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的有效融合
2022-07-04陈有奋
陈有奋
摘 要: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计算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阻碍性,同时也不利于促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初中数学教育应当做出积极的改变,推进自身的变革发展,以便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基于此,将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有效融合起来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下面将阐述将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相融合存在的问题以及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有效融合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农耕文化;融合
农耕在我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人们的吃离不开农耕,长久的农耕形成了一种农耕文化,在这一农耕文化中集结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将农耕文化与初中数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对初中学生进行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们学习到农耕文化中的智慧及思想,能够在其引导下形成好的品质,养成好的习惯,为自身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将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
现今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教学中推出了打造特色教学这一模式,这一模式能够极大的满足各个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并让教育直面学生,进而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将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融合教育学生,能够极大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并为学生们带去新鲜感,促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教学中,与老师及同学相互间友好沟通、交流。农耕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承载着数代人的智慧与思想,将它与初中数学融合起来教育学生,能够对学生们的素质及文化修养进行指导,进而促使其综合能力及素质得到提升。
二、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相融合存在的问题
将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相融合属于一个较新的模式,之前老师对农耕文化并没有一个细致全面的了解,这样的情形必然就会导致老师将初中数学知识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一部分数学老師会认为,农耕文化属于文学范围,若要将其与某一学科融合去教导学生,最好应该选择语文这门学科。因此,这部分数学老师对数学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重视程度极低,其只会简单地对学生们讲解一些理论知识,这必然就会对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另外,老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及农耕文化时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得学生疲于听讲,进而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造成教学质量及效率不高。而且老师在将数学知识与农耕文化融合时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农耕文化与初中数学知识间的衔接度不够,导致两者间存有较为明显的脱节现象,不利于通过农耕文化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没有发挥出其的真正价值。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存有过度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现象,对学生们的实践能力缺乏一定的培养,这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那么必然就会对其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有效融合的措施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后,必然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进行愉快的学习。我国农耕文化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老师在将农耕文化与初中数学相融合之前,应当将初中数学课堂中所需教导的内容做一个有效的整合,并积极提取农耕文化中具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将其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以便对学生实施极为有效的引导。在初中这一阶段中,学生们对周边事物还保有一定的好奇心,当将农耕文化引入到数学课堂中后,他们必然会好奇它与数学知识间的关系,这时老师通过引导就能够让学生对其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当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还能够促使自身的文化素养得以形成。基于此,老师需要对学生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掌握,然后依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融合数学知识与农耕文化,进而降低其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保障学生通过这一形式能够更好的学习到数学知识。当学生对我国农耕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发现其中涉及到的数学思维方式。而为了能够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还可以对农耕文化进行细化,增加其与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以便能够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性。
比如:在初中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老师需要仔细挖掘农耕文化中的立体图形,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像磨盘在我国农耕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主要由圆柱体构成,无论是研磨盘还是制浆磨盘都是由圆柱体构成。它能够将谷物碾碎,最终形成粉末状,若在碾磨过程中加水,那么就能够形成浆水。通过视频学生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圆柱体的磨盘在加工谷物时的完整形态及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明白这些立体图形对农耕的重要性及影响,同时能够明白农耕的不易,进而促使他们养成尊重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
在现今的教学中,为学生们创设情境,让其深入到情境中学习知识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极为常见。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消除数学知识中的陌生感,让其能够尽快的投入进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知识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其理论知识较难理解,进而使得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佳。基于此,老师可以运用农耕文化来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教学,让学生们在农耕文化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并促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了做好这之间的衔接,老师需要将优秀的农耕文化引入到数学课堂中,进而让学生们在农耕文化营造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在这一环境下能够促使自身的数学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另外,为了能够让学生们主动、积极的进入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还需要借以生动的形象去为学生展示农耕文化,为其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境,让其思维能够得以转换,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实践活动
现今学生大多都被局限于学校及课堂中学习知识,他们的知识来源主要来源于课本,虽然现在多媒体被引用到了课堂中对学生们进行教学,但是学生也只能透过荧屏去了解事物,使得他们的认识与理解总是欠缺一份真实感。特别是现今有大多数的学生都不认识玉米、小麦、韭菜以及水稻等的生长形态,他们只认识在超市、市场中已经长成,形成产品的作物。这样的情形与现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极不符合。因此,老师在融合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到农耕活动中,从实践中去体悟、感受,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老师带领学生下乡去帮助农民伯伯插秧,插秧需要每行每列对其,农民伯伯的秧田是一个长方形,每行秧苗间需距离13厘米,每列秧苗间需距离16厘米。但是农民伯伯只知道他的秧田为一亩,并不知道长宽多少厘米,那么该怎样计算这块秧田的长宽呢?这样的问题通过实践学生能够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获得答案,而且还能够体验到插秧的艰辛,进而使其懂得珍惜粮食。通过带领学生体验农耕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让其能够解决数学问题,还为了能够让其明白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它也应当用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明白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愿意主动学习知识,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初中数学与农耕文化融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这需要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去进行选择,进而提升对学生们的数学教学实效,让其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江丽梅.如何促进农耕文化与”三爱”教育的融合[J]. 中外交流, 2019, 26(43):350-351.
[2]李春蓉.浅论生态数学课堂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 有效融合与构建有效融合与构[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7):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