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及减压对策研究

2022-07-04张守顺崔庆玲罗东超化斌

科学与财富 2022年5期
关键词:缓解疏导高校大学生

张守顺 崔庆玲 罗东超 化斌

摘 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面对学习、就业、人际、家庭、情感、经济等方面产生压力逐渐增大,心理壓力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抗压能力、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调节压力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对高校学生心理压力调查和分析,就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如何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以期增强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以丰富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缓解;减压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引导学生形成自信理性、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经济等产生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着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与未来发展。大学生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问题的严峻已引起高校、社会普遍关注,为此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青岛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深入调查,由表及里分析大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表现、成因、自我调节能力,提出帮助大学生提高抗压能力、舒缓心理压力的对策和方法,以促进高校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从而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全人格健康成长,顺利走向社会。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

2021年青岛地区部分高校在校生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心理异常一类学生占比7%;二类占比14.53%;三类占比14.58%,存在一、二、三类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比共计36.19%。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对青岛地区62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研究分为选取被试、调查实测、数据分析三个主要步骤。问卷采用集中统一实测形式,学生手机扫取问卷二维码开展测试,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心理压力状况、压力承受能力、压力症状表现、压力排解方式、压力来源、专业满意度等方面。从调查数据来看, 77.24%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压力,22.76%的学生无心理压力;18.27%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58.48%的学生心理压力处于压力较小和压力一般、二者占比相同均为29.49%。面对77.24%的学生存有心理压力及18.27%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的现状,当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急需高度重视、及时缓解,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的具体症状有哪些?通过调研发现焦虑、浮躁、易烦易怒、失眠的症状比较突出,占比分别为80.77%、66.67%、67.31%、40.06%,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焦虑症状的同学占比超过了百分之八十;与此同时,抑郁、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占比也较大,分别为25.96%、18.59%,此数据也不容乐观。针对心理压力占比大,心理承受能力不理想,抑郁、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占比较大的大学生群体,从心理压力排解方式数据来看,大多学生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整,他们会向朋友、家人倾诉,但同时选择压抑沉默的不在少数、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咨询的学生相对较少。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成因分析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阶段,思维比较活跃、敏感,但是心理压力机制还没完全成熟,心理特征还没完全定型,面对挫折时的应对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欠缺,容易产生压力,如不及时减压、长期堆积将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安全隐患。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业学习、前途就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最大,其次是人际交往、家庭生活(亲子关系)、个人消费、家庭经济、恋爱感情等。

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大致如下:

1.中外多元文化、理念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大学生接触到开放的中外多元文化,但是大学生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未完全成熟,面对中外文化不同理念、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容易带来心理压力。

2.专业选择不理想、学习兴趣低、效果差

从统计数据来看,12.5%的学生对专业有所不满甚至很不满,专业选择不理想导致学生学习适应困难,大学专业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导致学业压力大。

3.家庭教育的影响

(1)不当的家庭教育理念、方式,当下大多数独生子女学生任性、自私、不善与人交际、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差;

(2)单亲家庭,缺少心灵的陪伴、依靠,缺乏安全感,导致心理上孤独、焦虑。从数据来看,13.14%的学生与父母关系和谐度低。81.09%的学生对父母的期望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

4.自我认知、自身定位不准确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认知水平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存在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自我认识过高、自我认识过低及自我认识不稳定的情况。不准确的自我认知会使大学生没有自信心,产生消极心理而带来心理压力。再有,大学期间有的学生出现角色转换适应障碍,导致自卑、压抑而产生心理压力,这一点大一新生表现相对明显。

5.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差

当今大学生生活在幸福年代,经历的困难挫折少,以至于调节压力的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不会释放压力,不能采用合理的途径缓解压力,长期堆积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6.情感困惑、情感危机

情感方面压力主要包括家庭情感和恋爱情感两方面。对于情感困惑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对于家庭情感,大学生处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的阶段,对父母的依赖处于由强变弱的过程,遇到挫折时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慰藉,但是往往父母对大学生情感变化缺乏准确了解,使学生的家庭情感需求难以及时被感知和满足[3];另有些学生与父母关系不融洽,心理上缺少安全感,想靠近父母寻求亲情关爱的满足但又害怕接近,因此处于矛盾纠结中,导致心情压抑、压力增加。对于恋爱情感,部分学生对于恋爱无比憧憬,过于美化,一旦失恋,沉浸在伤感中无法自拔,导致压力增加,严重者带来心理疾病。

7.人际交往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

但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缺乏包容心,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如不及时解压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疾病,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8.季节影响

每年5月份、11月份是心理问题高发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大脑底部的“松果体”腺体分泌的“褪黑素”能促进睡眠,但此激素分泌过盛容易使人抑郁,秋冬交替时,气温骤然下降,导致腺体分泌过剩,而使人压力增大产生抑郁情绪。此种现象叫做“悲秋”心理。

三、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现状,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大学生减压的重点不在于消除压力源,而在于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方法,将缓解心理压力常态化,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心理压力,提高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熟、成才。

高校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平台、载体,丰富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营造了班级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树立了纯正浓厚的班风学风;和谐的朋辈心理辅导,营造了互相关爱、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也增强了人际关系和谐度;有温度的网络互动,拓宽了高校心理疏导渠道,增加了心理疏导的途径,贴近学生实际,增加了与学生的亲和度、亲密感;健全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建立了完善的“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了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心理咨询室四级防护网络,形成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应急处理体系,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

高校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授课;班级建立专门的心理园地宣传栏,栏目内容常换常新,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零距离零时空覆盖;营造班级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正能量的宣传引导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释放压力日常化

辅导员、班主任经常性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心理减压的方法,提高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加强人文关怀,及时缓解学生焦虑情绪。日常减压的健康做法如:运动、利用班会时间、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小游戏。建立班级心理宣泄本。班级内建立心理宣泄本,采取不记名的方式,班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地抒发表达,此宣泄本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宣泄释放压力的出口,另一方面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所思所想与心理需求,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

3.活动拓展多样化

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诸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体验式主题班会、班级团体辅导、“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主题教育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感染力,助力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通过教育引导、行为体验增强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增强心理韧性,提升抗压能力。

4.网络互动温情化

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温度地关注学生动态、回复学生留言、点赞学生发布,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亲切互动,与学生探讨话题,沟通交流零距离,做有温度的学生网络知心人。

5.心理沟通专业化

与学生谈心谈话过程中要注意心理换位,从学生的角色、处境去思考、理解问题,以同理心深刻体会学生潜在的行为原因,与学生共情。与学生谈话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相似的亲身经历讲给学生,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起学生的共鸣。根据需要向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重点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心理中心反馈的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加强心理跟踪管理,一旦情况严重,及时移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专科医院疏导、治疗。

6.家校协同密切化

老师密切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状况及时与家长交流反馈,便于家长准确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对于学生心理压力大的异常表现家校合力帮助缓解,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有些学生在出现心理压力大甚至被诊断为轻中重度精神抑郁时,有的学生怕家长担心不知道如何向家长表达,有的学生与家长关系不融洽,不愿意让家长知情,这时候老师与家长的密切沟通尤为重要和必要。与家长密切沟通,有助于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合理定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给予适度的期望和目标,这样既增加家庭和谐度又不给学生带来超限的压力。

7.心理压力问题预防前置化

班级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小组,由宿舍长-心理委员-班长-辅导员、班主任组成,辅导员、班主任任组长。工作小组建立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人一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状态、心理需求等内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出现压力大、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利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正向引导,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预见性、主动性,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8.朋辈辅导有效化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4]。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义务性、亲情性、自发性、友谊性、简便有效性[5]。年龄相当者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使朋辈心理辅导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朋辈心理辅导专业性上难以保证但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无法替代的作用。

9.生活方式健康化

生活有规律,合理作息不熬夜,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健康饮食,适度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求真务实踏实学习,养成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高效率、有成效地学习能够极大减弱学生负担,减小心理压力;积极培养自身兴趣,丰富自己的才能,利用兴趣特长爱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各类社团,开发自身潜能,增强积极情绪,维护身心健康。

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网络世界的诱导性和大学生活的复杂性逐渐导致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的善变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也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增多[6]。从调查研究来看,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不容小觑,针对此问题高校教育者应继续不断探究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韧性,提升抗压能力,激发自身潜在的力量以增强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心理防线,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用爱与行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等學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印发[N].人民日报,2018(12版)

[2] 任思璇.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交际》,2019,10:124-125.

[3] 刘雨欣. 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20,6:149-150.

[4] 曲晓丽.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之探索[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5] 胡卓理.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 张蓉蓉.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探讨[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01):128-130.

张守顺(1981-),男,山东日照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项目名称《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与减压对策研究》,立项单位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编号21HER015,立项时间2021.08。

猜你喜欢

缓解疏导高校大学生
有机肥对桃幼树铬胁迫缓解效果的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体育锻炼缓解消除老年抑郁症的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光动力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和缓解对策
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复发效果初步观察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