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革新:艺术理论跨媒介研究基本方法

2022-07-03臧美莹

文化产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门类视域媒介

臧美莹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媒介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文化研究、传播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热点研究分支,但关于跨媒介性,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权威说法,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不同学科情况提出了不同看法。

从语词角度来看,跨媒介的根本在于媒介之间的交互、关联,但如何通过跨媒介的方法进行学科问题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与追问。

艺术理论跨媒介研究优势

艺术理论是关于各门艺术的理论。在发展中对艺术进行分析与评价,可以体现统一性和综合性本质。

关于艺术理论研究的方法,学界也有不同的探讨。较为普遍且应用广泛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频率较高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分析与综合法、调研法等。但这类通用的研究方法带有普适性,人文学科各门类均可应用这类方法,因而无法更具体、更细节地反映艺术的特质与功能。因此,在艺术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只掌握或运用基础性的研究方法,不足以使研究深刻。

艺术的跨媒介实践与研究在晚近时代发展势头良好,出现了许多令人关注的成果。自此,艺术理论的跨媒介研究也成为艺术研究的方法之一。与精神相关联的艺术活动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存在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特定需求,这也使得艺术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难以捉摸与研究。艺术理论针对艺术的统一性原理与普遍规律进行研究,“跨媒介性对艺术统一性的思考,则更加偏重从媒介的物质性和关系性层面来研究艺術,彰显出一种更加细致入微的方法论特质,带有明显的自下而上的特性”。因此,从艺术理论研究对统一性的需求来看,艺术理论跨媒介研究具备一定的优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代艺术形式也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传播媒介呈现多样化趋势,研究的方式也需要创新与突破,以引领当代艺术发展潮流。如文学与电影的跨媒介联动,就是跨媒介创作的典型案例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作家兼导演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创作出版了一部小说,随后他将其改编为电影,因为他相信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与之相类似,1982年,石黑一雄为BBC四台写了一部名为《亚瑟·梅森的略转》的剧本,它在1984年被成功搬上银幕。后来,石黑一雄将四十分钟的影片剧本扩写成小说《长日留痕》,并获得1989年英国布克奖。1993年由石黑一雄参与的同名电影改编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以及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男女主角等八项提名。在艺术跨媒介创作的领域,文学与电影已实现共生性成长,并获得了成效。石黑一雄不属于那种有意或无意地在先前经典文学屋檐下创作的作家,25岁才开始正式进行写作的他,成长于电视、电影以及摇滚乐盛行的时代;鼓舞并给予他创作灵感的年代,来源于媒介间的相互融通与跨越,而这融通与跨越推动着他走向综合的、融通的跨媒介艺术领域。

除此之外,跨媒介的比较研究也是研究优势之一。通过跨媒介的比较,可以确认艺术理论中存在的价值和规律的共同性。跨媒介的比较也可以促使人们去寻找各艺术门类以及各地区艺术门类的不同资源与参照,能够使研究者在越来越宽泛、越来越复杂的艺术研究领域中保持头脑清醒,更周全地考虑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

跨媒介性为艺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知识场域;关注媒介交互关系,探究艺术共同性问题,为艺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论。

基于以上内容,可以说,艺术理论的跨媒介研究在众多研究方法论中具备一定优势,是当前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

艺术理论跨媒介研究的原则与路径

媒介除了可以发挥文化符号的功能以供人们生产、理解和接收信息外,还能因其内在的结构特征及其不可磨灭的历史与文化烙印,成为艺术阐释与艺术批评的新路径。

跨媒介作为媒介的特定存在形态,在丰富艺术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同时,也彰显了自身独特的研究优势。以下本文将对艺术理论跨媒介研究的原则与路径进行论述。

艺术理论跨媒介研究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历史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方法要求研究问题时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艺术理论的跨媒介研究同样要遵循此原则,在研究过程中需注重历史语境,并从历史事实出发发掘、阐释研究对象的形态与价值。

二是当代原则。当代原则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应聚焦的当代问题。研究的价值在于解决当下或未来可能预见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历史的研究还是理论的研究,都应与当代现象联系起来。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价值体系,在当代我们也有新的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在符合历史的同时,也要解决当代问题,促进当代艺术价值体系的建构。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上卷中写道:“‘具有视域’,就意味着,不局限于近在眼前的东西,而能够超出这种东西向外去观看。谁具有视域,谁就知道按照近和远、大和小去正确评价这个视域内的一切东西的意义。因此,诠释学处境的作用就意味着对于那些我们面对流传物而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一种正确的问题视域。”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认为,历史本身就带有时代的“视域”,后人在对历史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视域”,两种“视域”融合起来就构成了更清晰的全景图。因此,在艺术理论跨媒介研究的过程中,当代性既是需要遵循的原则,也是无法避免的“视域”。

艺术理论跨媒介研究的路径主要有四种,一是通史型研究,二是专题史型研究,三是艺术家个案研究,四是艺术家群体或艺术运动的跨媒介研究。

通史型研究主要是考察特定历史时期的短时段或长时段研究,并对艺术跨媒介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不同情况加以分析和诠释,进而分析总结出跨媒介研究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专题史型研究指的是以特定问题为焦点展开的历史分析,如诗、画关系,图像与音乐的关系等诸多范畴。

艺术家个案研究则包含艺术家的跨媒介艺术实践,如横跨音乐与文学的艺术家、在不同艺术领域都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等,主要对他们的跨媒介艺术实践进行分析与说明。

艺术家群体或艺术运动的跨媒介性研究主要是指始于某一艺术形式的艺术观念向其他艺术类别的影响渗透,如始于绘画的印象主义而后成为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借鉴的艺术潮流等。

跨媒介性的特点主要在于不同艺术形式彼此共享技巧、受众、理论和风格,并同时强调各自媒介中艺术在形式和表达上的特殊之处。这不只是艺术形式间的互动,也是人们审美观的体现。随着当代社会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的日益发展,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互动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新生领域。

与国外跨媒介研究的发展状况相比,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艺术理论界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形成了新的横向联系的理论路径,有助于更完整、更深刻地解读多媒体文化时代中的当代艺术,也有助于更丰富、更完整地解读艺术史中的艺术现象。

艺术理论跨媒介研究与学科身份认同

艺术理论与哲学、逻辑学或美学等其他人文社科的研究不同,并不是从概念出发就可以进行研究。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必须以艺术作品为研究起点,艺术作品始终与研究者为伴,是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也是研究的基础。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种乃至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经验。

除此之外,对艺术理论的研究也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好的人文背景,对哲学、历史等知识有较为丰富的储备,能够进行深度的思考且拥有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以及可以提出具有逻辑性的理论见解。这就使艺术理论的研究有了难度。难度的存在让艺术理论更不易被理解,甚至容易产生争议。跨媒介研究的功能属性能够使艺术理论的内容更具逻辑性与合法化,增强学科身份认同。

周宪在《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中强调了艺术理论的学科性与合法化:“艺术理论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知识领域。它介于美学和部门艺术理论之间的居间性,既是它所短又是它所长。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居间性使得艺术理论可以上通下达,对艺术研究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正是这种居间性,所以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进入艺术理论的场域,构成了复杂的学术共同体,进而形成了一种协商性的合力状态,最终达成某种妥协性的共识。”这段论述分析了艺术理论的学理构成,也强调了学科的复杂性。

只具备简单的社科研究基础很难进行有建树的艺术理论研究。艺术理论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统领其他门类理论的基础学科,但由于各门类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论,加之上文提及的艺术理论的难度与复杂性,在“艺术理论”一词被提出来的十年间,艺术理论还存在与诸艺术门类相分离的风险,成为一块“飞地”。

除了学科太难以外,缺少专门化的学科研究方法也是内在问题之一。因此,寻找切实可行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跨媒介研究是比较可行的技术方法论。

跨媒介研究可以成为连接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桥梁,“是侧重艺术媒介之间共性研究的一种新兴学术范式”。跨媒介研究可以通过分析、比较,从现实角度以及思维观念等多种维度打破概念壁垒,建构具有艺术理论特色的方法论,实现艺术、人文与科技之间的知识融通,塑造适用于艺术理论的人文精神。

通过跨媒介艺术理论研究深化学科发展,并从观念角度指导艺术实践,是艺术理论基础建构的新路径,也是艺术实践发展的新趋向。

纵观艺术理论的整体发展,各门类理论的情况并不完全平衡,其中,文学理论走得太早了,也走得太远了,甚至已经实现了与哲学、历史的充分结合,显得神秘而又强大。

但这是否意味着其他艺术门类理论应折服于文学理论的地位,模仿其方式发展?实际上不应是这样的。文学创作以文字为媒介传递思想,实现艺术创作,因此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文学也在进行艺术创造。

此外,文字也是人们沟通与交流最普遍的方式,其使得文学与文学理论更容易被接受。但其他艺术门类并不具备这种优势,反倒需要利用文字甚至文学的方式对自身的创作理念进行解释,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

另外,文学理论的高远属于正常现象,也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并不适合模仿,也无须排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各艺术门类间的跨媒介现象早在艺术作品诞生之初就已开始,文学与其他诸多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就是比较好的范例。

艺术需要一门囊括各类艺术理论并揭示它们内部关联的学问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成长,艺术理论就是这样的学问。

这一称谓虽然只有短短十年光景,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艺术门类理论开始之时,而且它的发展也是多维的、延展的,与艺术一样,有着丰富的形態与动人的魅力,因此艺术理论发展的不平衡也应被正视。

而跨媒介研究刚好为艺术理论解释了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分析了艺术创作的内在构造与各门类间的关联,提出了各类艺术形式的自身优势,并促进了艺术间的相互解释与联结,从而推动了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建立,彰显了学科身份特色。

参考文献

[1]周宪.作为艺术理论方法论的跨媒介性[J].江海学刊,2020(02):202-209+25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周宪.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5]周宪.艺术学理论:从过往十年看未来[J].艺术百家,2020,36(04):50-55.

[6]周计武.艺术学理论的跨媒介建构[J].工业工程设计,2021,3(04):79-89.

猜你喜欢

门类视域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李欣:小众门类征集反而更占优势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千奇百怪的动物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