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期待中国,中国践行承诺

2022-07-03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冬奥示例滑雪

“非常成功、非常满意、非常安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用几个“非常”形容北京冬奥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践行了承诺。无数个热搜,无数帧画面,无数次感动,从奥林匹克风劲吹的北京,向全世界传递着和平、团结和友谊。

不一样的面孔

挑战者

他真的会“飞”

4岁起,苏翊鸣开始跟着父母去滑雪,对滑雪几近痴迷的他,曾经一周滑断过四个雪板。

2018年,苏翊鸣加入国家单板滑雪坡面障碍与大跳台集训队,2020年3月,他完成了三周空翻转体1620度的动作,很快又完成中国首个反脚外转五周1800度;而在2021年10月,苏翊鸣再次解锁1980度,成为全球首位完成该动作的运动员。

2022年2月7日,苏翊鸣成功站上冬奥会的领奖台,成为了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银牌得主。2月15日,就在18岁生日的三天前,他将奖牌换成了金色,成为冬奥历史上最年轻的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获得者。

“滑雪是和自己比”

2月18日,在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因前两跳得分均超90分,提前锁定金牌。这也是她在本届冬奥会上的第二块金牌。

这位出生于2003年的女孩,3岁开始滑雪,这是她自己选择的兴趣爱好。“玩得开心”“享受比赛”——这大概是在谷爱凌的成长过程和比赛生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表达。大跳台项目,她不顾母亲让她力保银牌的建议,“一意孤行”挑战从没完成过的1620动作,成功夺金。“我在比赛里面那种心态不是想赢别人,我更想赢我自己。”她说。

“我的付出,都是为了自己的热爱和享受。”这是谷爱凌的宣言。

因为他是羽生结弦

花滑男单自由滑比赛中,卫冕冠军羽生結弦排名第四,无缘奖牌。开场羽生结弦即用上了阿克塞尔四周跳(4A)动作,但很遗憾,落地时摔倒了。作为花样滑冰中难度最大的一个跳跃动作,此前从未有运动员在正式比赛中完成过4A。赛后采访时,他说:“尝试4A是我的骄傲,它会让我更完整,这就是我这么做的原因。”

面对伤病缠身,面对许多人认为可以求稳的声音,羽生结弦从未动摇地选择在冬奥会上挑战自己、挑战极限,这一次他完成了对自我的挑战。

运用示例

谷爱凌在滑雪大跳台上冒险尝试“偏轴转体两周1620度”逆风夺冠,羽生结弦在冰面上翩若惊鸿起舞,向代表人类极限的“阿克塞尔四周跳”发起悲壮冲击……他们分享的是同一件事情——身体可以如此优雅而充满活力,如此勇敢而坚韧不屈,如此快乐而不畏艰险。在这种意义上,谷爱凌们都是活的奥林匹克之光。——牛东平,《新京报》

孤勇者

一人即一国

2月13日,理查森·维亚诺参加了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比赛。这位20岁的年轻人在冬奥会上迈出的一小步,成为海地整个国家的一大步——他成为这个地处热带地区的国家首位参加冬季奥运会的选手。

理查森·维亚诺自幼生活在孤儿院,3岁被人收养,并被带到欧洲,在那里与滑雪运动初识,并开始练习。在历尽了众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他终于通过冬奥会选拔赛。理查森·维亚诺说:“我想给海地人带来希望的信号,也给其他陷入困境的年轻人带来希望。你必须相信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

属于勇敢者的“游戏”

2月11日晚,在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首次参加冬奥会的小将闫文港以4分01秒77收获季军,以一枚宝贵的铜牌证明了队伍的强大实力,也实现了中国钢架雪车选手在冬奥会上奖牌“零”的突破。

钢架雪车是属于勇敢者的项目,比的就是强者意志。闫文港的第一次滑行,是被教练从赛道上“推下去”的,全身撞得淤青,第二天继续训练。整个冬天,身上的肿痛和淤青都消不下去。就这样,通过成百上千次滑行训练,闫文港克服了困难和恐惧。这支2015年才组建的钢架雪车队屡创佳绩的背后,写满了“弯道超车”与“卧薪尝胆”。

两个第一次

2月15日,北京冬奥会进行了北欧两项男子个人大跳台+10公里越野滑雪的比赛,赵嘉文最终名列第47位。尽管他的成绩并不理想,但顺利完赛已经意味着中国选手在这一项目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此前,中国从未有运动员获得过北欧两项的奥运参赛资格,赵嘉文成为了那个创造历史的人,中国代表团也因此真正实现了冬奥会全项目参赛的“小目标”。

开幕式举起最后一棒火炬,成为第一位中国北欧两项奥运选手,赵嘉文将两个第一次铭记终生,但他还有更远大的目标,“2026年的奥运会,我应该能站上领奖台吧。”

运用示例

竞技体育或许是残酷的,因为它只有一个冠军,而这意味着一分一毫的时间竞争,一起一跳的高难度技术动作角逐,人们记住的往往是那些登上领奖台的人,而忽视默默无闻的大多数,忽略多年的努力成了遗憾。但竞技体育又是幸运的,因为在竞争的背后是对人类极限的探寻,是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冲击。正是这一位位幸运者,为人类奥林匹克运动开拓了新的边界,注入了新的诠释,丰富了其魅力。——张富帅,红网

圆梦者

我是第一吗?

“我是第一吗?”2月14日晚,徐梦桃在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赛场夺得冠军后,激动的尖叫伴随哽咽,看哭了无数人。

31岁的徐梦桃整整练了20年空中技巧,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是她的第四次奥运之旅;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她拿到第6名;2014年索契冬奥会,她拿到银牌;2018年平昌冬奥会,她是第9名。本赛季,为了一个完满的答案,她开始练习最高难度动作。即便是在气温骤降的秦皇岛深秋,她仍然穿着单薄的训练服,一次次助滑、腾起。

所有的努力最终应验到赛场中。这一次,两条腿半月板已被切除70%的她,在家门口圆了金牌梦。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用努力和坚持不懈赢得成功的故事。

用身体对抗时间

2月5日的女子3000米速滑比赛中,德国运动员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虽最终排名“倒数第一”,但仍收获了观众冠军般的掌声。踏上北京冬奥会赛场,让将满50岁的她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参加八届冬奥会的女选手。在之前的七届冬奥会里,她曾收获过5金2银2铜。“我是笑着滑过终点线的。”佩希施泰因说,“我的双腿老了,但心还年轻。”

运用示例

当走上赛场,老将们的梦想不再是完美,而是为热爱,一往无前。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皎洁的冰雪上,他们却用坚持和热爱诠释:我永远是风暴中的那个少年。冰雪坚硬,一如他们,不惧前路;冰雪皎洁,一如他们,永远年轻。——姚依依,《新华日报》

无畏者

“落地的一瞬间,特别有成就感”

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资格赛上,刚满18岁的杨硕瑞在赛前训练落地时发生意外,经过紧急处理后,她重返赛场。在比赛中,杨硕瑞的三跳都顺利落地,但未能晋级决赛。

2018年10月,因为“好奇”,杨硕瑞开始接触自由式滑雪,了解后就慢慢喜欢上了。“空中抓板、落地,动作很帅,我喜欢那种飞跃的感觉。落地的一瞬间,特别有成就感。”杨硕瑞说。训练时,她每个动作都要练习很久,“这个过程很难,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我还没过足瘾呢”

在2月7日进行的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李文龙的冰刀被撞断,比赛重新出发后,他没有受到影响,最终收获银牌。从开始练习滑冰,到站上冬奥领奖台,李文龙用了10年。刚进队时,他很瘦小,甚至从没滑过冰。为了弥补和队友的差距,他全身心投入。正是凭借一股拼劲儿,李文龙进入国家队,并成功获得了冬奥会参赛资格。“我们的队伍是团结的集体,永远互相支持。”这枚银牌,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小队长”的“大心脏”

出生于2000年的韩雨是中国冰壶女队最年轻的队员,也是10支参赛女子队伍中年龄最小的队长。从12岁第一次接触冰壶,到如今的国家队女队队长,她用了7年时间。在韩雨看来,自己欠缺的只是比赛经验,而非实力。这是属于00后奥运小将的自信,也是属于中国女壶队长的担当。成为队长,意味着压力,但对她来说,这更是一份带领队友为国出战的动力。

运用示例

因为热爱,所以前路有光;因为努力,所以無所阻挡。他们这一拨青年,不仅是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冰雪运动,他们也在冰场上、雪场上,“跟自己死磕”,做一个奋斗的“猛人”。常人眼中的冰雪风华,往往是靠着解锁一个个高难度动作才得以实现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冰雪小将们奋斗的“猛劲”,是成功的前提,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新京报》

不一样的冬奥视角

最火解说员

北京冬奥会,在赛场外解说的王濛火了。作为曾经的中国短道速滑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王濛实现了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项目的卫冕,在两届冬奥会上豪揽4枚金牌。退役后,还曾出任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国家队教练组组长。

此次走向解说席,多年的运动员和执教经历,令她在解说时游刃有余。网友们将她既专业又诙谐的解说风格,称作“沉浸式解说”。

运用示例

王濛不仅赛场成绩亮眼,也是充满个性的运动员。现在转型为解说员,她的东北方言自带“魔性”,“我的眼睛就是尺”“我就是干这个的”……这种扑面而来的自信,根源仍在于她的专业和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她不避讳第一人称,不刻意追求“客观公正”,而是坦诚地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看法。她的“个性”解说,并非信口开河,而是完全来源于专业判断——这让她的解说自带一种“客观性”。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短道速滑,相信这也是王濛的一大初衷。——张丰,《新京报》

科技冬奥

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将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生产的绿电输入北京,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是奥运史上的首次。

中国研发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被称为“猎豹”。这是一款特种摄像设备,专门用于冬奥会速度滑冰赛事的转播工作,也用于速度滑冰的回放判决,为公平判决起到关键作用。

北斗+冬奥雪上智慧服务保障系统,这是北斗精准定位系统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第一次应用。

运用示例

当中国红遇上冰雪白,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与冬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场馆建设、开幕式、赛事组织、运动员保障……“科技冬奥”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创新力量。中国制造迭代了冬奥硬件,中国创新拓展了冬奥视野,中国科技刷新了冬奥奇迹。相信这科技之光,在照耀冬奥盛会的同时,亦能照亮我们高品质的生活。——邓海建,央广网

史上“性别最平等”冬奥

北京冬奥会,女性运动员参赛比例上升到45.44%。这意味着,北京冬奥会开创多个“第一”——历届冬奥会女性运动员人数和比例的历史新高;女性运动员参加项目数量,同样为历届冬奥会之最。

运用示例

从以危险为由拒绝女性参加某些项目,到开始欣赏女性在运动场上的优雅美丽,再到现如今参赛人数占比将近一半,前赴后继、不懈拼搏的女运动员走出了一条独立、发展的奥运之路。而“她”力量全面参与到体育竞技之中,不仅是性别平等的直接体现,更是对永不言弃的奥林匹克精神内核的生动诠释。——徐秋颖,《新京报》

不一样的影响

1.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冰雪运动持续升温,冷寂的冬季也火了起来。“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白色经济”迅速崛起、市场需求不断燃旺,悄然改变着传统出游习惯和旅游消费观念。

观点

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冰雪经济持续“热起来”的基础。而冰雪经济的火热,不仅是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体现,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冰雪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刺激国内消费,有力促进南北互联、四季持续的冰雪经济国内大循环,同时也是为新发展格局注入了新动力。——《新京报》

2.北京冬奥会上成为热点的,除了赛场表现之外,还有很多运动员的人生故事。

观点

这也是社会心态的某种变化,人们对运动员的期待,不只是“强无敌”的体魄,而更希望看到他们“普通人”的一面。这说明人们越来越全方位地看待体育。体育不必然带来荣耀,大多数运动员其实是与奖牌无缘的,但这不妨碍我们欣赏体育。体育带给运动员的,可能就是一段非同一般、挑战自我的人生经历。当他们的经历被展示出来,也就有了更广泛的价值,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有了更大的参考意义。

人们越来越欣赏运动员的故事,其实也是在摆脱功利化的体育观。人生的故事,未必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我们也能从遗憾与意外里发现另一重美感,更接近体育最本质的意义。——澎湃新闻

3.这场在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尚未褪去的特殊时刻举办的奥运盛会,为世界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世界故事。

观点

国与国本不相同,但在“一起向未来”的理念贯穿下,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加入到了冬奥会,世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加入到了冬奥会。正如开幕式《致敬人民》中表现得那样,世界各国(地区)因体育而相聚,运动健儿因冬奥而相拥,这一刻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肤色,这一刻不仅是“唯美东方韵,质朴人民情”的演绎,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奥林匹克领域的生动阐释。

北京冬奥会是“终点”更是“起点”。依靠中国精神、中国干劲演绎出的冬奥中国故事必将照亮每个人“一起向未来”的前进之路。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猜你喜欢

冬奥示例滑雪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冬来啦,滑雪去
嘿,一起去滑雪吧!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滑雪,冬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