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2022-07-04王轶珍王小元张庆晓
王轶珍 王小元 张庆晓
摘要:[目的/意义]本文旨在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探寻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的路径。[方法/过程]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三级编码,探寻了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发现环境、动力、条件及风险是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竞争力建设环境因素是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保障机制;竞争力建设动力因素是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动力机制;竞争力建设条件因素是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调节机制;竞争力建设风险因素是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阻碍机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突破路径:营造良好的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环境,激发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内部动力,强化高校教育智库相关能力建设以及降低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风险。
关键词:高校教育智库 竞争力建设 扎根理论
分类号:C93-0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2.03.02
1 提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視智库建设,并先后出台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在党和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智库发展迅速,高校教育智库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
高校教育智库是教育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教育智库?教育智库是指“主要围绕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间关系,为国家教育领域的战略布局和重大改革发展提供决策服务的研究型专业化的决策支持机构”[1]。一般教育学术机构是以研究基础性理论问题为主。而教育智库与一般教育学术机构不同,是以产出政策、法规和方案为主。同时,一般教育学术机构主要局限于单一学科、以个体研究为主,而教育智库则着眼于重大现实问题,以多学科的、专业的研究团队为主。在我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校与各省市教科院所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学会、协会等机构是教育科研体系的主体力量,也是教育智库建设的核心力量[2]。高校教育智库是指在高校设立,并依托高校人才丰富、专业学科齐全等优质资源,以研究教育战略、教育规划、教育法规、教育政策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研究机构,如高校成立的教育科学学院(研究院)或者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心)等[3]。目前,我国有800多所高等院校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院或高等教育研究室[2]。
何谓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根据韦伯斯特英语词典(Websters English Dictionary),竞争力一词起源于拉丁语词语“competier”,意为“参与市场的商业竞争”[4]。人们关于竞争力的研究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但学者对竞争力的概念依然存在分歧。目前,较为一致的认知是: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相对的、多维度的概念,与大量相互依赖的变量相联系,并具有跨层次的相关性,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在智库领域,高校教育智库的竞争力与社会环境、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支持、平台建设等密切相关,其最终指向是为政府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决策咨询服务。因此,本研究认为,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教育智库充分运用自身拥有的资源,通过知识生产来产出高质量的政策产品,并由此实现为政府提供高质量教育决策的目标。当前,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是教育智库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现实来看,在学界的努力下,高校教育智库建设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涌现出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庞丽娟提出,要充分发挥新型教育智库在国家战略与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与支持作用[1];周洪宇认为,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5];王小飞等分析了政府教育智库服务教育决策的路径依赖与突破[6];周光礼等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等六个高校教育智库为例,分析了这些研究机构的学术转型之路[7]。尽管理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高校教育智库的具体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独立性不足、影响力较小、定位模糊、协同度不够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竞争力建设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者深入高校教育智库的具体实践中。而从已有的资料来看,学者对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研究不多,且已有成果主要是对高校教育智库的普遍性研究,鲜有基于访谈的关于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实证研究。另外,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继承于高校与教育智库的竞争力,呈现出多脉络的模糊性。因此,对本研究而言,传统的文献演绎法、思辨法等无法回答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问题。相比较而言,扎根理论既可以处理大量的访谈资料,又可避免现有理论对研究的影响,从而达到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目标。因此,本研究选取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对所得的一手访谈数据进行质性分析,以此来构建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影响因素模型,并基于访谈和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突破路径,为我国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受访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工作(学习)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选取了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的管理者、专家学者、行政人员及学生作为访谈对象。AE4B1013-AD7D-4093-8FD2-D558AC00BF63
本研究在访谈前,征求了访谈对象的许可,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对录音进行了文字转录,并尽最大的可能保证话语的原始性。扎根理论强调研究的科学性:理论饱和度是检验理论是否有效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何时停止采样的鉴定标准。理论饱和是指当附加的数据分析没有发现与“核心范畴”相关的新概念时,类属或范畴就达到理论饱和。按照上述标准,本研究共选取了18位研究对象,各进行60分钟的深度访谈来了解“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影响因素”。
2.2 访谈提纲设计
围绕“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的访谈提纲内容如下:①您认为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的内涵是什么?②您认为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是什么?③您认为高校教育智库应如何为政府的决策服务?④您认为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3 研究数据分析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逐字、逐句地进行编码、贴标签,从原始资料中产生初始概念、发现概念范畴。编码时,尽量使用被访者的原话作为标签从中发掘初始概念。在这一阶段,本研究共得到了579条原始语句,从中抽象出89个初始概念。经过多次整理、合并,剔除出现频次低于2次的初始概念,最終形成了24个范畴。具体范畴及相应的初始概念举例如表1所示。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将开放性编码得到的概念联结在一起,并在不同的范畴之间建立一定联系的过程。这种联系可能是因果联系、相似联系或情景联系等。在主轴编码阶段,研究者只需要围绕“轴心”展开分析,同时为了真正了解“类属”的含义,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将受访者的语言放到访谈时的情境并考虑受访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仔细分析,共得到四个主范畴,如表2所示。
3.3 选择性编码
作为构建理论的关键阶段,选择性编码的核心任务是依据主范畴明确核心范畴及彼此间的关系,并加以合理解释。借助归类、抽象等方法,对主范畴进一步加工,提炼具备较强中心性与解释力的高频次核心范畴,并对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间实现关联的途径进行深入分析,据此构建出理论模型。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是“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围绕核心范畴构建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该模型由竞争力建设环境(支撑性因素)、竞争力建设条件(调节性因素)、竞争力建设风险(制约性因素)与竞争力建设动力(驱动性因素)四个主范畴组成。其中,竞争力建设环境(支撑性因素)包括认知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教育智库管理体制和教育智库运行机制;竞争力建设条件(调节性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信息技术、思想生产能力、动态预测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竞争力建设风险(制约性因素)包括信息沟通渠道不畅、资金来源单一、人员能力不够、协同合作不足、成果传播渠道不畅以及评价制度不健全;竞争力建设动力(驱动性因素)包括国家意志、决策所需、服务社会及责任意识。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在完成编码后,将搜集的受访者的回答编码进行抽样,并未发现新的范畴。随机对上述教育智库的5位新的受访者(其中,1位是智库管理者,2位是智库专家学者,1位是智库行政人员,1位是学生)进行访谈,也未发现新的范畴和关系。因此,本研究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
4 我国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阐释
通过扎根理论,本研究得到了我国高校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模型,下文将详述四个主范畴影响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机理。
4.1 竞争力建设环境
竞争力建设环境是高校教育智库的支撑性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包括认知环境、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而内部环境包括教育智库管理体制、教育智库运行机制。权变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战略选择总是依赖其所在的环境,世界上并没有适用于组织的最优的决策。根据权变理论的观点,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管理实践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说,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也根据高校教育智库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竞争力建设环境对高校教育智库至关重要。在访谈中,有专家指出,高校教育智库的发展受益于政府颁布的《意见》和《计划》两份政策文件。无论是《意见》还是《计划》都明确指出,要加强各级各类智库的建设,这两份政策文件都直接推动了教育智库的发展,并为教育智库的建设提供了思路、方向及举措保障等。同时,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也让各级政府重新审视教育智库在推动教育决策科学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社会公众了解到教育智库的功能,促进了两个重要群体对智库的再认识,这就为智库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智库可以利用的先进技术越来越多,这有助于使研究的结论更为可靠。以大数据技术为例,由于大数据可以挖掘和发现海量数据背后之间关系,并预测某一领域发展的规律,因此大数据技术能够为高校教育智库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供工具支撑。同时,在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教育治理实践也对高校教育智库的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除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还受到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部分受访者表示,高校教育智库要想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外的高校教育智库一般都具备良好的管理体制,多采用董事会与行政主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同时辅以项目制的研究团队,以此实现了人员学科结构合理、资金来源多样、成果传播渠道多元等目标,推动了智库竞争力的提升。如果高校教育智库的运行机制不够协调、效率低下,即使拥有优良的办库资源,也很难将其转化为竞争力,因此,遵循教育智库发展规律、符合现代智库发展方向的运行机制,是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重要基础。AE4B1013-AD7D-4093-8FD2-D558AC00BF63
4.2 竞争力建设动力
竞争力建设动力是推动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的驱动性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个方面。其中,外部动力包括国家意志、决策所需,而内部动力包括服务社会、责任意识。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驱动性因素也可以解释为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动力机制。就外部动力而言,国家意志是影响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程序,发挥思想库的作用”[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10]。与此同时,教育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本身,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复杂性、特殊性、综合性的特征。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曾在《人的问题》中精辟指出:“今日的教育问题是更深刻的、更尖锐的、更困难的,因为它要面对近代世界的一切问题。[11]”教育的复杂性、特殊性对教育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一些受访者所说,政府、高校对教育决策的咨询越来越多,高校教育智库只有强化竞争力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需求方。因此,相关主体的教育决策需求成为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外部动力。
从内部动力看,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责任与使命,也是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的方向,换言之,高校教育智库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智库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载体。正如受访者所说,我国高校教育智库的中国身份必然要求其体现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坚持以提升国家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实现国家教育事业改革、社会整体发展为宗旨。这种“家国使命”的天然基因成为高校教育智库加强竞争力建设的内部动力。在调研中,有受访者表示,研究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教育情怀是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另一内部推动力。以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成立之初便是因为林金辉等研究人员关注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巨大的发展前景,并认为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来增强国内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其积极利用与境外相关高校的合作,形成了基于“循证”的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9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便是该中心践行国家使命的表现。
4.3 竞争力建设条件
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条件是指关系到教育智库运行的基础条件,但同时其又可以影响教育智库竞争力提升速度的快慢,因此,竞争力建设条件可以看作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调节性因素。其主要包括资源建设及能力建设两类:前者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信息技术等;后者包括思想生产能力、动态预测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高校教育智库作为高校内部机构,离不开大量的、多类别的资源的支持,否则无法维持其正常运转和发展。高校教育智库存在资源依赖的行为,资源是高校教育智库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基石与源泉。
从资源建设的维度看,高校教育智库的人力资源不仅需要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也需要教育行业领袖、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参与等。以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是清华大学与教育部联合成立,旨在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领域的重要咨询机构、国家和教育部的决策思想库和智囊团。该中心不仅拥有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学者,还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优势,组建跨学科的研究队伍,并聘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也是该中心的成员。该中心定期召开相关会议,以解决国家教育领域的问题。高校教育智库的财力资源主要是指高校教育智库的运行资金。高校教育智库的资金来源要多元化,不仅要有政府或高校的拨款,也要有企业、社会个人对智库的捐赠。同时,高校教育智库必须在研究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先进信息技术,要从传统思维向大数据思维转变,要尝试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决策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咨询的质量和可靠性。此外,智库文化是高校教育智库的核心价值观,对实现智库宗旨、目标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高校教育智库文化而言,重在培养智库研究的独立性、高质量和务实性,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高校教育智库需要转变思维,树立“智库意识”,必须牢记自己的“主业”是决策研究和咨政服务,主要通过各类研究报告、书籍、论文、讲座、学术会议等智力成果来体现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是高校教育智库作用与价值的表现形式。另外,高校教育智库更深层次的影响力表现为其智力成果对个人、社会组织、企业及政府的决策所产生的“软性”影响。从智库影响力角度看,智库影响力的大小多取决于智库产品的观点、理论、方案等要素在实践中能否得到可行性检验,是否符合社会现实的发展规律;从本质来看,高校教育智库影响力是智库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能力不是空洞的、虚无的,而是智库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内在品质,能够保证智库的流畅运转。
根据访谈分析,本研究将思想生产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动态预测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作为高校教育智库的四种核心能力。教育智库的思想生产能力主要是指智库思想融入具体的著作、报告、期刊论文等产品中的能力。高校教育智库作为高校知识生产的组织,产出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是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访谈中,有专家指出,高校教育智库思想生产能力包括对教育问题的探索、分析、判断和写作能力,并且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智库竞争力的强弱。协调沟通能力是指高校教育智库与政府、企业、机构、公众等保持较为良好的关系,让自身的研究成果得到需求方的认可。也就是说,高校教育者智库只有具备协调沟通能力,才能让政策方案得到一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才能让决策的科学性得到学术的、专业性的支持,否则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实现其价值,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在访谈中,有专家指出,高校教育智庫是为政府教育决策服务的,这就需要与政府建立一种长期的、固定的研究成果报送和沟通渠道,只有这样智库成果才能被政府认可,也才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动态预测能力是指高校教育智库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对外部环境因素的获取、理解及对未来状态的预测[12]。换而言之,该能力就是高校教育智库的研究预测和预判能力。在访谈中,大部分专家认为,高校教育智库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和时代思维,能够在掌握大量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预测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为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决策咨询服务。持续学习能力与高校教育智库的“成长力”密切相关,该能力可以让智库始终关注最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复杂问题等,避免智库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拥有相当资源后,出现成长停滞的问题。在访谈中,相关专家也表示,高校教育智库应主动研究教育领域所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就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分析并形成政策方案。AE4B1013-AD7D-4093-8FD2-D558AC00BF63
4.4 竞争力建设风险?
尽管高校教育智库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风险,这些风险成为制约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除高校教育智库自身关注、研究教育热点问题外,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具体的信息才能解决相关问题,但当前教育智库和政府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有效性与教育智库的信息需求差距巨大,导致教育智库的研究成果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需求相脱节。此外,在访谈中,部分专家表示,大部分高校教育智库尚未建设独立的数据库,而缺乏动态的、连贯的数据支持可能导致智库研究质量的降低。高校教育智库尚未与政府建立必要的认知性沟通机制,无法解决学术逻辑语言与政策科学语言的冲突问题[13]。
第二,资金来源单一。当前高校教育智库的运行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学校拨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缺乏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款。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的资金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政府的拨款。在访谈中,专家均表示,如果政府不予以拨款,大部分教育智库将名存实亡,无法维持日常运转,更谈不上服务教育决策。同样,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管理人员也认为,相较于经济类智库,教育智库受其研究领域的制约,智库的资金来源极为单一,多是政府拨款,很少有企业的赞助。
第三,人员能力不够。对智库而言,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是其竞争力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研究人员能力不够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重要问题。智库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学术研究,智库研究的范式是应用研究,最终目的是借助理论创新、理论建构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接地气”“管用”,而我国高校研究人员的研究范式为单一的学科研究、规范研究、学理研究,学术化过强,研究人员“用不上”的问题较为明显。正如某管理者所说,校内教师的研究能力还远远达不到智库研究所需的各种素养,只能去外面聘请其他人员来解决相关问题。
第四,协同合作不足。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智库研究需要凝聚多方智慧,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才能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前高校教育智库的协同建设严重不足,包括机构间的协同不足、人力资源协同不足及学科之间的协同不足。教育智库与其他智库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导致智库之间未形成研究合力;高校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导致内部人员流动较为困难,人力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问题;学院及其他机构多以学科为建制基础,导致智库在进行科研协同攻关时需要处理与学院、机构的关系,若处理不好,则会影响学科间的协同。在访谈中,某高校智库工作人员提到,现在校内智库之间的合作严重不足,相互间基本没有交流,同时人员之间的合作也很难,毕竟校内人员都是以学科所在学院进行工作的。
第五,成果传播渠道不畅。高校教育智库的研究成果能否顺利传播、能否得到需求方的认可是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关键环节。20世纪60年代后,新成立的美国智库的共性特征即把研究与营销结合起来,注重对产品和思想的包装,构建多渠道的成果推销机制[14]。反观我国高校教育智库的现状,受限于成果传播渠道不顺畅的影响,其思想产品无法及时地传递给政府,无法有效地服务于政府决策,也就无法实现提升智库影响力的目标。在访谈中,有学者表示,教育智库与政府缺乏固定的沟通机制,不了解政府的需求,同时也存在研究成果传播的问题,如采用何种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等。
第六,评价制度不健全。高校教育智库的竞争力建设离不开一套科学、有效的智库成果评价体系,其可以激励、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从现实来看,教育智库研究成果类型多样,如期刊论文、会议报告、研究报告、领导批示、学术性舆论引领(参加访谈、电视节目、电话采访)成果等[15]。然而,当前高校教育智库的科研成果评价仍以学术评价为主,极少考虑“舆论引领”“媒体发言”“参与政策法规制定”等贡献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极为单一。除此之外,部分受访者认为,由于教育智库成果类型多样,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当时给予客观的评价,也有部分同行专家因自身偏好对学术论文、专著等更为青睐,对研究报告、媒体发声等持有怀疑态度,这种评价偏好影响了研究人员参与智库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四大影响因素是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每个因素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这四大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在我国,智库竞争力建设中的国家意志(动力因素)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必然会影响政策环境(环境因素)。同时,如若智库建设的环境因素不够好,则必然会导致智库建设的风险。
5 我国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路径
5.1 营造良好的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环境
权变理论认为管理取决于组织所处环境状况,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而变化。
同样地,环境对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影响巨大,因此,必须重视环境建设。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与高校教育智库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涉及高校教育智库主体资格合法性问题。在我国,高校教育智库一般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适用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14)。除法律的规约外,政府还需对高校教育智库有更为细致的、具备可操作性的准入规定。可参考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CTTI)的智库评价指标体系,遴选出关键影响因素,进而确定教育智库的具体条件。例如,要明确高校教育智库名称、平台支撑、智库负责人的职责、智库成员的数量(包括专兼职比例、具有相应学位人员的比例)、首席专家、智库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智库章程、经费來源、智库成果评定等。除做好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外部支撑外,还要塑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第一,构建科学的教育智库管理体制,即要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从国外高校教育智库的发展来看,处于创业阶段的智库一般采用单线型的管理结构,其优点是沟通灵活、决策高效;处于相对成熟期的智库则可以采用矩阵式的管理结构,主要由行政部门和研究项目小组组成,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具有较强的机动性。第二,完善教育智库的运行机制。在确保政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要拓宽高校教育智库的筹资渠道,利用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吸引企业、社会机构和个人对智库的捐赠,形成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制定严格的选人、用人考核标准,充分利用国外的“旋转门”机制,健全高校教育智库的人才聘用机制;加强不同智库的协同交流,消除学科壁垒,打通不同学科、学院人员交流的渠道。AE4B1013-AD7D-4093-8FD2-D558AC00BF63
5.2 激发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教育智库建设,在国家意志的外部推動下,高校教育智库发展迅速,竞争力不断提升。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外部动力是不够的,还要充分激发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内部动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要转变行政化的治理思维,将高校教育智库视为政策研究的合作伙伴,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尤其是要减少对研究人员研究过程的直接干预,给予研究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让研究人员具备真正的主人翁姿态。第二,政府要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敬畏知识的社会氛围,理性对待智库研究人员提出的不同政策建议,更要保护知识分子敢于“求真”的高尚品性和家国情怀。第三,智库及其研究人员应主动作为,承担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教育信息、专业的知识、热点观察结论以及区域战略思路的重任。
5.3 强化高校教育智库相关能力建设
从本质上看,高校教育智库的竞争力来自智库各项能力的建设。因此,要想增强高校教育智库的竞争力,必须强化智库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要增强高校教育智库的思想生产能力。思想生产能力离不开充足的教育智库人才,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强基础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除了日常所说的智库专家外,还需要将教育智库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纳入智库人才范围。从长远来看,教育智库培养的是潜在的教育政策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这些人才通过学习理念和方法影响未来教育政策走向[16]。与此同时,高校教育智库还应围绕社会中长期的教育问题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并提出基于证据链的背景信息、分析框架和解决方案等,由此为政府提供有效的教育政策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防止政府出现重大的决策偏差和失误。在研究方法上,高校教育智库要做到研究范式的供给转型,要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挖掘和科学预测分析。第二,提升高校教育智库的动态预测能力。当前,智库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动态预测能力不足,往往是出了问题才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当下教育突发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必须要关注并提升高校教育智库的动态预测能力。首先,不同类型的高校教育智库要根据智库的积淀、优势等持续关注某一领域的发展,把握其相应的发展趋势;其次,高校教育智库要坚持运用哲学思维来辩证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学会多视角分析问题,包括历史的视角、战略的视角、全局的视角等,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最后,高校教育智库要走出去,主动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智库,如民办教育智库等加强沟通联系,学习其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5.4 降低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风险
降低风险是高校教育智库提升竞争力建设的关键。第一,完善智库成果传播渠道。政府要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建立和健全向教育智库通报政策需求信息的渠道机制,形成和完善利用教育智库成果的供给提供机制、信息享用机制以及创新动力激励机制[17]。第二,建立准入标准。政府要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高校教育智库的评价标准,如应制定“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普通高校教育智库的准入标准,高校高等教育智库与高校基础教育智库的准入标准,小型、中型与大型教育智库的准入标准等。第三,改革评价体系。要改进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高校应按照《计划》要求“改进科研评价,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指标”。高校应在允许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参加常规教学科研人员职称评审的基础上,统筹专设智库职称序列或者社会服务系列,鼓励智库研究人员参加此类职称的评审[18]。智库也可以根据在编和外聘人员的实际情况,设立智库职级序列。此外,高校在评价智库研究人员的成果时,不仅要看成果的学术质量,更要看成果的实际转化效果。例如,对成果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是否得到领导批示,更要注重成果是否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有益效果。
6 结语
竞争力是高校智库的核心所在,只有了解影响智库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因素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高校教育智库影响力的对策。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经过系统编码,发现环境、动力、条件及风险是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四条提升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的路径。另外,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高校教育智库竞争力建设影响因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且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这些都是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深化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 我国新型教育智库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 教育研究, 2015, 36(4): 4-8.
[2] 王小飞, 贺腾飞. 我国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转型出路[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1): 64-69.
[3] 杨再峰, 赵晓声, 潘燕婷. 高校教育智库建设: 服务教育的应然与实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2): 51-56.
[4] SHEKHAR C, SOUGATA R. The competitiveness conundrum: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flections[J].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1997, 32(48): M83-M91.
[5] 周洪宇. 创新体制机制,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J]. 教育研究, 2015, 36(4): 8-10.
[6] 王小飞, 闫丽雯. 政府教育智库服务教育决策的路径依赖与突破[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11): 38-42.
[7] 周光礼, 莫甲凤. 高等教育智库及其学术研究风格: 中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学术转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 45-57.AE4B1013-AD7D-4093-8FD2-D558AC00BF63
[8] 人民网.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 (2012-11-18)[2021-06-19].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9] 人民日報.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3-11-12)[2021-06-19].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6/c1001-23560979.html.
[10] 新华社.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2021-06-19].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1] 赵祥麟, 王承绪. 杜威教育名篇[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92.
[12] 张家年. 情报视角下我国智库能力体系建设的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16(1): 92-98.
[13] 张庆晓, 蒲蕊. 高校智库质量建设: 导向·主体·突破点[J]. 新世纪图书馆, 2020(11): 27-33.
[14] 郭瑞. 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研究的价值审视与逻辑路向: 基于我国智库研究文献的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16, 10(6): 62-69.
[15] 宋悦华, 朱帅. 高校智库成果评价探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9, 23(1): 14-17, 55.
[16] 侯定凯, 朱红蕊. “相互妥协”或“相得益彰”?: 反思高校智库与学科发展的关系[J]. 高校教育管理, 2019, 13(1): 26-35.
[17] 秦惠民.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新型教育智库建设[J]. 教育研究, 2015, 36(4): 24-25.
[18] 金志峰, 杨小敏. 高校智库人员考核评价: 基于职业发展通道理论的基本思路与体系构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5): 62-69.
作者贡献说明:
王轶珍:设计选题与框架,撰写内容;
王小元:负责联系访谈所需的智库,方法指导,行文写作;
张庆晓:梳理框架内部逻辑关系,收集资料。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 of the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s
Wang Yizhen1,2 Wang Xiaoyuan3 Zhang Qingxiao4
1Law School,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2 College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3School of Marxism,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4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is not strong at pres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and three-level cod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It is found that environment, power, condition and risk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is basis,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Result/conclus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etitiv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is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s, the competitive construction power is the power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power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the conditions of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are the adjusting mechanism of the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and the risk of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is the hindering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On this basi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breakthrough path of the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stimulate the internal power of the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strengthen the relevant capacity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and reduce the risk of the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Keywords: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nk tank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ion grounded theory
收稿日期:2021-10-28 修回日期:2021-12-31
?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江西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运行机制、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JC21124)、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江西省优势学科绩效评价与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JY37D)、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优势学科绩效评价及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省13所重点建设高校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21YB08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轶珍,江西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 2067663051@qq.com;王小元,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E-mail: 815978231@qq.com;张庆晓,通信作者,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E-mail: zqxjust@163.com。AE4B1013-AD7D-4093-8FD2-D558AC00BF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