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当前困境与创新发展

2022-07-03单国凤

文化产业 2022年16期
关键词:讲解员博物馆活动

单国凤

博物馆是陈列和展示文化遗产,见证历史发展的重要场所,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增强,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故事,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新风尚。参观者对于多元化、高品质文化的需求使博物馆社会服务被赋予了更多期待,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钱塘江博物馆尚在筹建阶段便开放了城市阳台临时展厅,依托该教育阵地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教育活动,本文从其社会教育工作开展现状所反映出的博物馆队伍建设、人员素质、学术转化、教育活动实施等多方面问题入手,提出创新举措,为社会公众文化体验和知识共享提供更多可能。

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当前困境解析

社会教育讲解员岗位流动性大

讲解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基础内容,而高品质参观对讲解的新需求与各博物馆所面临的人才缺乏、人员流动性大之间的矛盾已是业界不争的事实。综合性博物馆接待量大,展陈内容广博,知识输入和输出的强度大,对讲解员在各专业领域触类旁通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讲解词的组织编写,也是对其探索和挖掘学术内容并进行通俗转化能力的考验。但高标准下的讲解员却面临职业窘境,纵向上受限于体制,机构改革背景下事业编制逐年缩减造成的上升通道狭窄,致使大部分讲解员以劳务派遣的形式存在于国有博物馆中,加之长期以来大众对讲解员工作的社会定位相对固化,使得讲解员身份认同感低;横向上在文博专业体系分类中,文物利用方向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相对于文物保护、研究类等非一线岗位,在大部分博物馆的入职门槛较低,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知识的重要主体,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和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博物馆文化宣传、社会教育等职能的发挥,现阶段博物馆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与工作要求匹配度较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讲解员对展览内容及学术成果的运用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对本单位基础信息、历史沿革等内容的把握也不够准确,工作过程中缺乏部门联动,使得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向公众传输的文化知识和信息缺乏全面性和可靠性。一方面,普通浏览型参观群体大都借助志愿者讲解服务或租用智能讲解设备进行自助参观,有专业讲解需求的往往是一些政务接待及团体参观,他们或是出于对地方文化发展的考察,或是对展馆建设及运营的学习交流,或是对特展内容的专门研究,听众构成的多元化倒逼讲解员知识内容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博物馆在培训过程中对于文物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系统的梳理,更多注重实用技巧、形体规范、语言表达等外在经验的培养,致使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缺乏全面的知识体系。

第二,教育活动专业人才紧缺,文化宣传策划不够专业。大部分博物馆缺乏独立的教育策划和媒体宣传人员,教育活动相关工作由博物馆讲解员兼职完成,导致岗位的专业性难以得到保障。讲解员在接待之余需负责策划活动、撰写文案、准备物料、组织报名、外联师资、现场管控、反馈分析等工作。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博物馆宣传推广中,宣传力量薄弱,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专业图像处理和界面优化依赖合作单位,由此出现工作人员不熟悉流程、不具备策划能力、宣传不到位等问题。

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博物馆教育传播应建立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从观众视角重新审视展品特色及观众需求,依托多元化平台对成果进行二次转化。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已对考古、文保、展览等研究工作引起了足够重视并探索形成多样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优势方面,即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加工处理、提炼转化方面手段过于僵硬,没有将其通俗化、简明化、趣味化、知识化有效应用在博物馆服务实践中,造成文物研究成果“束之高阁”,展览晦涩难懂,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不够。

教育活动策划形式单一

博物馆社会职能的重塑、理念的更新、内容的拓展引起博物馆教育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的设置方面。部分博物馆由于没有对各类参观者的需求予以充分、细致的研究,其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目标性和针对性,与展览特色和时代主题的契合度不高,同时,博物馆配合展览开设的教育活动也大多是手工制作、知识讲座等,内容简单、筹办方便,历次活动的参与人员高度重合,部分参观群众甚至只是被活动形式所吸引,这并不能有效体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价值。

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博物馆应利用多种形式解决其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难题,然而大多数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意愿薄弱,现有的文创产品多为外包公司设计制作的书签、摆件、印有logo的笔记本、布袋等低端产品,缺少文化连接性及美学文化内涵,且同质化现象严重,种类单一,品质粗糙低劣,与展览元素的结合度差。

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策略

优化工作机制,稳定讲解队伍

博物馆要完善社会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内部制度的优化切实解决工作人员关心的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以保持讲解队伍的稳定性。可建立科学灵活的引才育才机制,在依靠待遇留人的同时激发内部活力,如长沙博物馆积极探索人岗相适的讲解员雇员制,结合市场标准及岗位难度、工作量等在薪酬管理中给予一定浮动空间;又如杭州市园文局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主办年度星级讲解员评比大赛,系统内各文博单位可依据定级结果并结合本馆实際进行评聘分离,制订具体的聘用办法,按规定享受等级待遇;再如杭州工艺美术馆的策展人制度,打破部门壁垒,通过轮流策展的方式鼓励讲解员与收藏者、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博物馆展览的全过程内容生产,深入理解展览内涵并丰富其策展经验,让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获得更多成就感的同时也为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多可能。

加强传播力量,提升专业水准

博物馆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升社会教育工作水平,其既要掌握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也要具有新媒体技术应用、活动策划组织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队伍建设:

1.组织交流培训。加强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者综合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多方面业务知识。在一些特殊时期,打破空间距离的线上培训让业内经验云共享成为常态,除参加文博系统、行业联盟的集中培训外,在各单位自行组织的内部培训中,应注重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熟悉展览策划及馆藏,制订活动项目框架并监督执行,学习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内容等,以此来调整已有的服务实践。

2.开展人员轮岗。以“干”代“训”,通过换岗交流开拓思路,打造部门联动机制,保障博物馆内部人员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切实打破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宣教人员参与策展并从本部门角度提出展览完善建议,促进其在设计宣传教育活动时激发更多创意和灵感。

3.打造讲解梯队。面对庞杂的展陈内容及参观群体的不同需求,在博物馆讲解员有限的前提下,注重讲解方向的专业化打造,在提高讲解质量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工作人员的语言风格、讲解特点,安排政务接待类、青少年科普研学类、普通大众参观类、学术调研类等不同类型错位发展的专职讲解员,有助于提升讲解员的职业自信和专业能力。

4.建立专家智库。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民间组织和爱好者共同组成博物馆文化研究团队,以扩大博物馆文化品牌的影响力;邀请专家及展馆筹建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参与场馆施工、概念设计、展陈大纲编写、陈列形式设计的专业人员及场馆运行管理人员)为讲解员做专业讲座,讲述展馆策展理念、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加深学术内容的理解。

5.巧用社会力量。有效发动社会志愿者和博物馆之友,招募优秀青少年、退休教师、科普爱好者、研究人员等共同加入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合理调配志愿者,充实展馆力量。如钱塘江博物馆与市残联手语志愿者联合,将每月第三周定为志愿者双语讲解周,充分彰显了博物馆的服务特色。

重视学术利用,推进成果转化

博物馆社会教育人员可借鉴与吸收已有学术研究成果,充分挖掘和转化特色信息,通过对编研著作、展陈大纲、参观数据分析报告等的解读利用,结合受众特点积极将其转化为公众资源并应用于日常的社会教育实践中。具体体现在讲解词修正、内容拓展、活动策划选题、博物馆宣传推广等环节,除此之外,科研专家和策展人都可以走进展厅与观众开展互动,用严谨而平实、生动的语言解读学术成果。

以钱塘江博物馆为例,在书籍出版方面,依托钱塘江研究院专业团队,出版钱塘江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图录、宣教读物等各类图书达70余种,宣教人员充分利用已有学术成果,完善讲解词,制作科普课件,并在地方报刊中开辟特色专栏连载解读,摘录文献整理后在公众平台推出“寻味钱塘、钱塘人物、钱塘杂谈”等板块,以漫画、互动视频及生动的笔触讲述流域内历史文化。此外,书籍赠、换、售等学术研究成果推介活动也在打造钱塘江文化品牌中得到充分运用。

精心策划活动,丰富内容形式

博物馆社会教育模式日益趋向于不向参观者灌输展览内容和提供已有的答案,而是帮助其在教育活动体验过程中培养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通过提问、思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策划需把握以下几点:

1.深挖展览内容,坚守学术理性。注重教育活动策划与展览主题藏品内容的关联性和契合度,既要保证活动体验感和趣味性,又要注重遵循展览的学术性和严谨性,使展览与活动形成互补,如越国文化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次“文物省亲”活动,将馆藏文物带回出土地点,让当地居民认证家乡文物,增强自豪感。又如钱塘江博物馆配合“钱江旧影”老照片摄影展開展的新城旧貌换新颜系列活动,通过旧影原址实地踏勘,城市黑白照创意上色及蓝晒成像体验活动让观众在深入了解展品的同时,感受流域内的时代变迁。

2.充分考虑受众,体现人文关怀。教育活动安排要充分考虑不同参观对象包括特殊群体的需求,创新推出多元化项目,以体现博物馆的开放包容。钱塘江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文化小使者成长夏令营”活动,通过丰富有趣的课程,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针对老年朋友定期开展“爱在夕阳红”传统节日文化表演,联建老年图书馆;针对残疾人开展残健共融活动、帮帮盲公益讲电影及展厅手语讲解服务,鼓励各类群体走进博物馆进行文化体验。

紧扣育人方向,加强馆校共建

通过了解教案、课本,寻求交汇点,系统地展示博物馆可提供的资源,对教学大纲的价值进行完善,创建自己的特色或品牌。也可以安排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或经验分享。在馆校共建的过程中,提高学校带队教师对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水平,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并引导学生加入。钱塘江博物馆自筹建以来,充分发挥馆藏优势,通过文博展板知识下乡、历史民俗情景剧、非遗创作手工课堂、钱塘江水利科普小实验等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传播方式,将钱塘江历史文化融入杭州中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推出流动博物馆——钱塘江文化进校园项目,展教工作人员自主开发精品课程,将文物道具带入课堂,现场讲解母亲河的故事,培育中小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同时积极协助杭州市地方课程编委会搜集相关素材,将博物馆相关内容编入杭州小学四年级地方教材——《最忆杭州》。

回应文旅融合,延伸教育体验

博物馆应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重塑,加强跨界融合。一是注重把握技术创新和价值彰显间的联系,积极运用全息幻影成像、裸眼3D、AR\VR、数字光影、网络直播等多样化传播方式和网易、抖音等新兴网络平台,结合全景虚拟漫游等文化项目,提升博物馆的共享性、开放性、互动性。二是国有博物馆需在文化产业开发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上有所觉醒,依托馆藏,融入文化识别性元素,从受众的情感共鸣出发,加强IP打造,设计拥有故事性和文化性、贴近消费者购买需求的文创产品。三是探索博物馆空间的复合利用,以此来延伸文化教育体验。借助文物主题场景,古为今用,焕发新生。

综上所述,博物馆要致力于构建新型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在讲解导览、博物馆教育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编撰利用教育读物、馆校共建式的博物馆教学、志愿者招募管理等过程中,创造机会让观众与展品及其当代意义之间真正建立智力层面或情感认知的联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马晓辉.新时代创造文博发展新未来——以美国高等艺术博物馆教育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8(01):64-69.

[3]翟群.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小商店”如何做出“大产业”[N].中国文化报,2013-6-20(8).

猜你喜欢

讲解员博物馆活动
博物馆当讲解员
“活动随手拍”
博物馆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地质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露天博物馆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博物馆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