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2022-07-03曹杨陈瑞琪
曹杨 陈瑞琪
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融合发展需要全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全民保持健康的发展观念,不能在生病时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政府要以国民健康为发展观念,以提高国民健康指数为目的,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深度融合机制发展步伐。目前,亟须解决如何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融合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所以,本文在研究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现状的同时,还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深度融合现状研究
近年来,金牌至上的观念逐渐淡化,全民越来越推崇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民众日益注重体育的健康价值,群众体育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我国分别于1995年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2011年发布《全民健身条例》。2014年,我国接连发布多条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提倡全民健身的相关声明。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建设“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要实现全民健康,其根本方式是全民健身。所以,要倡导国民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努力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为实现全民健康贡献力量。而健康中国的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有效保障。在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下,本文着力研究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融合发展道路,努力为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健康中国建设重要目标奉献理论力量。
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困境
国民健身意识不强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多数学校和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给学生布置超量的课余作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锻炼时间。家长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希望子女将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上。教师和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文化排名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健身方面。而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很大,无法抽出时间锻炼身体,导致体育素质与其他素质相比有较大差距。2016年,中国社科院发布2016年《社会蓝皮书》文件,但其中并未提及体育。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项生活保障全面落实的新时代,大部分人们在安逸的生活中忽视了对健康的关注,不注重体育的发展,这不利于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和卫生部门合作不深
体育和卫生部门是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机制融合的关键力量,也是我国医疗从粗放型“过度医疗”向集约型“绿色医疗”转变的主体。在传统运行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卫生、体育、医药等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各部门间相互独立,存在“零散管理”的现象。卫生部门往往更加注重临床医学、诊断学、公共医疗等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以体育科学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不在其服务范围。比如,体育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非医疗卫生干预、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等不属于医疗管辖范围。因此,公共健身、体育康复和其他与体育有关的健康服务被从体育与健康的管辖范围分离出来。在体育科学中也很难将医学概念整合到体育信息和资源的交流中,从而可能导致体育专业人士不了解与体育相关的医学服务。此外,卫生系统“较少关注体育,更多关注医疗”和“较少关注预防”“重治疗”的现象依旧存在,部分人员缺乏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观念,在构建运动医学权利、利益和责任共享机制方面,很难与体育系统达成共识。在以前的体育竞技环境下,运动员往往会忽视运动和医学的结合,过于遵循体育规则,追求体育目标,忽视健康因素。此外,“运动与医疗”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体育和医疗一体化支持服务和非医疗干预很难融入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
国家政策引领不足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虽然提出了体育和公共卫生融合发展的概念,但是表述较为粗略,且没有提出准确的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缺乏操作性。目前,体育和医学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大都是相互独立的,仅适用于体育和健康之中的单一领域,缺乏相互配合、共同监督的法律效应,没有建立共同治理的有效机制。因为体育和卫生法治建设还有欠缺,所以造成其监督体系和反馈机制不够完善,亟须通过法律层面的顶层设计解决问题。
融合专业素质人才匮乏
在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标准越来越高的今天,培养疾病预防和体育健身专业人才越來越重要。现在我国体育学校的运动康复专业和运动医学专业更注重科研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医学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在运动、医学融合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既懂体育又通医学的复合型教学人才。在部分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具备基础的运动和医学康复技能,但是跨专业实践平台有限,其实践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与体育学校培育学生相反,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通常不具备专业的体育素养,运动基础薄弱且缺乏专业的运动技能、营养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且学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不够全面。近年来,我国培育了近200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些指导员虽然能够指导居民进行体育锻炼,却没有掌握最基础的医疗知识,对肥胖、慢性病等缺乏科学认识,无法根据病症制订体育锻炼的内容,只能普及基础锻炼知识和技能。
资源分配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健身器材、场所、人员分配和养老保健资源都集中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较为缓慢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较少。在全民健身的号召下,较为发达地区的居民更加注重自身健康问题的改善,对相应的资源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身所需的场地日益紧张,出现场地分布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发现,我国室内体育场地占总体育场地的比例不到10%,且我国的室内场地大部分是为竞技体育所建设,并不对外开放。
促进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对策
统领全民健身工作
国家应当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的贯彻落实,从源头抓起,重点推进儿童和青少年健身活动。学校应当强调健身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展健身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生命观、健康观,增强他们的锻炼意识。学校应合理安排运动时间,以缓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紧张和疲劳,帮助他们宣泄情绪,保持学习状态。这也有利于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全民健身的社会化,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而言,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活动规则,以便于在未来更容易适应社会规范;对老年人而言,他们大部分都已退休,有很多的空余时间,突然从紧张的工作状态转变为空闲的状态会有一些不适,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促使其保持愉悦的心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充实地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因此,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能够提高国民的体育意识,调动人们的运动积极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而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组织部门协作
全民健身和国民健康的深度融合,需要多部门协助,着力共建综合性协作体系。在国家层面上,应当由国务院牵头,组织体育卫生、教育、交通等部门,组成协同作战的“大健康”管理机制,形成联合推进会议机制,共同探索有效工作方法,着力促进全民健身与健康资源的共建共享,并总结经验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中推广使用,早日建成多方参与的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紧密融合的战略体系。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政府的顶层设计是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融合机制建立的方向盘。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强全民健身和国民健康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要制定操作性强、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明确职能部门,做好责任划分,着力建设问责追责机制,确保战略得以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各责任部门应当主动担责履职,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制定工作细则和落实办法,建立县、乡、村三级综合卫生服务平台,做好政策指导和技术保障,制定“体育促进健康”等决策纲要,努力营造全民健身健康生活的氛围,着力推进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融合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培养专业素质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全民健身和国民健康要进行深度融合,必须要有与之对应的复合型人才。要不断树立“加强运动与医学的结合”的观念,着力将体育与医学相结合,迈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建设步伐。体育和医学等专业院校应当积极探索“融合人才”的培养办法,着力挖掘人才最大潜力。一方面,国家要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院校联合办学、联合培养,不断促进医学与体育专业的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5 ]。另一方面,要培养“健康的守门员”,医学课程是体育院校的短板弱项,体育课程同样是医学院校的短板弱项。所以在课堂设置与师资引进等方面,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的交流与沟通,着力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探索院校合作途径。努力推动中医学院与体育院校合作,制定集医学、康复、营养、体育于一体的“体医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在学校安排跨专业实习岗位,让医学生到体育院校进行交流学习,让体育生到医学院进行深入了解,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促进资源合理分配
要不断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加快农村和小城市等欠发达地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分配。贯彻落实“基本覆盖、公平平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满足老人和儿童等群体对健身器材的需求。把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融合机制的建立作为医疗、体育、文化、教育、养老等机构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进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繁荣发展,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开展的活动,努力对接全国体协到本地开展健身培训、业务咨询活动,引导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化发展。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实施、评估、监督体制体系,不断推进公共服务需求与国家发展相适宜。加强室内体育场所建设,对已建成的场馆,要鼓励其对外开放,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争取满足全民健身背景下民众对健身资源的需求。
在新时代下,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能不断推动健康中国目标的早日实现。如何促进全民健身和国民健康融合,是今后体育和医疗系统相互协作、深入研究的问题。二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缺乏专业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等,亟须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进一步增强顶端设计,强化政策引领,不断健全和平衡健身场所、健身器材等资源,为全民健身和国民健康深度融合提供坚强的政策和设施保障。此外,全民应当树立“大健康”观念,在健康中国的浓厚氛围中积极作为,切实增强健康意识,不断促进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融合机制建设,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柯海宝.全民健身战略下民俗体育传承与国民健康协同发展对策[J].科技资讯,2020,18(34):249-251.
[2]张蕊.利用智慧体育创新性促进全民健身的策略和建议[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6):70-71.
[3]劉宏超.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审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6):134-135.
[4]肖伟,田媛,马永明.新时代我国全民健身服务国民健康的意义、困境与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02):32-37.
[5]卢文云,陈佩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内涵、路径与体制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05):25-39+55.
[6]莫卓娴,孙英元.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共生机制与路径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24):91-92.
【课题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1年)基金项目“江西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机制研究”(编号:21TY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