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学道路上自强不息的奋勇攀登者
——财政学家、教育家吴俊培学术人生探研
2022-07-02符少华
●符少华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要想在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勇敢攀登,自强不息,吴俊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学术科研、教育之路并不平坦,但近半个世纪他一路走来,取得一项项成就,只因他奋勇攀登,永不止息。
学习明理,学习明志,机会留给目标如一的人
吴俊培,我国财政学界著名教授。他曾经是中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的财政学科带头人。然而他的学术人生之路并不平坦,我们不妨走进他的学术人生,探寻其究竟。
吴俊培,1947 年11 月出生在江苏吴县(现属苏州市),这是个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荟萃之地,曾出过西晋文学家陆机、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文学书画家唐伯虎,近代名人章太炎、柳亚子、叶圣陶、钱穆、钱伟长、费孝通等。
1963 年吴俊培考入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现苏州中学),一所名人辈出的省重点中学。1966 年他本应参加高考,由于“文革”,高考延迟。1967 年夏初,“文革”武斗期间苏州城乡交通阻隔,吴俊培不能返校,赋闲在家。已经一年多没有读书了,他冷静下来感到十分空虚,极想重拾书本。当时提倡读《毛泽东选集》和《反杜林论》等六本马列主义的书,他读了《毛泽东选集》就想读党的历史,读了党的历史就想读中国历史,读了中国历史就想了解世界历史。纯粹自学,无人可请教,只能靠自己领悟。一开始读《反杜林论》根本读不懂,他就读其他书来帮助理解。自学过程中他体会到,读不懂不要紧,读多了慢慢自然会懂。读书使他感到知识匮乏,渴望了解更多知识,并促使他思考,使他充实,志存高远。从此,学习和思考融进他的生活和生命。
1968 年11 月,他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离开学校上山下乡到家乡附近人民公社插队落户当农民。农村虽然艰苦,但他因坚持学习而感到充实。他什么都学,数理化医、文史哲经。他当时觉得学习高等数学是上大学的重要标志,于是就自学高等数学以圆大学梦;他觉得原先学的俄文没有用,于是就自学英语。他什么书都读,主要是因为他兴趣广泛、好奇、求知欲强。他以“思、学、做”拓展自己的知识,虽不能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吴氏”知识结构。后来他当上一名民办小学老师,读书的时间比当农民充裕,读书成了一种生活习惯。那时的读书是完全无关功利的,读书不是为了上大学,也不可能有利于知青上调。但他还是坚持自学,因他觉得读书让人充实,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沉沦,永葆奋发向上的精神。他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解完全靠自学领悟;对于政治经济学,是先从原著入手,比如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然后再学教科书,比如学习苏联由斯大林亲自顾问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等。他从马列的原著中去体会哲学,去了解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也读过黑格尔的《小逻辑》,当时感到云里雾里,坚持下去,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3 年9 月,他被选送到苏州地区师范学校用以培养中学教师的理化班学习,在那里他有条件读更多的书。毕业时因其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被学校领导认可,因此没有被分配去中学教物理、化学,而是被分配到苏州地区五·七农业大学任政治教师。当时的政治课实际上包括三门课: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了当一个称职的政治老师,他就比较系统地学习组成“政治”的三门课。“文革”结束后,农大停办,他被调到苏州地区医院卫校任政治教师。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允许以同等学力报考研究生。吴俊培选择专业时,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之间进行了剧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报考政治经济学专业。1980 年他报考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没有被录取。但当时的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认为一个没上过大学的自学青年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出于惜才,主动帮其转档到第二志愿,使其被湖北财经学院财政专业录取,师从后来获中国财政学会终身成就奖的著名财政学家梁尚敏教授,从此走上财政专业治学之路。1982 年7 月毕业,吴俊培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从此他一直铭记、感恩着南京大学那位经济系主任车济炎的伯乐之恩。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从事专业工作。由于积极上进、刻苦学习、忘我工作,深得师生好评。1984 年5 月,他光荣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更加勤勉。1986 年他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物资经济系财政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教授王绍飞,1989 年12 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 年其博士论文 《宏观财政分析》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至此他完成了初、中、高三等级教育的所有可受学业,且都出自名校、师从名师。
思维敏捷超前、在学术上崭露头角的他,很快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主力。1986 年恢复职称评定工作以后,他被认定1985 年就有讲师资格,1987 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 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文革”后恢复职称评聘以来学校破格晋升教授第一人,是当时中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恢复高考以后国家培养出来的财政学第一批、财政界最年轻的教授。2007 年他晋升二级教授,至此他的职称达到了文科类专业的顶峰。
吴俊培认为,作为新一代学者一定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同时也要熟悉中国国情并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求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财政理论。因此他在通过各种机会深入调研中国国情的同时,不仅从书本、资料信息渠道学习西方理论,还在读博时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济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并被聘为荣誉研究员。之后又到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及时摸准财政学研究国际新动态及最前沿理论,写出了许多理论深刻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学界认可的论著。
他于1985 年担任硕导,1993 年被国务院第五届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南财经大学财政学博士生指导教师,成为新中国第五批、“文革”后培养的第一批中最年轻的“国批”财政学博导。1994年,再获国家级荣誉——国务院颁发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1995 年7 月,他被中共中南财经大学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年,他获准成为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成为当时财政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中的重要人物。
在梁尚敏教授退休后不久,吴俊培接替了自己导师的行政、科研管理事务。1992 年1 月、1995年12 月分别担任中南财经大学财税系副主任、主任至1997 年10 月;1997 年7 月被任命为中南财经大学副校长;1999 年1 月至2000 年4 月升任中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00 年8 月至2009 年6 月他调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因武汉大学当时没有财政专业及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所以吴俊培的学术、教学关系仍保留在中南财经大学,且博士招生一直延续到2012 年;2000 年7 月成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俊培,从一个没上过大学的知青、乡村小学民办教师,经过不断求索成长为一类正规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的党委常委、校长,成为国际国内知名大学——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成为这两所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联系导师,成为我国著名的财政学家、教育家。从他自身受教育角度来看,他完成了小学—中学—大学(自学本科、科班全日制硕士与博士)的所有学业。而其从事的教育职业,又与他的受教育经历多么相似:他当过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农业大学、中等卫校)—高等教育(一类、重点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所有全日制教育阶段的老师,从农村到城市,从民办小学普通教师到国立大学教授、校长,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多么富有传奇色彩。
永不止息的求索者
吴俊培是一个永不止息的求索者。
早在1991 年5月,他就被誉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 年以后,任教授、国批博导以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笔耕不辍,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准的独撰论文已达数十篇,独著、主编专业著作也已有4 部之多。他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因而在他几十年的教育、科研之旅中,曾担任过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顾问,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财政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财政部教材编审组成员,财政部综合计划司、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智库专家,《中国财政》杂志顾问等;还兼任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武汉科技学院等高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湖北省专家协会荣誉会员等。广泛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拓宽视野,有利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吴俊培担任行政职务后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一直坚持“双肩挑”。任系副主任、主任期间,他更注重财政理论与政策实务的研究;任中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校长期间,他的学术研究进入了更高层次,出版、发表了更多论著,成果文字数以百万计。
吴俊培在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研究方法。他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内在联系的,研究中的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是相辅相成的。重要的是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国发展。他认为学者也是社会交换分工中的一分子,做好本职工作是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也是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具体表现。他认为,要在学术上作出贡献是不容易的,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学科交叉能力,并且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产生微小的进步。这种坚持、这种执着,源于对生他、养他的祖国和人民的深爱。因此他坚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迷信西方主流理论,他认为中国人可以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这种信念一直支撑他不断思考、学习和写作,至今不息。
吴俊培另一个特点是喜欢锻炼,他常说,读书是精神提升的重要手段;锻炼是体能提升的重要方法。他喜欢快节奏生活,但在写作上却不是一个快手。每出版一部著作、发表一篇论文,他都将其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因而他每出一个成果,都要经历一个阵痛过程,但他又似乎很享受这个过程。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吴俊培阅读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经过深入思考、研究,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撰写发表了《必须重视财政基础理论的研究》一文,在财政学界引起较大影响,文章还于1995 年6 月获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这篇并不算长的论文,他写得非常艰难,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才撰写成。在此研究基础上,他对到底是计划服从市场还是市场服从计划等经济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并精心打造了一篇很有超前意识的《市场化改革与财政理论重塑》(1992),发表于权威期刊《经济研究》上。他在论文中强调财政研究方面的理论必须来源于且服务于市场化改革,并对理论上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进行了澄清。更可贵的是,他勇于否定自身,使自己的观点不断提升,直到现在他认为以往形成的观点仍不成熟,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曾经是主流经济学派提出的观点,而如何理解制度安排与制度变迁?他主张渐进式改革,每一步改革对社会震动并不大,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的境况越来越好。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应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不能只用明哲保身的态度去一味迎合、诠释政策,而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走势,认真研究基础理论,正确评估政策效应,据此提出优化制度安排的政策主张,助力政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对此,吴俊培曾指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存在两个难点:一是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市场化问题;二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民主问题。从长期看,他主张财政平衡,解决财政赤字、收支平衡问题的根本办法还在于制度的完善。中国加入WTO以后,现行的一些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
吴俊培就是这样一位正直、有胆识的真学者。
学术思想的开拓者
吴俊培曾被财政学界权威们誉为“有能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理论新体系”的人。社会上认为他是“自学成才”,他自我调侃是“野战军”出身,但学界终究认为他还是“科班出身”。他在50 年的执着追求中,长期且主要从事财政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大学教学方面,他从事财政学科的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工作,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在科研方面,他主要研究财政基础理论、财政制度安排及财政调控理论。通过不断耕耘、探索研究,写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原创观点的论文和著作,取得累累硕果:出版专著、译著、教科书、工具书等近二十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从事过1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亚洲开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等课题研究。
吴俊培是一个很有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学者。他曾受到许毅、邓子基等财政界名师的引导与指点,在经过特殊学术环境影响与自身不懈努力之后,从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他向传统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发起冲击,并提出一系列超前原创观点。一开始他的某些观点不能被学界有些学者接受,但经过广泛的学术争论,最终被认可。他的这些观点与相关论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独立发表都是精品,整合在一起,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术理论思想体系。吴俊培的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体系可具体分为两个20 年来探讨欣赏,他在探索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和制度安排方面都对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前20年间,吴俊培积极探索财政理论和制度安排。他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财政职能被概括为“分配职能、调节职能和监督职能”,传统财政三职能的概括是排斥市场经济的,财政实际上包揽了整个经济结构安排的职责。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重新认识财政职能至关重要。为此,他于1993 年撰写了《怎样认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一文,对马斯格雷夫的财政三职能作出了符合国情的新解。他把传统的分配职能区分为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并且财政这两个职能的适用范围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是有区别的,因此财政必然存在经济稳定职能。该文在《财政研究》有奖征文栏目发表,并获得一等奖(唯一)。新三职能说被学界高度认可、同行普遍认同。从此新财政三职能说在中国成为常识。
吴俊培率先提出宏观财政和微观财政的区分,并建构宏观财政的分析框架。当时理论界普遍认为财政属于宏观范畴,他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财政同样可以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主张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财政分析构架,并以“财政宏观分析”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他的导师王绍飞认为,把这一点说清楚,博士论文就成了。后来该博士论文于1991 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宏观财政分析》。
财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就要由一系列概念组成,其中核心概念尤为重要。吴俊培率先提出公共商品是财政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观点。他认为,公共商品虽然没有私人商品那样的交易行为,但成本收益分析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一直强调“公共品”的译法有问题,因为没有成本收益分析就谈不上经济分析。他当时在财政效率研究方面也是领先的,发表了 《应该深入研究公共部门的效率》(1998)、《公共部门效率机制构建研究》(1998)两篇文章,指出成本收益分析是基础,困难在于公共商品的外部性。他率先对财政舞弊及防范问题进行了研究,这对财政制度安排有重要参考价值。他率先论证了财政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提出市场经济应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观点与1993 年11 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决定》表述的精神是一致的。他率先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探讨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探索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机制及制度安排问题。他主张,应按照公共商品收益外溢的地域性,地区之间的差别性,和经济资源、商品劳务的流动性等特点构建地方财政制度,改革并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他发表的《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 于1995 年12 月获湖北省财政学会第五次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1998 年12 月又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论文)三等奖(国家级)。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必然要求财政收支的重大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厘清政府预算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这要求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要达到此要求,就要考虑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收制度安排,考虑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预算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吴俊培撰写了多篇论文进行探索。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前20 年中,在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变迁中,吴俊培作了积极探索,对改革开放转换时期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20 年主要是在向西方的学习和借鉴中,建构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理论,那么之后的20 年就需要建立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中国财政理论。本世纪初,吴俊培根据他20 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出版了《重构财政理论的探索》,并于2003 年7 月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奖经济学二等奖(国家级)。他曾在所撰的《关于财政理论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文中率先提出并强调“财政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其提供的公共商品起作用的,因此分析财政对经济的影响要通过公共商品这个中间环节”这一观点,但财政界忽视了这一点,他认为直接用财政收支分析对经济的影响的做法是有问题的。
现代西方主流财政理论被认为是由马斯格雷夫开创的,吴俊培认为这一理论明显是有问题的。他就该理论的假设前提、分析方法和基本单位提出质疑,并为建构创新理论提供了分析框架。经济学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似乎已经成为常识,吴俊培指出,这实际上是对斯密思想的误解:人性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预先假定“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有两种关系是最基本的,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分工关系,遵循的是价值准则;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遵循的是道德准则。价值准则和道德准则都必须服从社会的公正正义。吴俊培认为,把经济学、财政学的假设前提说成是经济人的观点是有问题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财政学的假设前提应该是社会的公正正义。吴俊培对主流理论中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质疑:主流理论中的所谓规范分析,实际上是指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资源配置格局是社会最理想的目标。出于这样的考虑,财政只是为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而存在的,于是把政府治理纳入模拟市场的轨道。这实际上把政府主动处理价值和道德关系的功能弱化了;主流理论中的实证分析,实际上是学科细化的分析方法,细节比以前更清楚了,但整体变得更模糊了。比如研究税收,假设前提变成了从再生产的货币流量中取走货币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实际上经济是个整体,用这种方法证明税收对经济的影响未必可靠。吴俊培认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实际上是由“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决定的,协调两者的最佳关系是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宏观到微观。主流理论认为公共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国家最基层政权辖区内的居民集合。吴俊培认为公共的基本单位并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居民选择的结果。因此,小区居民集合是公共的基本单位。因为居住地的选择是家庭福利综合考量的结果,也是私人商品消费和公共商品消费最基层的结合部。他认为,提高居民居住地的选择能力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
主流经济理论把经济学区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部分,财政学也不例外。实际上微观是基础,宏观是通过微观起作用的。吴俊培认为要重视财政的微观制度安排。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体制是关键;在财政体制中,税制安排是基础。财政体制的安排过程是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也是税制安排的完成过程。宏观税负是按财政支出需求设计的,是事先的控制变量而不是事后的统计结果。因此,税制是按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设计的。从收入角度看,应该是从国家层面上取得收入,即从整个社会的分工交换结构中取得收入。这个收入是能够满足支出需求的,或者说是能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这其中,要保证税收中性,就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从收入源泉的角度看,应该区分为一般税和特种税;二是一般税和特种税实际上隐含了支出方向。大体上,一般税满足一般公共服务的支出需求,特种税满足特种支出的需要。他认为“分税”和“转移支付”是公共部门内部的制度安排,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分配问题。据此,中央税和地方税是对收入角度的税收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两者之和等于收入总量,不改变宏观税负。因此地方税是按地方支出受益原则设置的。而转移支付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主张实行转移支付基金制,这样安排的财政体制是相对稳定的、透明的、变化也是有序的。
吴俊培在2010 年12 月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公共财政风险评估及其防范对策研究》(批准号:10JZD0023),为了深入揭示我国公共财政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结题后的研究新成果在图书出版中得以反映,有的章节需要重写,工作量很大。为了使该书前后风格一致,并且逻辑上更为严谨,吴俊培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修改完成,并于2017 年11 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创新性成果有两点:一是深入探讨公共财政微观制度安排和宏观财政之间的关系;二是建构了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制度安排,这一构想有利于制度变迁的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他认为,宏观问题要通过微观机制反映出来,因此在财政风险评估时不仅评估了宏观风险,同时还评估了微观风险。财政的微观风险隐含于分税制财政体制之中,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财政体制是防范财政风险的治本之策。该书提出,一个交换分工结构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竞争有序、合作有度的社会。分工存在竞争,交换必定需要合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这样的制度安排,其中分税制财政体制处于关键地位。该书根据分工合作的要求对财政体制安排作了开创性研究。2020 年,这一成果荣获教育部第八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类)一等奖。吴俊培的学术见解很受学界欢迎,他的观点、论著常被摘要或收录或转载入其他有影响力的文集著作中,特别是论文有数十篇曾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转载。
教育事业的贡献者
吴俊培从一名民办教师成长为著名的财政学教授、教育专家、大学校长,有着我国全日制教育各阶段丰富的教学、研究指导和管理经验,他为学科建设作了许多努力,为中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及国家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敢拼敢干,引领学科建设
“国批”第五批前,全国博士生导师的平均年龄超过70 岁,亟需培养年轻人。因而国务院学位办出台了破格遴选博士生导师的政策,提出三个条件,即具有正高职称、博士学位和年龄在45 岁以下。当时能够同时满足政策中三个条件的人非常少,财政学界仅吴俊培一人,且已经处于学术带头人地位。1992 年,中南财经大学在申报增设财政学博士点的材料中,同时申请其博士生导师资格。1993 年,中南财经大学增设财政学博士点和吴俊培博士生导师资格同时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吴俊培为中南财经大学设立财政学博士点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0 年8 月吴俊培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后,申报增设财政学本科点,得到教育部批准,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立财政税务系,引进卢洪友教授当系主任。吴俊培也为武汉大学申请财政学博士点作了系列申报准备工作,2003 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武汉大学增设财政学博士点。此后,武汉大学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成了由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全覆盖的财政学科体系。吴俊培作为财政学科的带头人,对武汉大学财政学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乃至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俊培在担任系、校行政与兼任财政学硕、博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期间,为使学科建设上新台阶,他想方设法、敢拼敢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有教材就需要更新。如何借鉴吸收国外主流理论,建立中国特色财政理论,一直是学界争议的重点,吴俊培为此作出了许多努力。他主张以公共商品为核心概念,同时结合中国财政以公有制为基础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特点来形成中国财政学的体系结构。可学界当时并未达成共识。上世纪90 年代初,财政部委托吴俊培负责编撰财政部统编教材的财政学大纲,大纲按上述基本观点编写并出版,但那时的统编教材基本上仍按“收、支、管、平”老体系撰写,缺乏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部编大纲和部编教材完全不配套。为此吴俊培一直琢磨新教材怎么写,并花了20 多年的功夫,主编、独著出版了多部教材。1998 年他与许建国、杨灿明教授合作撰写出版了中国的财政学教材《公共部门经济学》,可以说这是国内最早以公共商品为核心概念的财政学教材。当时“公共部门经济学”的说法在国内还很陌生,所以以此作为书名希望引起学界对该学科发展的关注。之后他又出版了财政部“十五”规划中标教材《现代财政理论与实践》(2005),是全国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教材;“十一五”时期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仍由吴俊培完成,书名《公共经济学》(2007 年出版,2009 年再版),为全国及两校财政学学科教材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他出版了译著《州和地方财政学》([美]费雪,吴俊培总译校,2000 年7 月,后再版多次)。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中国50 人经济论坛成员)对该书的翻译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还出版了著作《重构财政理论的探索》(吴俊培,中南财经大学财政学博士点导师文集,1999 年10 月);《和谐社会财政理论探索》(吴俊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博士点导师文集,2007 年5 月);《地方税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吴俊培主编,2016 年12 月)等等。
百折不挠,治校治系有方
吴俊培做事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20 世纪的中国高校,大多数办公条件、教师居住条件、研究条件等都很差。1995 年吴俊培担任中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系主任后,努力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并在中南财经大学开创了用系自有创收资金改善办公科研条件的先河,促进了系校科研的大发展。吴俊培强调制度管理,在财税系开创定量考核之先河。他在财务管理上透明民主,廉洁自律。到20 世纪90 年代末,系里的在职教师队伍变得稳定,凝聚力和吸引力大大提高,学科建设走上正轨。
吴俊培重视培养年轻人,将有条件的青年老师招收为博士生。他在当系主任时就很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扶持,担任校长后更是鼓励全校所有非博士青年教师积极攻读博士,不拘一格降人才。到2000 年时,中南财经大学财税系老师中博士学位的占比在全国财政学科点中是最高的,当时就达到了教育部的要求。
吴俊培接任校长之时,中南财经大学既无国家级重点学科,也不是“211”高校,建设压力很大。他一上任就着手“211”高校的申报工作,根据中南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吴俊培校长决定先把财政学科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得到财政部的支持。吴俊培组织制定的财政学科重点建设方案也得到肯定,为后来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入“211”及财政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奠定了基础。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教授称赞中南财经大学的财政学科是国内顶尖的,陈共教授也称赞中南财经大学有个好校长。2000 年部属院校合、并、转,中南财经大学从听到消息到组织实施,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非常紧急。当时的政策精神是:高校由教育部统一领导,取消部门办学,中央每个部最多只能两所高校归属教育部管理,其他要么整编制下放地方,要么撤销编制并入教育部的学校。归属教育部在当时几乎没有希望,但事在人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吴校长的办事风格。吴俊培校长在千禧年前夕一直出差北京为学校归属教育部奔波,直到1999 年12 月31 日夜才返回武汉。最终在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主的努力下,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终于归属教育部,吴俊培校长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吴俊培强调渐进式改革。2000 年8 月,吴俊培上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并兼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明显感觉到因同样的改革由4 所大学合并而成的新武大,行政管理人员偏多。他分管人事,便采取工人合同制进人、行政人员“退(休)二(人)进一(人)”制,教师根据需要不受退休人员限制。几年之后,人员结构得到合理调整,过渡比较平稳。当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较低,他继续推介自己在中南财经大学的经验,全力鼓励年轻老师攻读博士学位。为改变学缘结构,他采取新进教师本校毕业生每年下降10%的做法。到吴俊培行政离任时,该校毕业的博士留校占新增教师的15%左右,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占50%以上,改善了学缘结构,实现了悄悄变革。他在招录教师管理人员时还率先采用考试制度,目的是改变管理队伍的学缘、血缘关系。
以身作则,桃李满园皆栋梁
吴俊培50 年的教学、学术生涯,为国家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用自己曾“苦坐十年冷板凳”自学成才,为后来几十年学术生涯打下良好基础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影响了一代代学子。“做学问是做人的反映,没有哲学深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就做不出大学问。”吴俊培常对学生、同事说,“对我而言,没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汹涌澎湃的潮流(也就是‘现实’)的投入,埋头故纸堆,是做不出学问的;只有在深入调研我国财政经济运行状况,熟知其中的问题及症结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符合国情的真知灼见。”
吴俊培在教育各阶段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丰富教育学、心理学实践教育经历与经验,教学方法上,他深知因材施教。他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他的学生分布全国各地,许多已成为教授、著名学者,政府党政高层政要,企业董事、党组书记等,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曾牵头率领财政学界“三驾马车”(吴俊培、杨灿明、许建国教授)及其弟子一起进行了教学项目研究,其成果《“教学、科研、应用”教学模式的探索》(吴俊培、杨灿明、许建国、刘京焕)1997 年3 月获校级教学成果优秀奖,同年9 月又获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对同行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促进了高等教学教育的发展。他因此于1997 年11月获中南财经大学“在1996—1997 学年教书育人期间德才兼优”华为奖。
吴俊培用自己一生不同于常人的勤奋求索,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这些成就为他奠定了在财政学界、教育界的地位,成为了实现并实践初心——回报社会、经邦济世的最高理想之见证。他以不断创新的独到见解与非同一般的学术思想,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他的名字与论著要目、观点不时见诸期刊、报端、公开媒介,或由他人论著引证。现如今他仍作为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当代财经》《财政监督》杂志顾问,《财贸经济》匿名审稿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驻院研究员,导师、学者、思想者,不遗余力地笔耕,活跃在中国财政理论界。今年4 月,在湖北经济学院举办的“希贤—珞喻”财政学同城论坛上,他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湖北经济学院特聘教授许建国作主旨发言。吴俊培的演讲题目是“努力开创新交换分工学派”,他认为中国学者有能力创建超越西方主流经济的财政经济理论。