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政策效应研究

2022-07-02刘义臣沈伟康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政策农民

刘义臣, 沈伟康

(1.河北地质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2.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一、引言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章,为“后 2020”时期建立一个“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作出战略部署。2020年1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要求脱贫地区根据形势变化,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等有效衔接,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我国扶贫工作机构按要求陆续重组为乡村振兴局,标志着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入实施阶段,脱贫县需要按照衔接要求在工作方式上实现从突出到人到户转向推动区域发展转变,政策机制上向增强农民内在发展能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转变。因此论文构建三农政策指数(以下简称政策指数),以政策指数为解释变量,农民纯收入(以下简称农民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先后运用PVAR模型和GRA算法实证分析政策指数和各项具体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十四五”时期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下简称有效衔接)的政策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内学者对脱贫地区做好有效衔接的理论进行了丰富研究。定性研究方面,现有脱贫政策存在脱贫户内生脱贫能力不足、产业政策可持续性差、带动力不足问题[1],县级政府产生的债务问题突出[2],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应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深化产业就业、创新扶贫治理和完善保险扶贫等方面进行[3],要培育乡土脱贫致富“领头雁”,形成一支内生、乡土和永久性的扶贫力量[4],构建稳固脱贫与壮大集体经济共促机制、“扶志”、“扶智”并举的内生动力机制[5];实现路径方面, 产业扶贫与夯实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建立“多元立体式”扶贫机制[6],扶贫方式由“攻坚战”转向“常规战”突出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的整体性[7]。定量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主要以某个县的扶贫案例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以兰考县为例,对摘帽县的脱贫政策体系进行研究[8];以井冈山为例,从生产性扶贫、生活性脱贫和自我发展性帮扶方面研究有效衔接机制建设的路径及模型优化[9];基于广西德保县实地调研数据,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切实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10];农民增收政策方面,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评估2017年和2018年产业项目扶贫收益分配对贫困户脱贫稳固程度的影响[11],基于江西省1047户贫困户的入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产业扶贫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产业扶贫对贫困农户的收入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影响还未充分发挥[1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涉及“巩固”和“拓展”两个层面。“巩固”要求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拓展”则聚焦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继续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13],主要路径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收入在两个层面中都是重要指标,其中“巩固”要求继续夯实脱贫攻坚时期收入托底政策,拓展”则聚焦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继续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13],主要路径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增强全体农民的内生脱贫能力,并在先富农民的带领下实现收入的稳定增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存在着内容共融、作用互构关系[14],是相互支撑、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统一体[15],农民增收是两者的共同目标,能够较好体现两者之间的衔接关系,因此本文将农民收入作为两者政策效应的衡量指标,具有理论可行性。

可见,当前文献对有效衔接的政策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则主要限定于以某个县为单位的案例分析,结论的通用性和推广性不足,本文的主要贡献以河北省39个省级脱贫县的三农政策为样本,构建三农政策指数(以下简称政策指数)并使用PVAR模型研究其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以下简称农民收入)的影响规律和趋势,进而研究各项具体政策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程度,提出有效衔接的优化路径。

二、政策指数对农民收入的效应评价与检验

研究近年来政策指数与农民收入之间的效应关系,不仅可以明确两者的影响关系和作用路径,也可以廓清当前各项政策的不足,为后续的政策制订和完善提供参考。农民收入是衡量脱贫成果的关键指标,能定量反映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脱贫程度,随着农民生产活动专业性的增强,衣食住行方面的现金支出会持续增加,收入在农民生活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论文将农民收入作为有效衔接政策的衡量指标具有较强可行性。

(一)政策指标体系的构建

表1 指标体系的选择

为保证统计数据更客观体现指标的内容,进一步选取10个二级指标,考虑到产业政策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有效衔接政策机制的主要内容,所以在二级解释变量的指标中,产业政策的二级指标占到了4个;为适应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实现农村资源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增加了化肥用量、农业机械动力和农业科技人员数等指标。

(二)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以2006—2019年河北省39个省级脱贫县的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在不改变数据原始趋势,排除非随机缺失数据的前提下,采用前后均值填补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填充,并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为分析政策的综合效果,使用熵值法将一级政策指标合成为政策指数(ZS),反映其对农民收入(SR)的系统性影响,样本原始数据源于《河北省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库。

图 1报告了政策指数(ZS)和农民收入(SR)的均值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政策指数从2006-2012年期间处于连续增长区间(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就业的政策);2013-2019年期间呈现先小幅度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过程(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扶贫专项资金规模增加,“三农政策”投入的增速相对放缓)。农民收入长期处于增长趋势,其中2006-2012年期间处于缓慢增长趋势(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农民增收速度受到一定冲击);2013-2019年期间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陆续出台了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等政策)。

图1 政策指数和农民收入的时间变化

(三)模型的检验

面板数据相对于时间序列数据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数据的非平稳性,考虑到变量可能是非平稳数据,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情况,保证估计结果的可信度,论文对变量进行平稳过程分析。首先为了减少模型的共线性和异方差,对农民收入取对数(LNSR)来压低数据尺度,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其次为了保证平稳结果的稳健性,结合LLC检验、IPS检验和Fisher检验进行综合估计,结果如表2 所示,DZS和DLNSR在1%的显著性下都通过了检验,这表明ZS和LNSR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稳健平稳序列,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回归统计工作。

表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表3报告了使用PVAR模型检验数据内容的有效性,依据AIC、BIC和HQIC要求,在每个指标均选定最小值(即为我们寻找的最优滞后期)的情况下,滞后期4达到了上述要求。随后运用PVAR(4)方法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图2显示了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均在单位圆以内,这表明模型是稳定的。

表3 模型滞后期的选择

图2 P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在上述检验了变量平稳性的基础上,再检验ZS和LNSR间的协整关系,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结合面板Pedroni和Westerlund进行综合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了原假设,反映出变量ZS和LNS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互动关系趋势。借助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因果方向进行判定,结果如表5所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ZS是LNSR的格兰杰原因,而LNSR不是ZS的格兰杰原因,表明两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政策指数是收入增长的原因。

表4 面板Pedroni和Westerlund协整检验

表5 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本部分参考部分学者论文中PVAR模型[16-20],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ZS与LNSR两个变量的效应关系。为研究政策指数与农民收入变化的长期互动趋势,选择的滞后期为50,并使用蒙特卡罗随机模拟200次计算其他内生变量95%置信区间的脉冲变化响应图(图3)。给政策指数一个标准差冲击后,会在短期内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负向响应,并且在第3期时达到最大值后负向响应逐渐减弱;第5-8期负向响应转为正向响应,但此期间的脉冲效果并不显著;第8-10期产生显著的正向响应,并在第10期正向响应达到最高值后逐渐减弱直到趋于0。表6的方差分解结果从24期开始趋于稳定,显示农民收入具有长期的累积增长效应,政策指数对农民收入的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最终达到28.8% ,说明政策指数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波动解释程度较高。政策指数起初会促使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农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生产方式,期间会产生收入的摩擦性损失,从而导致收入的短暂下降;在度过了转型发展期后,政策指数开始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技术的扩散和应用来优化生产方式、提高规模化生产等途径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图 3右为给农民收入一个标准差冲击后,第0-1期对政策指数产生显著的正向响应,但此后影响并不显著,结合表6中方差分解来看,农民收入对其变化的贡献程度很低。农民收入的增加势必会给政策调整带来积极信号,政策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综合上述结果发现政策指数对农民收入具有长期促进作用,农民收入的变动也会对政策指数起到当期调节作用,从而使得“三农”政策更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

图3 39个县政策指数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脉冲响应图

表6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五)各项具体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动态贡献过程

1.基于GRA算法研究政策动态贡献程度

随角异色光子晶体薄膜的制备与FDTD模拟······················沈春夏 张方方 黄 璐 孟庆飞 杨伟光 史伟民 (3,422)

借助GRA算法,将政策效果作为参考序列,研究各项具体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动态贡献过程。首先对变量进行标准化的处理,设X(i,j)为第i个县第j个指标值,其中i=(1,2,…,39),j=(1,2,…,s),s为不同指标体系下的子指标个数,Xmin(j)、Xmax(j)和x(i,j)分别为j指标的最小值、最大值以及归一化后的数值。

(1)

(2)

由于产业政策和教育政策存在多个子指标,需要将多个子指标合成综合指标,使用相关系数法来确定权重。设A为相关系数矩阵,再计算每个子指标的影响度Ai,最后对影响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到权重ω。

(3)

(4)

(5)

借助GRA算法来计算年度政策的贡献度,此处ρ分辨系数取值为0.5,公式(6)和(7)分别用来计算贡献度及其均值。

ζk(i)=

(6)

(7)

2.动态贡献程度结果分析

表7报告了各项具体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关联系数,各项具体政策贡献度基本在0.5以上,说明政策指数对农民收入具有长期支撑作用,教育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贡献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教育政策方面,我国2006—2015年期间逐年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解决了农村儿童的“上学贵、上学难”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农村适龄儿童的减少,加速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撤并”现象,更多农村孩子选择在县城上学,教育支出也随之增加;产业政策强化了农民与企业间合作关系,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曾带动了农民增收,但2015年后增收效应逐步减弱,农民入股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形式)的比例为49.69%,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民属于风险规避类型,合作社的发展效率不高,降低了农民的入股意愿。

医疗政策、交通政策、科技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贡献程度呈现下降态势。医疗政策方面,乡镇医院的医疗保障能力较弱,农民看病基本都在县级医院,呈现出乡镇医院床位需求平稳县级医院床位需求日趋旺盛的矛盾;交通政策方面,近年来农村的交通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公路不仅实现了村村通,村内的巷子、街道也大部分实现了硬化亮化,农民的出行环境得到优化,农民对该项政策的满意度为98.29%,说明农村的交通条件已比较完善,但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没有激发出来,后续需要更多配套政策的支持;科技政策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规模化经营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发展对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依赖,减少了对驻村科技人员的数量需求;财政政策方面,政府补贴以兜底性保障为主,随着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度逐步降低。以上分析可看出,各项具体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倾向,单纯依靠政策外在输血的方式拉动农民增收的功能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后续政策的重点应转移到“在新内生发展理论的框架内,通过外在的政策支持有效激活农村的内部发展潜力,实现农村内生性发展”的路径[21]。

(六)研究结论

本文使用河北省39个脱贫县2006-2019年间的年度统计数据,运用PVAR模型和GRA算法先后实证分析政策指数对农民收入的效应关系,并研究了各项具体政策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政策指数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显著的长期支撑效应,各项具体政策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度均高于0.5,但各项政策的贡献度呈现趋于饱和甚至下降的趋势,说明现行各项政策需要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进行优化,主要依靠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方式,来引领和带动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切实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表7 各项具体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关联系数

三、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政府需要统筹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两个大局,在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兜底功能的基础上,狠抓县域经济发展,系统推进产业纵深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进而通过缔结利益共享机制将发展成果共享给更多农民的方式,逐步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

1.激活农民自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为扭转各项具体政策对农民收入贡献度下降的趋势,应通过高质量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利用好企业下乡带来的人才、科学技术和资金,制定更系统的发展政策,盘活乡村沉睡资源的市场价值,发挥支农惠农的政策溢出效应,使之共同服务于企业发展,从而加速农村资源的整合进程,推进和深化“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激发出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丰富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性和市场地位,支持合作社分行业分层次健康发展,鼓励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的途径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提高与企业的谈判能力,建立与企业共享利润和发展成果的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2.数字经济赋能,助推农民增收

数字经济能克服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的局限,通过网络的方式有效分配资源,为农村发散的经济主体提供均衡的市场机会,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民的发展更具有包容性和渗透性,以技术扩散的方式为低收入农民群体提供更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补齐能力的短板,减少基本发展权利不平等的情况发生;数字经济赋能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和拓宽经营范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的深度交叉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收入。因此农村地区应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政策,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和规范农村电商发展,鼓励农民在线创业,拓宽和丰富农民增收渠道。

3.完善县域治理能力,是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

未来几年内县域治理能力需要实现以下转变:在观念上,将“要政策、要项目”改变为“制订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引项目”上来;在工作思路上,将给钱、给资金,转变为创造均等机会,提高农民参与性,依靠农民自身能力脱贫上来;在目标指向上,将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在治理角色上,做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相结合,在治理路径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发展。

教育政策,着力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建立城乡学校教师交流任教机制,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配优配强农村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产业政策,引导农村产业向规模化和集聚化方向发展,加大对农村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百业的兴旺发展;医疗政策,加大对乡镇医院的投入,完善零利润药品目录,降低农民购买药物的负担,完善乡镇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农民防病治病的可及性;交通政策,优化交通工具的投入结构,减少乡村道路的路障数量和路网收费站数量,提高乡村道路的互通互联能力,有效降低农民的出行成本和农产品的运输成本;科技政策,为乡镇、农业发展和企业配备更高质量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乡村科技政策的供给体系,优化提升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效率,拓展科技创新财税优惠覆盖范围,鼓励农民创新创业;财政政策,加快互联网、电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特别是物流体系建设,全面优化乡村的营商环境,健全职业农民的培养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政策农民
政策
政策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助企政策
政策
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