页.

[3] 齐易.论河北民间音乐色彩区的划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01):46-51.

[4] 江玉亭.论河北民歌的交融性与异质性[J].人民音乐,2019(08):52-55.

[5] 唐文滔.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20-26.

作者简介:曹子俊,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

猜你喜欢

演唱分析放风筝
放风筝
高山流水 颂知音
歌剧《江姐》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
声乐套曲《冬之旅》第十一首《春梦》歌曲演唱分析
放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