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性格也很美
2022-07-04杜芷歆
杜芷歆
曾看到一位妈妈在网络平台上的求助,标题是“如何改变孩子的内向性格”。这位妈妈有一个四岁的女儿,女儿性格比较闷,经常被老师评价为“其他方面还好,就是太内向了”。她希望把女儿的性格培养得外向一点。实际生活中,也经常会有家长因为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而感到焦虑,他们总是询问“如何让性格内向的小孩活泼起来”。
性格是一个人个性结构组成中的重要一环,是每个个体身上最为独特的标志之一。家长们之所以会忧虑孩子的内向性格,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担心偏内敛的性格可能造成孩子沟通能力弱、在群体中不会表现自己、怯懦、人际交往困难进而阻碍到其社会性发展。
非极端的讨论环境中,健全人格之下形成的每一种性格都有其存在的可能和权利,不应给予某一种性格以绝对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定位。作为家长,给予不同性格幼儿以适宜的家庭养育是必要的,因为家庭中的环境氛围与教育推动是促进幼儿积极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内向性格是幼儿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绊脚石吗?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曾经编制了一份关于个性的问卷,其中对于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內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挚友之外的人相处时会保持一定距离。仔细审视这样的定义,可以发现心理学者们并没有给“内向”贴上任何反面的标签,只是将其认定为一种思想感情不显露在外的性格。关于人际交往,人与人的接触与交流一般会建立在双方性格引力的基础之上,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人际交往时也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准则。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我们会或多或少地习得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技巧,随之也可能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做出调整。
成年人不应把内向性格看作是幼儿人际交往的一块绊脚石,也不必要过度干预他们的人际交往。内向性格的幼儿在感知、思维、想象、处事方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之而来会慢慢形成一套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除非儿童在与人的交流上真的出现持续性抗拒或是逃避等极端情况,大部分家长不需要太过于担忧内向对幼儿人际交往的阻碍问题。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彼此之间能够相互认同且在交往中有愉悦感产生的状态,孩子自主选择的社交也会为其带来比被动社交更多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二、不宜以绝对的成人标准要求与评价幼儿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具体包括情绪理解和分析社会关系的能力、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发展并保持友谊的能力以及控制和化解冲突的能力。对一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碎片式的观察轻易得出,需要以真实性评价环境里、持续性观察中的点滴收集记录作为支撑。父母在审视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时候也不应心急,要尝试从多方面持续性的观察中综合地作出评判,而不是仅从其当下拥有同伴的数量多少及在群体中受欢迎程度的高低来得出结论。而评判的结果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在观察的过程中给予幼儿适宜的社会化引导,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理想的社会化发展方向。
总有父母会不经意间对幼儿做出“你怎么都没几个朋友啊”“你太胆小了,这样是交不到好朋友的”“你要去和某某某玩呀”这样的评价或要求。其实,成人不应轻易就性格原因对幼儿做出消极人际评价,也不应将其面临社交时可能出现的短暂退缩行为归咎于“胆小”“懦弱”等带有消极色彩的性格形容词。幼儿正处在认知逐渐发展丰富的阶段,其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如果被一味地质疑自己的性格有所缺陷,有可能会进一步造成儿童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要建立在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我定位、自我价值感,是难以和谐地发展社会属性的。而幼儿时期自我认知与自我认同感的建构,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成人的鼓励与支持来逐渐积累。
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中提到,人格的无限差异本身就是人之存在的特征。?内向性格的儿童其实也有自己个性之下的一套人际交往准则,有慢慢适应这个社会的一种方式。在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但不应强求他们做出成人眼中最为恰当合理的某种社交表达与行为。尽管同一些天性就外向的儿童相比,内向性格幼儿的情感输出方式可能较为内敛,语言的表达程度不够外露,但是其拥有的丰富充盈的内心世界不应被忽视和否认。
三、给不同性格幼儿以社会性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弗洛姆曾指出,儿童的性格模式是在其父母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的,父母的培养方式又是由所处社会结构下的文化环境决定的。这让研究者想到,在追寻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其实最先也是最多被提及的就是身边成人与环境的影响,其中,父母作为儿童的养育者与重要他人,作为儿童早期生活环境的创设者,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其实不单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中认知的获得、情感的唤醒与行为的塑造都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尽管明确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阶段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但是作为教养者的父母也应该秉持平和的心态,明确儿童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社会性发展路径与发展节奏。我们应收起急躁的心,不用相同的尺去衡量这个过程,为幼儿设定能够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的适宜性目标,给不同性格幼儿以社会性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父母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去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真正了解幼儿当前社会性发展所处的阶段、状态和位置,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其在社会性发展上最需要的支持,为其朝向最近发展区内的目标提供支持,让他们始终感到自己是被期待的。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能够拥有良好的自我辨识能力,在外界的支架作用下也能够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一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内在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其各个方面的良性发展。同时,具体来说,因为成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儿童社会领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父母也要在这些方面努力做出良好的榜样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