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文物诠释“何以中国”
2022-07-03徐建华
来自三星堆遗址的铜神树枝头立鸟、西周时期玲珑精美的何尊、战国时期惟妙惟肖的辟大夫虎符、汉代庄重典雅的长信宫灯……一件件精美而又珍贵的文物,自2022年1月26日开始,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展与游客见面。此次展览,共展出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善本、印章等类别,以此诠释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在众多展品中,何尊最吸引观众目光。何尊在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尊上这些写给祖先的文字,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14亿多中国人的信,放到今天来读,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
文本解读: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徐建华
角度一:从国宝中强化国家认同,激扬家国情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同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其来有自。
无论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还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们在涵咏先秦诗句中,就明确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大一统情结,抑或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而这次“何以中国”展出的国宝文物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而今,这些国宝文物展出,并大放异彩,除了珍奇华美的视觉感受外,更能唤起我们的国家认同感,激扬家国情怀。
角度二:从文物感悟中华文明,激扬文化自信。
文物,不仅是古人留存的精美器物,而且蕴含着先人们巧夺天工的智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审美、思维,无不熔铸其中。从一件件文物身上,可以观察、触摸、研究、体认,从而感知古代中国人以及创造者的温度和态度,解读多个维度的信息,重建一部基于物质遗存的中华文明史,进而建立起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
运用示例:这些精美绝伦的国宝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五千年未曾衰竭的文脉。它们是书写在汗青之上的汉隶,是点墨于绢帛之上的行楷,是泛着古朴、铸有“宅兹中国”的青铜何尊,也是透着沧桑、静诉西汉辉煌的长信宫灯……它们见证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兴衰历程,也将守望着民族的未来。
这些国宝文物,从历史深处走来,透过它们,仿佛开启时光隧道,我们神驰古今,感受先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激扬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自信。
背负千年历史,中国有自信也有实力,将这古老文明的历史续写出新的华章。——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汤骞《国宝文物,见诸往知来者》
素材拓展
“点燃”冬奥的长信宫灯占C位!
北京冬奥会火炬设计者李剑叶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2022年北京冬奧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源于“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
正值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何以中国——中华古代文明暨《国家宝藏》特展”正在举办,来自中国29家博物馆的130余件珍贵文物讲述中国故事。在展览现场,长信宫灯在展厅中占据了C位,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
据介绍,长信宫灯于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子窦绾墓,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整件作品经过鎏金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这件文物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品的重要代表和巅峰之作,体现出汉代鎏金工艺的高超水平。
李剑叶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长信宫灯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宫灯,造型轻巧华丽,设计巧妙环保。“长信”,就是永恒的信念,代表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在设计本届冬奥会火种灯时,设计团队在保留长信宫灯基本外形的基础上,对火种灯进行了现代化处理,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在火种灯顶部,与火炬“飞扬”视觉上相统一,象征着拼搏的奥运精神。
(编辑:李跃)2972EF2B-7BD2-46CD-9D9B-0BFF3B3E2F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