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南京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2-07-03谢畅
谢畅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不但对人类文化资源的生存和展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在多元的现代文化发展模式下,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所谓“民间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是指民间的一种社会习俗和生活文化,亦指由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居民所创造、共享和传承的风俗和生活习俗,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非物质的事物,也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
民俗文化的数字化程度是一个民族信息化建设完善的重要指标。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规章制度的引导下,把政府经费作为启动资金,筹备项目实施的基础设施,构建民俗文化的数字化平台[ 2 ]。在大数据背景下,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存工作也在逐渐进行。民俗地图是民俗文化研究的一种可视化表达方法和工具,可以很好地用于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南京曾是六朝古都,历经风雨,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南京的民俗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在不断发展的民俗文化和文化产业中,怎样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文章在大数据背景下,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地推动民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能使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弘扬,能够为我国民俗文化产业的实际运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南京民俗文化资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但只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入挖掘出它的文化意义。例如,夫子庙大观园长街上的一小部分“民间艺术品”,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文化需求,设计出的手工民俗艺术品缺乏当地特色,简单的传统工艺品大量出售,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价值。
内容创新不足,时空限制较大
南京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内涵上有所欠缺,文化的承载形式对人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由于都市的传统氛围和对外来文明的认同相对较少,所以在现实中,大胆而富有争议的创作行为往往会被压制[ 3 ]。高淳老街地处偏僻,不够密集,夫子庙灯会、梅花节等节庆活动容易受季节的影响,而民居等立体式建筑也在某种意义上被局限,导致其客流承载量偏小。南京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是设备配置困难、机构设置不健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人才短缺、不能与时俱进等,南京民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政府资金投入不够、缺乏时代特色等诸多问题,南京民俗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秦淮游船、云锦、剪纸、仿古雕塑等都有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
理论研究落后,人才资源匮乏
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严重不足,缺少对其建设性的理论探讨,民俗文化产业中的专业人士严重匮乏,南京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人极为短缺,且与其相关的成熟的市场营销人才也十分有限,文化产业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高校在师资力量、教材准备和学科建设上,仍然有些力不从心,并且目前存在着政策缺乏、监督措施落后等问题[ 4 ]。南京并不缺少为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制定的相应发展策略,而是缺少针对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划,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性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不能有效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迅速开发、健康发展。
南京民俗文化资源过于商业化
南京民俗文化资源更加重视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过度的商品化会导致其沦为快餐文化,从而将南京民俗文化的真实意义抹杀。挖掘南京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是南京文化產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本土地域特色,它的民俗特色是文化产业工作者和潜在的文化资源开发人员最感兴趣的地方[ 5 ]。然而,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保护与发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其发展出现了一种“粗放型”的局面。在南京民俗文化资源的发展中,部分文化资源开发人员过度追求经济上的利润,既没有对南京民俗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又刻意地将其作为大众的观赏对象,从而丧失南京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
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较为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没有文化资源开发优势,而高成长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却大大落后于传统的文化服务行业。在资金支持方面,南京民俗文化还出现了筹资方式单一等问题。很多民间节庆活动都是以国家财政扶持为主,私人企业没有足够的机会获得市场。在南京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大部分私营公司的投入意识还很低。比如金陵文化,金陵文化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但是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缺少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的专业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再加上当地人民对南京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挖掘和利用南京民俗文化的同时,又有对南京民俗文化的保护等方面的缺失,致使南京民俗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大数据背景下南京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化策略
建立数字化网络平台
在南京民俗文化的新发展趋势下,要建设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对传统的网上文献和文化信息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开发,探索民俗文化标准的未来发展规划,对从事文化信息资源的保护工作者进行数字化的教育,应当说是一项强有力的措施[ 6 ]。但就研究所知,目前大部分培训单位仍处于数字化收集资料的阶段,存在摄影、录音、访谈等层次和方面的技术问题。事实上,在未来,应该继续加强对数据进行储存、处理与挖掘,并对数字化研究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在概念上明确数据库建立的优势和劣势,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数据的重要性,理解数字化平台字段设定的重要性,进而以其经验为依据,推动数字平台的更新和改进,从而推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从数据的收集到数据的管理,再到数据的质量检测,这个工作流程是数字化研究的正常运转常态[ 7 ]。南京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将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同步进行,同时也要将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视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要将技术和观念相融合,才能对南京民俗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民俗文化知识抓取、存储及抽取策略
现存的南京民俗文化,除了少量的文字资料之外,没有任何结构化的知识,大多数南京民俗文化都存在于各类Web网页及自媒体文件中,很难将其直接用于民俗地图的研究。以上所述的民俗本体模式相当于系统的元数据,而分布在各系统中的民俗文化资料则是本课题所需的数据,利用民俗地图进行数据采集,包括数据的抓取、存储和抽取[ 8 ]。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大量URL资源中采用多线程的爬行器,利用优化的广度,优先检索策略对相关数据进行爬取,最后完成了民俗知识库的存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民俗文化本体的特征关联抽取算法,对关联描述模式、上下文模式规则库、字符匹配规则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实现了基于字符的匹配和规则的上下文模式识别,并对原始的爬行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提取,为建立民俗地图提供了有效的资料和数据。
民俗文化数据的可视化
以民俗文化知识图谱整合为基础,利用分布式的技术处理手段,数字化、结构化、知识化是南京民间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字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平台以知识抽取层、数据存储层、数据控制层作为保证,查询处理层作为服务,实现了信息的分享以及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通过GIS技术,对南京民俗文化中的地理信息和数据进行了分析。该技术能够将数据采集、数据匹配、民俗地理数据与GIS系统有机结合,使南京民俗文化得以可视化显示和运用,并为其他民俗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带来新的发展途径。在南京民俗文化资料的可视性方面,利用民俗知识图解与GIS技术,对民俗地理资料与GIS进行了集成,并以图表形式将各地区特色的民间故事呈现于GIS平台。将各时期的各种民间活动的发生次数纳入相关资料,对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工作者判断民俗文化发展继承的规律进行初步预测,进而推动南京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依托南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原有的教育机构的支持下,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尊重个性,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适应信息时代人才自由流通的特征,改革人事制度,积极吸引优秀的青年,为南京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充分利用人类的创造性,把高科技和人文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位加强与南京各大高校、培训机构的合作,国家制订了专业培训方案,增加了对培训机构的经费支持。南京民俗文化的发展规划将会吸纳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另外,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引进优秀的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利用这一优势,定期与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培养民俗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要注重民俗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利用南京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培育一批爱好民俗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团队,并定期深入南京各地进行考察和调研,尽可能发掘南京民俗文化的底蕴,并提升南京民俗文化的整体质量。
南京民俗文化资源的发展需要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支持。要大力开发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在引进人才方面,应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和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加强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南京各大高校和民俗文化机构的人才培养力度。制定相关资源开发政策,完善用人机制,确保人才队伍稳定。此外,南京各地要加大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投入,发展南京民俗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南京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在各大地区传播和弘扬民俗文化,而且要逐渐形成一条线,从线到面,全方位展示南京的民俗文化底蘊。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民俗文化资源从传统的文献、音频、影像等简单的数字形式向知识化、数据化方向转变,为数字文化平台的构建积累大量的数据。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绝非研究人员的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人们生活状况的实际变化,以及学者表现出的人文情怀,所以,这方面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字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上,要注重民俗文化的数字化成果表达的规范性。建立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南京民俗文化资源的发掘、文化服务方式的革新、文化资源的分享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所以,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有一定的实践价值。而在为大众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资料的技术标准与分类准则,这也许是一条双赢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群群,唐海英,吴湘军,等.大数据背景下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保护生态化治理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02):67-68.
[2]陈纪伊杰,徐琴,陈林艳,等.关于大数据背景下贵州省安顺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07):3.
[3]于亚楠.大数据视域下方言民俗文化的保护[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6):191-192.
[4]鲁云,兰孝菊.绘在土布上的美丽情歌——大数据时代的“坡芽歌书”民俗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0(01):31-32+45.
[5]高媛.大数据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思考[J].艺术品鉴,2020(12):208-209.
[6]梁力凡,叶增林.大数据对贵州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J].今古文创,2021(12):64-65.
[7]王菁.全媒体环境下民俗文化传播的创新型路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1,5(21):20-21,48.
[8]陈伟斌,叶海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J].档案与建设,2020(07):20-23+4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南京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化发展研究”(编号:2020SJA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